科學抗旱讓每滴水用到極致

2010年03月31日 14:35  農民日報 我要評論

  旱情還在持續,危害程度還在加大,除了祈求老天爺早日下雨外,旱區不少農民只能用肩挑手抬的原始辦法找水為作物解渴。筆者日前從廣西農業部門了解到,抵禦旱魔,如果用上一些科學手段,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蓋蓋“被子”水分少流失

  近日,廣西全區春耕生産現場會在浦北縣福旺村召開,農業系統的技術人員指導農民將一張張白色薄膜覆蓋在田壟上,像給地上的瓜苗蓋上了一床床“白被子”。“白被子”有何妙用?“能蓋住土壤中的水分。”廣西自治區農業廳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哪怕外面的泥土幹得一捏就成了粉末,“被子”的內壁上還會凝結著顆顆水珠。該負責人介紹:“今年旱情嚴重,如果不蓋拱膜,瓜苗會因為缺水而無法成活生長,而現在一星期左右澆一次水就行了。”

  堆在田間地頭的廢棄物秸稈也是抗旱的“寶物”,給農作物覆蓋上秸稈,和蓋“白被子”是一樣的功效。此外,秸稈還有不少功用,如將秸稈還田能增加土壤的肥力。廣西自治區農業廳于3月24日下發了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禁止秸稈焚燒的通知,要求各級農業部門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的宣傳推廣力度。

  這種“蓋被子”的做法即是自治區農業廳近幾年大力推廣的“三避技術”,即農作物避雨、避寒、避曬技術。廣西正全面推廣地膜覆蓋、塑料大棚、網棚遮陽、蓋棚避雨、果實套袋等“三避”技術。自治區農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目前的旱災中,“三避”技術為農業抗旱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南寧市的西、甜瓜生産因為用上了該技術,得以將秧苗保全。

  加點“佐料”土壤變海綿

  廣西自治區農業廳土肥專家何禮新向記者隆重推出一位抗旱“明星”———保水劑。使用保水劑抗旱節水技術,是現在農業部門大力推廣的科學抗旱措施。

  保水劑是一種高分子樹脂,有粉末狀、顆粒狀、水劑等幾種。看起來不起眼,卻有著神奇的吸水能力———能吸附相當於自身重量100-200倍的水,儲水功夫也是一流。這位“明星”也不難伺候,只要在作物根部旁邊開溝或者挖個穴,放上一丁點保水劑(一畝用量2-3公斤,成本大概在五六十元),就可以讓它散發威力了。何禮新介紹説,在目前極度乾旱的情況下,如果抽水或挑水灌溉土壤,可能水分很快就被吸收或揮發了,作物難以喝飽,用上保水劑,土壤就像海綿一樣,能牢牢將水“抓住”。一旦碰上下雨,土壤更是在暢快地大口喝水之外,還可以村一些水存在作物根部。因此,何禮新強烈推薦:“在目前這種程度的旱災中,使用保水劑是最適合的抗旱手段。”

  其實保水劑並不是新面孔。不過因為它一直推廣在甘蔗、果樹、造林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上,加之從未遇見過如此嚴重的旱災,所以保水劑還沒有“紅”起來。對大部分農民尤其是桂西的農民來説,保水劑還是一個生面孔,也不容易買到。目前自治區農業廳已經調劑了一些保水劑到百色、河池等重災區做試驗示範。

  細水長滴水肥省著用

  對現在的旱區來説,真是“滴水貴如油”,如何將水省著用,自然受農民關注。滴灌技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滴灌技術的原理是這樣的:用水泵將水從水源壓上來,然後經管道通往每一壟田地,管道上會有一個個小孔,水就會在重力作用下一滴滴地浸潤到作物上面。農民還可以將肥料溶入水中,以同樣的方式“喂”給作物。何禮新打比方:“就好比人在沙漠裏行走,只有一壺水,自然是小口小口地抿可以耐渴一些。”

  據介紹,這種“水肥一體化”的技術,一是能省水,每畝次用水量僅為1立方米左右,相當於地面灌溉用水量的1/7,噴灌用水量的1/3;二是省肥、省工,隨水滴施化肥,能減少肥料流失,提高肥效,並能減少修渠、平地、開溝等的用工量,比地面灌溉省工50%以上。

  可是,何禮新稱,用滴灌的方式來解渴,水泵、水管等的投資會比較大,成本也較高,一畝地要五六百元左右。而且使用滴灌技術,關鍵是附近得有池塘、河流、水井等水源,否則就無用武之地了。

責編:韓文燕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