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的故事(3)

2010年02月25日 10:28  往期文稿 我要評論

  

(主持人)糧食問題,似乎是困擾人類的一個永恒的問題。水稻,玉米和小麥一直是人類傳統的三大糧食作物,但是在耕地持續下降和多變未卜的氣候條件下,尋求它們的大幅增産將會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舉個實例,1噸水可以生産幾十公斤馬鈴薯,可同樣的1噸水卻只能産出一公斤小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不約而同地將關注的目光落到了馬鈴薯的身上。

  

在歷史上,小小的土豆就曾經和整個歐洲的命運綁在了一起。

(採訪)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 曹幸穗:土豆開始傳到歐洲去的時候,它對歐洲的社會生活影響應該是很大的。因為我們説歐洲一些國家它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夏天陰雨連綿的時間比較長,就是下雨,陰雨天氣比較多,它就有一個問題,就是穀物不容易授粉。比方説你種玉米、種水稻它不容易授粉,它的産量不穩定。比如説正好玉米開花的時候,整天下雨,那玉米不能授粉,那麼呢,這個玉米就沒有産量。但是小麥要開花的時候,整天下雨,那個麥子就結不起來,或者收麥子的時候麥子就發黴了,那麼影響它的産量。所以歐洲一些國家,他們夏天經常有連綿陰雨天氣比較多的時候,它對穀物栽培影響是非常大的。而土豆恰恰可以克服它這個缺點。

  

“開花結果”這種傳統意義上的因果關聯,在馬鈴薯這裡卻可以輕巧的回避過去。能不能開花結果,對於埋在地下的土豆來説影響不大。它只是一段長相特殊的地下莖稈。至於它長不長,長得好不好,實話説,真的和上面的部分開不開花,結不結果沒有太直接的關係。而對於種土豆的人來説,關注的也不是它的種子和果實,而是埋在土裏的那些實在的內容。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