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歡迎收看科技苑。從今天開始的這一週,我們要跟大夥聊一個話題,什麼呢?馬鈴薯!這馬鈴薯是現今人類社會的四大糧食作物之一,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麥,它可是咱們餐桌上的常客,但要説起這馬鈴薯的身世,還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在咱們中國,大多數老百姓都管馬鈴薯叫土豆,但實際上,它可是地地道道的洋貨,是從國外傳來的。那麼,馬鈴薯最早起源於哪?是什麼人最先吃到了它?它又是怎麼被種出來的呢?
這裡是靜臥在安第斯山脈3800米之上的 的的喀喀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之一。它位於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交界處。慕名而來的遊客驚嘆著高原湖的美景,卻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看點,這裡是人類最為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馬鈴薯的故鄉。
(採訪)趙志軍: 這個的的喀喀湖,湖區可能是最早馬鈴薯被栽培出來的地方。是古印第安人為我們世界,最早栽培出來的。
在的的喀喀湖的周邊地區,種植馬鈴薯在今天依然是最為重要的農耕活動,在當地土著民的祭祀和慶祝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節日就是馬鈴薯節。正是這些載歌載舞的人們的祖先——古印第安人,拉開了人類食用馬鈴薯的序幕。
在距今大約7000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由東部遷徙到高寒的安第斯山脈,在的的喀喀湖區附近安營紮寨,以狩獵和採集為生,是他們最早發現並食用了野生的馬鈴薯。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然而,這些印第安人原本來自東部,也就是亞馬遜河流沿岸的原始森林。那裏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可食的物品。為何他們要遷徙到高海拔的山區,又是如何與馬鈴薯結緣的呢?
(採訪)曹幸穗: 我們從採集、從狩獵來説,森林應該是最好的居住場所。但是那裏面充滿著很多風險,比如説森林裏面有很多大的野獸,還有毒蛇,還有各種有毒的昆蟲。所以印第安人他們就沒辦法長期生活在森林的邊緣或者在森林裏面。那麼他們需要離開森林,到一個比較開闊的草原平臺上面去生活。
印第安人最終選擇在安第斯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的的喀喀湖區定居了下來。雖然安全有了保障,但高海拔和嚴寒又給他們帶來了食物匱乏的厄運,在這裡,木薯不能良好的生長,玉米很難正常地結實。饑餓迫使他們尋找新的食物。這時,他們發現了一種生長在地下的可以吃的植物——馬鈴薯的塊莖。
(採訪)曹幸穗: 安第斯山脈、山麓上面有很多的馬鈴薯的野生種。當時的印第安人主要是採集了野生種作為食物。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馬鈴薯是塊莖類作物,埋在地下的莖部彭大,含有大量的澱粉,可以為食用者提供豐富的營養能源。毫無疑問,這個新發現挽救了身處饑餓窘境的印第安人,為他們的生存出路點亮了一線生機。然而,野生馬鈴薯的塊莖中含有大量的龍葵鹼,對人和動物都有毒,早期食用馬鈴薯的許多印第安人,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儘管如此,作為食物,馬鈴薯與印第安人的關係卻越來越緊密。在流傳至今的一個古老傳説中,馬鈴薯被認為是上蒼賜予生活在高寒山區的印地安人的禮物。
(採訪)趙志軍: 他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他們就講:他們居住在這個高寒地區的這些部落被從低地來的部落打敗了。低地這邊的部落人是吃種子類農作物的部落,打敗以後,就要把他們全都給趕出去或者全都滅絕,採取的辦法呢,就把他們的食物全都搶走了。所以當地的部落就沒有食物了,就沒有辦法了,就向上蒼祈禱。“保祐我們吧,你看我們都快餓死了,這個時候上蒼就仁慈心大發,就給了他們一袋種子,説你們把這個種上,你們就有食物了。”他們就把它種上了,種上以後呢,就開出了很漂亮的花,非常的好看。結果入侵者就過來了,一看你們怎麼種上東西了,就要收了它們。結果一看,種的都是一堆花,也沒法吃,就走了。走了,他們一看我們還是沒法解決問題,還是沒有吃的。就又祈禱上蒼,上蒼説:“我給你們的植物,真正能吃的部分我都藏到地下了。我就知道他們這些入侵者要回來要破壞這些東西,所以我給你們的是一種很特殊的植物。你們把地刨開,你們就會發現能吃的部分在地下埋著呢!” 所以他們一刨開,那麼多可以吃的東西。所以他們就渡過了這個難關。
經年累月的食用,馬鈴薯在印第安人的飲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終於有一天,人們從食用馬鈴薯的階段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採訪)曹幸穗: 到了距今大概5000年左右的時間,印第安人開始逐步地馴化野生的馬鈴薯變成了很多個品種的栽培馬鈴薯。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就意味著,在吃了好幾千年的野生馬鈴薯之後,人們終於知道怎麼去種馬鈴薯了。然而,可能會是什麼樣的靈感,促使他們萌發了最初種植馬鈴薯的念頭呢?
(採訪)趙志軍: 比如説我們假設 的的喀喀湖周圍長了很多野生的馬鈴薯,當地的古印第安人發現馬鈴薯可以吃,他把它刨出來吃了。它怎麼著都會有一些遺留到地上,就扔掉了。或者他覺得這塊不好吃,或者有點爛了、或者小孩互相打鬧吃兩口,互相砍著玩。反正不管什麼樣的一個原因 或者老年人手一哆嗦掉地上了。反正它掉地下了,掉地下以後呢,古人根本沒意識到,掉地上就掉地上吧,古人也不像咱們現在這麼乾淨,比較埋汰。掉就掉了,擱那裏吧。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下場雨,它又發芽長出來了。所以一看,這不是馬鈴薯嗎?怎麼在我這兒長了啊,他就把它刨出來了。刨出來這時候可能就已經産生這種意識,這是哪兒來的呢?可能就是上次我掉的那一塊。原來這麼簡單,原來就是我採回來,如果我扔下去一塊,它還能再長。那我下次多采一點,我就有意地扔到我房邊上,讓它再長。起碼我省的我老往自然生長區跑了,省的我跑路了。
對於古印第安人來説,這個發現,無疑于揭開了馬鈴薯生長的一個重大秘密。這就是馬鈴薯所屬的塊根莖類植物共有的特殊繁殖方式——無性繁殖。也就是説,馬鈴薯的繁殖並不是靠種子,而是靠自身的塊莖。把帶有芽眼的塊莖埋入土中,就可以長出新的植株了。
(採訪)趙志軍: 所以古人在選擇他食物的時候,肯定會很容易就發現了這些食物的這種特性。他就會下意識地産生這種概念,把他所吃的這些野生的塊根莖類植物,剩下幾塊扔到地下埋起來,來年再讓它長起來。長起來以後呢,然後他到來年再吃剩下,剩下再埋到地下。他在這種週而复始的種植、採集;種植、採集的這種過程中,他再加一點有意識的選擇大一點的埋在地下,好吃一點的埋在地下,等到明年再長出,更大更好吃的。這種時間長了以後呢,他就會從野生的狀態進化為栽培的狀態。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從食用到栽培,印第安人走了數千年的歲月,經過漫長而艱辛的馴化,他們最終將馬鈴薯的種植擴展到了整個安第斯山區,選擇和種植出了抗寒的品種,使馬鈴薯能夠在剛剛低於雪線的地區成熟。
栽培上的成功,使馬鈴薯和印第安人的飲食生活更緊密地聯絡在一起,食用方法上,也開始多樣化。人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享受馬鈴薯的美味。狩獵和勞作之餘的聚餐,他們會像熏烤其它肉類食品那樣,把馬鈴薯堆放在火堆周圍烘烤或埋在熱灰中加熱,然後剝去薯皮享受甘甜鬆軟的滋味。這或許是當時印第安人勞累一天后的莫大享受。
與此同時,印第安人對馬鈴薯的加工也開始了最初的嘗試。和種子類植物比起來,塊根莖類的馬鈴薯水分含量大,很不容易保存。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然而,印第安人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地嘗試,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馬鈴薯的加工技術。在大約1100年前,當地的印第安人成功地創造出了一種複雜的製備薯幹的技術。
(採訪)曹幸穗: 他們把土豆做成土豆干,作為一年的食品。這個土豆干能夠長期的儲存。在常溫上能長期儲存。比方説,它有一種白色的土豆干,當地叫做“朱諾”。這種白色的土豆干呢,有一種很好的成熟的技術,它先把那個收穫來的土豆,在雪地裏面讓它凍5天,為什麼凍5天呢?讓這個土豆經過凍以後,把它變脆 馬鈴薯裏面的水分膨脹,膨脹以後使這個馬鈴薯變脆。在雪地裏面凍5天以後,又放到水裏面泡一個月,讓馬鈴薯的那種有毒的物質還有各種異味溶解在水裏。完了經過凍和泡水以後,再把這個馬鈴薯拿來曬乾。曬乾以後,就變成白色的馬鈴薯幹,這種當地人叫做朱諾,這個是一種加工方法。另外印第安人在古代還有一種加工方法,是先把馬鈴薯在雪地裏面凍5天,然後就直接拿來曬乾,曬乾以後呢,這個馬鈴薯就變成黑色的薯幹,當地叫杜塔。這兩種薯幹都能夠長期保存,這就是他的飲食文化的一種創造。
馬鈴薯逐漸成為主要食物來源,馬鈴薯的豐收或歉收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古代南美洲印第安人的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採訪)曹幸穗: 馬鈴薯在古代印第安語裏面叫做巴巴斯。巴巴斯如果翻譯成我們現代漢語,叫做“生命的食品”。就是他們主要靠這個來養活自己的一種食品。那麼這種食品在他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那麼在他們的風俗習慣裏面就和馬鈴薯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如説在他們的藝術裏面,就常常把馬鈴薯做為他們藝術創作裏面的主要元素。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馬鈴薯開始出現在大量的藝術創作中。在秘魯印地安人的古墓裏,發現了大量繪有馬鈴薯圖案的陶器。在陶器上象徵性地繪有馬鈴薯塊莖的芽眼,有些陶器壺上則把馬鈴薯繪成人的樣子。
印第安人將上天賜予的這個禮物奉為神明——馬鈴薯神,並敬稱為“豐收之神”,他們認為馬鈴薯是有“靈魂”的。如果某一年馬鈴薯欠收或嚴重減産,就認為是“怠慢”了馬鈴薯神,必須舉行一次盛大的祭祀儀式。
(採訪)曹幸穗: 他在祭祀的時候 常常是由當地的那個族長,帶領一個族群,在舉行祭祀的活動,祭祀活動,婦女常常在她的頭飾、在她的服飾上裝上馬鈴薯的花和莖葉,當地的兒童常常會手中拿著馬鈴薯、生的馬鈴薯來做一些舞蹈。那麼在儀式裏面,在很多場合,都有馬鈴薯的身影。此外,他們在祭祀祖先的時候,常常以馬鈴薯作為貢品、祭品。所以我們説,在古代印第安人他們生活裏面這個馬鈴薯是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伴隨著印第人的生活,馬鈴薯在南美洲的大地上一直綿延生長了數千年,卻並不為外部的世界所知,馬鈴薯第一次被舊大陸認識是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的1536年,西班牙考察隊到達馬格達雷河上遊,北緯7度的地方,驚奇地發現當地人都在吃一種不好看的食物,當地人叫做“巴巴司”的植物的地下果實。有點象歐洲人吃的蘿蔔或胡蘿蔔。這個考察隊的成員卡斯托雅諾論述這個植物時寫道: “我們到達那裏發現,印第安人種植的玉米、豆子和一種奇怪的植物,開著淡紫色的花,基部結球,含有很多澱粉,味道極好。很受印第安人歡迎。”馬鈴薯終於被來自外部的目光關注到。
1565年,統治南美的西班牙人將馬鈴薯當作貢品獻給國王菲力普二世,這是馬鈴薯登陸歐洲的最早文字記錄,也由此翻開了馬鈴薯在歐洲跌宕起伏的不凡旅程。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毫無疑問,人類在挖取馬鈴薯塊莖時,野生馬鈴薯生長的場地被疏鬆了,松土有助於潛在的塊莖長大,古印第安人無意識的行動譜寫了馬鈴薯栽培技術的最初篇章。在他們之後,歐洲人接過了接力棒,開始續寫馬鈴薯的故事。那麼,馬鈴薯來到歐洲後的身世如何呢?
16世紀初,馬鈴薯踏上了西班牙人的探險船隊,離開了它的起源地和故鄉,開始了它通向世界的航程。然而,漂洋過海,登陸歐洲之後,被印第安人奉為神明的馬鈴薯卻成為魔鬼的化身。
(採訪)曹幸穗: 他們把它妖魔化了。他們認為這個馬鈴薯是一種有毒的東西,是魔鬼。所以當地人最初給馬鈴薯取得名字我們就看得出來,有的國家把它叫做地梨,地下長出的梨子;有的叫做地蘋果;有的叫做地薯。反正種種的這種名字,都屬於在當地人風俗裏面,認為這是不好的東西。
從神明到妖魔,馬鈴薯的身份一落千丈。為什麼歐洲人對馬鈴薯會如此充滿敵意呢?或許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對於這個新來的陌生物種,他們實在不了解,而可食用的部分——塊莖,看起來又是如此醜陋,完全無法和入口的東西聯絡在一起。
(採訪)曹幸穗: 一切開就會氧化,氧化以後切面容易變黑。使人看上去這個東西,一切開,這麼短時間就會變黑,那肯定認為是有毒。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因為氧化而變黑,事實上並不影響食用,但這給不了解馬鈴薯的歐洲人帶來感官上的不適,但真正引起歐洲人們恐慌的是,由於長了芽的馬鈴薯含有很多毒素,因為誤食和食用不當而導致中毒的事情屢有發生,當時的歐洲文獻中就記錄了不少這方面的事例。
(採訪)趙志軍: 當時有一個英國人從南美洲回來,從新大陸回來,帶回來馬鈴薯他自己種馬鈴薯,種完了,他就奉獻給英王了。他告訴英王這是個可食用的東西,英王就很高興,就讓他的廚師去烹飪,就宴請貴族,但是廚師沒見過這種東西。他不知道該吃哪個部分,他就把它的葉子啊、桿啊就當青菜這麼給他們吃了,結果馬鈴薯恰恰葉子、根是有毒的,所以吃完以後,大家都感覺到不舒服。所以,這東西,英王,大怒咱就不懂了,傳開了,説這個東西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大夥都知道。
人們對馬鈴薯的誤解和恐慌越來越深,甚至談薯色變。馬鈴薯的境遇雪上加霜。
(主持人) 沒想到,馬鈴薯從南美洲來到歐洲後,卻遭遇了被打入了冷宮的命運。然而,這僅僅是馬鈴薯傳播到歐洲後的開篇,那麼,馬鈴薯在歐洲的傳播究竟經歷了波瀾,又是如何峰迴路轉地被推上了拯救歐洲的歷史舞臺呢?明天,請繼續收看。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