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天我們繼續系列節目捕鼠記,這次要捉的是一種高原地區特有的高原鼢鼠。這種鼠要讓青海省民和土族自治縣的杜存良説起來,恨得牙根都癢癢,退耕還林後,他就種十畝的經濟林,可沒多久,樹苗就死了一半。
(採訪)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民鄉薛溝村杜存良:沙棘、沙棗、榆樹、山杏,這些樹栽上後活的挺好的,雨水也廣,樹活得旺,活了一段時間後,樹苗全變黃了,非常可惜。
這些苗木葉子都掉光了,地下的根也都沒了根須,很容易就能把它們拔起來,而且,上面還有啃咬過的痕跡。
(採訪)杜存良:地裏面全是小土堆,就是老鼠給危害的,我們要想辦法把老鼠消滅
看到地裏大大小小的土丘和樹苗根部的啃咬痕跡,杜存良馬上就知道,禍害樹苗的就是這裡的高原鼢鼠。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高原鼢鼠生活在距離地表20厘米左右的地下,指甲長而鋒利,通過打洞四處覓食,靠啃食植物的根係為生。平時很難一睹它們的真面目,只能通過地上的土丘看出它活動的痕跡。
(採訪)青海省森防站站長趙豐鈺:它一般打上四米,它就把那個土就用那個爪子或是用喙出來那個土,它就堆到地面上。就現在我們平常看到那個黑黑的土丘,就像圓錐形的小土丘。
別看它長著一副胖嘟嘟憨憨的樣子,它可是現在退耕還林地裏最大的破壞者。
(採訪)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總工程師吳堅:真正這個鼢鼠不在森林裏頭危害,它主要是在離森林的邊緣,就是農林,是吧,就是結合的地方,還有一些呢,就是剛才咱們提到的退耕還林,原來他是種糧食,或者是種草,它有大量的吃的,那麼改成種樹以後呢,它沒吃的它就開始危害樹。它把那個樹在那個根部啃了一圈以後,這個樹就死掉了,表面看得好好了,底下已經被啃掉了。所以他這個損失呢,從經濟賬來説呢,不是很大,但是呢,從整個意義來講呢,如果它是把這個小苗都吃掉了,長不起樹來了,我們的造林任務就完不成
退耕還林地裏,地表裸露,苗木的根就成了高原鼢鼠的主要啃食對象。在青海省,鼠害氾濫時,第一年栽種的苗木,到第二年還存活就的僅有40%左右。
(採訪)青海省森防站站長趙豐鈺:在這個沒防治之前,這方面的老鼠打洞它這個土丘,堆起來土丘是密密麻麻,它那個一畝地裏面能達到500多個,500多個密密麻麻的都是土丘。人走在地裏面腳沒法踩,腳踩上去之後都是坑,走不成路。一腳一個洞一腳一個洞,我們要常常進行補植、補栽對這個造林成果影響非常大。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樹苗死掉了,就要進行補栽,費時費力不説,鼢鼠不除,補栽上的樹苗也不能倖免于難。要想鞏固退耕還林的成果,改變以往造林不成林的情況,當務之急就是控制住鼠害,降低鼢鼠的數量。最初,青海省森防站採用的辦法是利用化學藥物來滅鼠。
(採訪)趙豐鈺:我們到處都能看見老鼠死的同時,它這個天敵動物也有死傷,像這個我們發現有黃鼬、黃鼠狼,野貓,弄死的藥物二次中毒死亡比較多
用化學藥物來控制鼢鼠的數量,中毒死亡的鼢鼠被天敵吃掉以後,會導致天敵二次中毒。天敵數量減少了,抑制鼠害的能力就更差了,反而進入下一輪的惡性循環,引起鼢鼠數量的激增。而且,利用化學藥物防治鼠害也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
(採訪)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總工程師吳堅:對,青海是一個需要這個環境保護非常要求很嚴格的,是吧,但是知道它是大江的源頭,三江源頭,是吧,這個地方一定要注意環保,是吧。一定要少使用化學的藥劑來保護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採訪)趙豐鈺:我們開始2007年我們開始就在沙棘林裏面不用藥進行防治,第一是避免土壤污染,再另外一個就是沙棘果實性污染。
不用藥物防治的方法,對付生活在地下的鼢鼠,又該採取什麼對策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平時連影子都看不到的高原鼢鼠長期生活在地下,因此它們的視力嚴重退化,也被叫做瞎老鼠,可瞎老鼠的聽覺和嗅覺卻極其敏銳,即使是能確定它們的位置,人一靠近,它們就通過地下的洞道逃走了。對付這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地下活動者,又該怎麼辦呢?
(採訪)
捕鼠隊員李貴成:就是電池盒,這個就是接雷管的導線,這個就是老鼠碰到推板的話,就是主發線,這就是推板這就是固定鋼錠在這個洞口上,它這個老鼠過來之後,推這個推板的話,就是正在接通電源。
記者:接通這個的電源?
捕鼠隊員李貴成:就這個電源,…有電池,接通之後這個雷管就爆炸了。
林業部門的捕鼠隊員正在佈置的這種裝置,叫做滅鼠雷。把雷管佈置在挖開的洞口下面,鼢鼠經過的時候,觸碰到洞口的推板,就會引爆雷管。(炸鼠的畫面)
威力可真夠大的,滅鼠雷是觸碰式的,鼢鼠只有跑到設置機關的地方,碰到以後才能被消滅。鼢鼠在地下四處亂竄,要想用滅鼠雷炸到它,滅鼠雷設置的地點就非常關鍵。
(採訪)趙豐鈺:我們在地面上看的話,主要是看它土丘,有沒有土丘。在這個特別春天地表植物非常稀少的地區,它能看見那個洞,它打洞到縱橫交錯的裂紋、裂痕這些都能看見。我們根據這個判斷那個害鼠在哪個地方活動。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地面拱起的土丘就暴露了它的蹤跡,土丘越新鮮,就説明鼢鼠就在旁邊不遠的位置。
(採訪)趙豐鈺:這是比較容易找的,這是剛新翻出來的土丘,它剛翻出來,正在往外頂的時候,看見我們剛才我們人上來以後,聽見我們的腳步聲,它馬上就跑了,老鼠跑了。
找到新鮮的土丘,就能確定它們最近的活動大致區域,但要找到它的蹤跡,還要繼續縮小包圍圈。
在這個土丘附近,我們挖開了鼢鼠的地下通道。
(採訪)
記者:這有個洞,這兩邊都有洞好象。
趙豐鈺:這兩邊都有洞。
記者:怎麼判斷這個老鼠是往這邊去了還是往那邊去了呢?
趙豐鈺:我們看一下,挖開這個。
洞道挖開以後,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大多是對洞。一左一右兩個方向,鼢鼠究竟在洞道的哪一側活動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採訪)
趙豐鈺:堵死了,這不是,堵死了。
記者:堵死了,那這邊沒有了?
趙豐鈺:它是小洞,是小洞吃完草以後它把這個洞堵死了,沒有洞。
趙豐鈺:這個,這是這個印子
記者:是這邊嘛,是這嗎?
趙豐鈺:是是,是這印子比較新鮮的。
記者:怎麼能看出來新鮮呢?
趙豐鈺:這是比較光滑,而且它是鼻子、嘴喙這個必須光滑的印子,它能看得出來。然後這個老鼠,這個老鼠鼻印在這個方向,往這個方向跑了進去的。
鼢鼠在打洞的時候,用前爪抓土,鼻子往前頂,這樣就會在洞壁上留下清晰的鼻印和爪印,觀察洞壁上鼢鼠留下的印記的方向,我們就能知道它的去向。不過,就算在鼢鼠所在的洞道口佈置上了滅鼠雷,鼢鼠地下活動範圍大,它就一定就會回到這裡嗎?
(採訪)趙豐鈺:鼢鼠最大的特性,它是一個怕光、怕風,它一年大部分時間就是90%的時間,就是在洞裏面生活,眼睛是看不見的。只要這個洞口上,這個洞口打開之後,它馬上去堵洞,馬上去堵洞,把這個洞堵住以後,它覺得非常安全。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高原鼢鼠長期生活在地下,最怕的就是風和光,它們在地下的洞道都是封閉的,如果哪個通道被切斷了,留下一個洞口,漏了光線,進了風,它們就一定會返回來把洞口堵上。
利用高原鼢鼠這樣的特性,只要把滅鼠雷埋到相應的洞口下面,就能夠成功捕殺到它們。不過,要想讓滅鼠雷發揮最大的功效,雷管的位置就很重要。要把它設置在距離洞口10厘米左右的位置上。
(採訪)捕鼠隊員:然後老鼠碰到推板的話,那它正好在嘴巴子下,就是它引爆的話,殺傷力強一點。
雷管埋好了,放置推板也很關鍵,推板也就是滅鼠雷的觸發裝置,它通過電源跟雷管連接,一旦鼢鼠碰到推板,就會引爆埋在洞口下面的雷管。
在放推板的時候,滅鼠隊員並沒有急著把推板放到洞口,而是,用手捏了個土球把洞口堵住,再在土球外面放上推板。
(採訪)捕鼠隊員:這個就是,這個土球放這它保險一點,它這個土球面積大一點,隨便衝到推板上的話,很容易爆發。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土球的面積大,更容易觸發推板。高原鼢鼠對風和光極其敏感,即使是用土球把洞口堵住,只要土球和洞口之間有一些縫隙,敏感的鼢鼠就會感受到,絲毫不會妨礙它跑回來堵洞。
(採訪)趙豐鈺:有時候把雷管也推出來,它看見外面亮的很,它就從裏面二十公分到三十公分這麼個位置推土,推的話把雷管也全推出來了,推出來爆發了也沒有作用,就炸不上它,放這個土球主要原因就是這個。
這樣,把推板放置到距離土球兩三毫米的位置上,滅鼠雷就佈置好了。用滅鼠雷來捕殺鼢鼠,擊中率都比較高,
(採訪)趙豐鈺:稍微偏一點也不要緊,就是炸上一層老鼠,就是炸不死,也把它震死了,震死了它就是基本上擊中率,擊中率是95%到百分之百達到這個效果。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滅鼠雷是利用高原鼢鼠怕光怕風的特點,在洞口設置機關,炸死鼢鼠。這種方式滅鼠準確性高,95%的情況下都可以捕殺到鼢鼠。滅鼠雷好用,可是成本卻比較高,青海省當地的農民都是用自製的鐵制弓箭來滅鼠,這種地箭經過青海省森防站的改進以後,滅鼠的效率也很高。
用地箭滅鼠的好處就是,這種鐵質的工具可以反復使用。但在佈置上,需要比滅鼠雷更精確。
(採訪)趙豐鈺:把這個弓箭設置好,老鼠來堵洞的時候,正好叉在咱們這個老鼠脊背,脊背的中心。假如説叉偏,或者叉偏有時候叉不上,就是射不準,老鼠跑掉。叉不到要害部位,老鼠射不死它就會跑掉的。所以它這個弓箭設置的時候,它的位置距離非常要求非常嚴格。
在佈置地箭的時候,要把箭桿正對著洞道的正中央,距離洞口10厘米左右的位置上。而且,箭頭不能露出洞壁。
(採訪)趙豐鈺:它感覺到以後它馬上就跑了,退回去。在退回去以後它就埋上,一般我們這個老鼠就抓不住,它這個設置還是比較麻煩的就是。
所以捕鼠隊員往往都要用鐵棍去試一下,看看箭頭有沒有露出來。然後同樣在洞口放上一個土球,把觸發地箭的裝置放在距離土球很近的位置上。這樣,等鼢鼠過來堵洞的時候,鐵箭就會直接穿過鼢鼠的身體,消滅鼢鼠。不論是滅鼠雷還是地箭,都要掌握好設置機關的時機。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採訪)趙豐鈺:早晨這個7、8、9點的時候,危害比較頻繁,就是它危害比較多。中午它危害比較少,就是危害比較輕微,到下午四點、五點、六點的時候,它又活動比較頻繁,這個時候我們害鼠捕捉隊在這兩段時間,一天的這兩個時間裏面,它捕捉的害鼠量也是非常多的。中午時候太陽高溫,太陽中午的時候捕捉不到,它活動減少,活動量也比較少。
讓滅鼠更有效率,還要把握好最佳的滅鼠季節。春季是鼢鼠的交配季節,這個時節捉到一隻相當於滅掉了一窩。到了秋季,也非常關鍵。因為,這個時候的鼢鼠,對苗木的破壞最為嚴重。
(採訪)趙豐鈺:這是高原鼢鼠打的老巢,老巢裏面有很多植物根係,像這個很多草根,植物的根咱們苗木的根,這個裏面還有,我們把它掏出來,這個裏面有很多,這麼多。
每年入秋,也就是從9月份開始,鼢鼠就要開始為它們的越冬做準備了,它們把植物的根咬斷以後,運回到自己的儲藏室裏。一直鼢鼠可以儲存50公斤左右的食物。
(採訪)趙豐鈺:大量的苗子它就危害至死,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防治最關鍵的時候,最重要的時候。它要儲存這麼多食物,危害非常大。
所以,春秋兩個季節防治鼠害,就能夠對苗木進行保護,取得較好的效果。
(採訪)趙豐鈺:海東地區,我們經過海東地區我們人工捕捉,就是光我們林業部門我們今年2009年一到八月份我們初步統計達到了50多萬隻,50多萬隻害鼠。這些非常明顯的,眼睛看著實實在在的這些效果。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高原鼢鼠的活動能力特別強,往往是這邊的林地剛治理好,又有一批新鼢鼠來這裡打洞做窩,為了鞏固退耕還林地的治理效果,青海省的森防站又想到了一個新的辦法。
青海省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挖的這種壕溝叫做阻隔溝。據他們説,退耕還林地裏的鼢鼠被抓乾淨了以後,挖上這麼一道壕溝,外面的鼢鼠就再也進不來了。這阻隔溝看上去就是普通的一道壕溝,它怎麼就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
(採訪)西寧市森防站站長宋紹雲:阻隔溝就是一種物理的防治地下害鼠的一種方法和措施,它主要是通過挖深80寬60這個溝,就是阻擋林地以外的高原鼢鼠穿過這個到林地裏危害。
原來,阻隔溝之所以管用,就在於它的深度。高原鼢鼠活動的範圍就是距離地表20厘米左右的地下,它們怕風怕光,當它們的地下通道打到阻隔溝的時候,因為阻隔壕下挖的比較深,鼢鼠挖的通道露了光,它們就不敢再往前走了。
(採訪)西寧市森防站站長宋紹雲:你看這個就是高原鼢鼠打洞的時候,留下的痕跡它主要是在這個過的時候,打通以後一有光、有風,它立馬就堵住以後再不過去,又往回走,返回去,所以阻隔溝的作用就是把它有效的不讓它這個鼠道過去。
有了這麼一道阻隔溝,退耕還林地裏就不會有鼠害氾濫了。難防的高原鼢鼠就被直接擋到了壕溝外。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採訪)
西寧市森防站站長宋紹雲:阻隔溝以內的它土丘明顯的就沒有,阻隔溝以外就高原鼢鼠的打的土丘很多,啃蝕草也很明顯,這就能看出來。
記者:這個外圍像這一塊都是土丘?
宋紹雲:它在地表活動,啃蝕這邊的草根,它過不去,然後你看對面的草比較旺盛,長得。包括裏頭種的一些苗木也長得很健康,它沒有得到高原鼢鼠的啃蝕破壞。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方法,也同樣不需要再去人工捕捉,就能鞏固以前的防治效果。這種方法就是招引天敵。
(採訪)趙豐鈺:像這個黃鼠狼控制害鼠的面積周圍能達到400畝到500畝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害鼠它能控制,控制害鼠不成災。
這種用大石頭搭建的就是黃鼬的窩,通過給黃鼬營造更好的生存環境,促進退耕還林地區黃鼬數量的增長。這種招引天敵的方式,就能夠使鼢鼠的數量達到自然的平衡,避免鼠害的爆發。
(採訪)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總工程師吳堅:我們最終目的是控制鼠口的密度,是吧,就讓它不危害我們主要保護的這個樹木,所以説呢,我們提倡是減少密度,而不是消滅鼠的種群,實際上我們就是説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我們提倡用人工的、生物的,以及其他的對環境友好的方法來控制鼠害密度。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