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節水抗旱技術

2010年03月30日 15:36  中國農業網 我要評論

  乾旱缺水是發展農業的嚴重障礙因素。全面推行農業節水抗旱技術勢在必行。

  一、節水灌溉技術

  1.田間地面灌水技術。改土渠為防滲渠輸水灌溉,可節水20%左右。在習慣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溝灌溉的地方,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長溝改短溝,控制田間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節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

  2.管灌。即管道輸水灌溉,是將低壓管道埋設地下或鋪設地面將灌溉水直接輸送到田間,常用的輸水管多為硬塑管或軟塑管。該技術具有投資少、節水、省工、節地和節省能耗等優點。與土渠輸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省水30-50%。

  3.微灌技術。有微噴灌、滴灌、滲灌及微管灌等。是將灌水加壓、過濾,經各級管道和灌水器具灌于作物根際附近,微灌屬於局部灌溉,只濕潤部分土壤。對部分密播作物適宜。

  微灌技術的節水效益更顯著。與地面灌溉相比。可節水80-85%。微灌可以與施肥結合,利用施肥器將可溶性的肥料隨水施入作物根區,及時補充作物所需要水分和養分,增産效果好,目前,微灌一般應用於大棚栽培和高産高效經濟作物。

  4.噴灌技術。是將灌溉水加壓,通過管道,由噴水嘴將水噴灑到灌溉土地上,噴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較理想的灌溉方式,與地面輸水灌溉相比,噴灌一般能節水50-60%。但噴灌所用管道需要壓力高,設備投資較大,能耗較大,成本較高,目前多在高效經濟作物或經濟條件好、生産水平較高的地區應用。

  5.關鍵時期灌水。在水資源緊缺的條件下,應選擇作物一生中對水最敏感對産量影響最大的時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節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漿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鈴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關鍵時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二、節水抗旱栽培技術

  1.深耕深松。以土蓄水,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層。加厚活土層,增加透水性,加大土壤蓄水量。減少地面徑流,更多地儲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據在棕壤土上試驗。小麥秋種前深耕29厘米加深松到35厘米,其滲水速度比未深耕松地塊塊10 -12倍,較大降水不産生地面徑流,使降水絕大部分蓄于土壤中。據測定,活土層每增加3厘米,每畝蓄水量可增加70-75立方米。加厚活土層又可促進作物根係發育,擴大根係吸收範圍,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2.選用抗旱品種。以種省水。不同作物間的耐旱性差異較大,被稱為作物界駱駝的穀子、地瓜、花生等作物抗旱性強,在缺水旱作地區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間抗旱性也有較大差異。抗旱品種較一般品種根係發達具有深而廣的貯水性和調水網絡,具有受旱後較強的水分補償能力。

  3.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以肥補水,增施肥料,可降低生産單位産量用水量,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機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機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稈還田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合理施用化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防旱保墑的田間管理。主要是正確運用中耕和鎮壓保蓄土壤水分。

  5.地面覆蓋保墑。一是薄膜覆蓋。在春播作物上應用可增溫保墑,抗禦春旱,蓋膜麥田比裸地麥田土壤水分高3-5%,小麥增産20%左右。二是秸稈覆蓋。即將作物秸稈粉碎,均勻地鋪蓋在作物或果樹行間,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量,起到保墑作用。

  三、化學調控抗旱措施

  1.保水劑是由同分子構成的強吸水樹脂,能在短時間內吸收其自身重量幾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將保水劑用作種子涂層。幼苗醮根,或溝施、穴施,或地面噴灑等方法直接施到土壤中,就如同給種子和作物根部修了一個小水庫。使其吸收土壤和空氣中的水分,又能將雨水保存在土壤中,當遇旱時它保存的水分能緩慢釋放出來,供種子萌發和作物生長需要。保水劑可使小麥增産10-15%、地瓜增産30-35%、棉花、花生增産18-21%。

  2.抗旱劑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主要是黃腐酸製劑,屬於抗蒸騰劑,葉面噴灑能有效地控制氣孔的開張度,減少葉面蒸騰,有效地抗禦季節性乾旱和幹熱風的危害。噴灑一次可持效10-15天。除葉面噴灑外可用作拌種、浸種、灌根和蘸根等,提高種子發芽率,出苗整齊,促進根係發達,可縮短移栽作物的緩苗期,提高成活率。

  3.種子化學處理。可提高種子發芽率,苗齊苗壯。主要方法有:(1)用1%濃度的氯化鈣溶液拌種,水種比為1:10,噴拌均勻,堆悶5-6小時後播種。(2)用0.1%濃度的氯化鈣溶液浸種,液種比為1:1,浸種5-6小時後播種。

本信息僅供參考,使用前請核實。

責編:韓文燕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