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瞧見沒有,這些在森林裏,跑來跑去的可不是野豬,它們是松遼黑豬,以往呀,它們可都是圈養的,現在卻把它們放到了森林裏面來養活兒,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家好,我就是松遼黑豬,由於我們的汗腺不發達,天一熱,我們就受不了了,我們只能靠大口大口的呼吸來散發熱量,可這天氣越來越熱了,光靠我們自己是沒招了,好在技術員想了很多辦法,在我們的家裏安裝了很多降溫的設施。
(採訪)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分院 副研究員 李兆華:像有的遮蔭網或者是給豬噴水,在不就是給豬做一個泥坑,讓豬在裏頭打滾。
為了讓我們安全的度過炎熱的夏天,技術人員還準備了充足的飲水,在圈捨得周圍種了一些樹,使陽光不能直接照射到我們,這樣就減少了熱輻射,有了樹,在天熱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躺在樹下休息了,從而達到防暑的目的,即使是這樣,夏天對於我們來説仍然是太熱了。
(採訪)李兆華:溫度已經達出它的最是範圍了,超過它的最是範圍之後。對豬的生長速度不能達到最佳生長速度,浪費飼料了,浪費咱們人工。
我們的最佳生長溫度為18——25攝氏度,溫度過高以後,能量都消耗在抵抗熱量上,我們長得就慢了,所以,我們特別想過上另外的一種生活。
(採訪)李兆華:我們選擇在夏天給它放養,主要是因為我們氣侯的問題,因為在東北夏天時候也是非常炎熱的時候,比如現在,現在的溫度已經達到30多度,放到林子之後就是林間空氣非常清爽,非常另雙適豬的生長。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在森林裏,有非常高的樹木、也有矮的灌木叢,這些都會遮擋太陽,我們也就不會擔心中暑了,在這樣的地方,我們可以自由採食,自由活動,餓了就吃一些青草,渴了就喝一些山泉水,吃飽了,喝足了就睡一會,那生活可沒得比。
(採訪)李兆華:我們把豬放到山上之後,豬可以自由採食恢復它的一種動物的本性。
出去生活好是好,可是在我們這個群裏,個頭大的大,小的小,這樣就不能一起出去生活了。
(字幕)散養豬的選擇
(採訪)張全:由於颳風下雨,特別是颳風下雨的時候,它容易得含感冒,小豬的抵抗力差,容易感冒就造成可能是發現,不能及時發現的時候可能就造成死亡。
所以説,個頭長得小的,體弱多病的就別想出去了,能出去生活的,體格就得像我這樣。
(採訪)李兆華:主要一個是體重的選擇,這個豬必須達到60、70斤,因為豬在飼養過程,過了這個階段如果這個豬沒有什麼…的話,它以後的死亡率非常低的,這是一個大小的問題。
所以,在剛剛到夏天,當我們的體重長到70斤左右的時候,才能到森林裏面去生活,在野外,我們的體重一天能增加400克左右,經過大約六個月的生活,到秋末的時候,我們的體重就會增加到200多斤,當然了,在森林裏面生活,我們還要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在標準化養殖場的時候,消毒和防疫已經成了日常管理中的一項工作,那要是放出去養殖的話,再做消毒和防疫可就難了,所以在把豬放出去之前,就要把這些工作做好。
(字幕)驅蟲和免疫
(採訪)李兆華:另外一個就是去之前,上山之前我們必須得消毒免疫,特別是寄生蟲類的免疫的,必須做好。因為我們不知道山上有什麼各種蟲卵什麼的,我們不可能像圈舍達到這種消毒,所以説在去之前我們把豬必須處理乾淨了,讓它就是身上一點不帶病的去。
為了讓我們健健康康的上山,也為了到山上去以後,減少病菌對我們的侵襲,技術人員可沒少費心思,在放出去之前首先給我們打疫苗,增加我們機體的抗病能力,另外一個措施就是,在上山前的一星期為我們驅蟲,驅蟲的時候,可以把驅蟲藥直接拌在飼料裏,攪拌均勻後給我們吃,連續吃兩次就可以了。
(採訪)張全:驅完蟲直接可以拉到山上去了。
我們要搬家了,就要去一個新的地方,對於我們來説,並不是所有的環境都符合我們的要求。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字幕)散養地的選擇
技術人員選擇了吉林省長白山山脈作為我們的新家,但並不是這裡的每一座山都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首先要選擇的就是植被。
(採訪)李兆華:就是地下植被的種類必須豐富,數量也必須多,吃的東西越多越雜,它的營養得到補充,這裡有植被200多種。
這200多種植物,光我們能吃的就有170多種,這些植物大多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
(採訪)李站長:你比方這個叫蒲公英,老百姓講婆婆丁,它是一種既是一種蛋白質飼料也是一種很好的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的作用。
常見的還有藿香,同樣具有防暑降溫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喜歡吃的一種中藥。
(採訪)李站長:這種草學名叫牛蒡子,也叫大力子,在生長期就是葉莖比較豐富,蛋白質含量相當高,這個也是豬特別願吃的一種草,也是一種藥物,它具有清熱解毒作用。
我們在野外一般以野草的嫩葉、嫩芽和根莖為食物,自由的採食,但是夏天,天氣炎熱,在野外沒有遮陰的地方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在野外生活,對樹木也有一定的要求。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採訪)李兆華:就是説山上植被的問題,一個是樹木的種類要繁多,像可以有這個榛子、栗子這些東西,這些野果。
這裡還有生長多年的闊葉林,而且樹木長得非常茂盛,這裡有一種説法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在這裡生活,就能做到哪舒服就到哪呆著去,説到這兒,我得給您提個醒,我們呆的地方,樹木生長的時間一定要超過20年。
(採訪)李兆華:這個樹要是説的話,抗豬禍害。你新建的三五年的小林子放的豬,它幾天就把林子給毀了。有些地區是人工林,人工林和種類單一。而且念頭不夠的話,豬連拱帶吃樹皮啥,這樹馬上就死掉了。
這可怪不得我們,那些小樹可禁不住我們的啃咬,所以説,我們在野外生活的時候,千萬不要把我們放到新建的人工林裏,要把我們放到像這種植被豐富,樹木種類繁多的森林裏,這樣我們夏天吃青草,到了秋天,也到了我們長膘的時候,這時我們可以一方面吃草籽,另一方面吃樹上掉下來的果實,
(採訪)張全:咱們這個地區一般都是7月核桃、八月梨。陰曆的7月份核桃就已經成熟了,就開始往下落了,落下之後這個豬就靠它的嗅覺,去才是這個核桃,只要是豬走過的地方,你在撿的核桃,那核桃裏頭都沒有那個瓤了,就那個果實,那個是癟子,是空的。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野草可以替代飼料解決松遼黑豬吃飽肚子的問題,樹木可以遮陰,解決中暑的問題,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那就是水,你可能問了,那些野草不就含有水嗎?殊不知,這些野草裏所含有的水分,遠遠滿足不了松遼黑豬過夏時對水的需求。
我們在野外生活需要大量的水,在長白山裏水並不是隨處可見,而是在特定的區域裏,為了讓我們喝到水,技術人員就把我們的散養地建在了有山泉水的地方。
(採訪)張全:選擇放養地的時候,水源非常重要,像我們這個水是滿泉子,它越匯集的,這幾個泉眼匯集到底下之後,這個水量就非常大,流量也非常大。
技術人員就在水源的附近建起了簡易的房屋,讓我們有家的感覺,當我們感覺口渴的時候,就會回到這裡找水喝了,但是,我們對山泉水也是很挑剔的,並不是什麼樣山泉水我們都喝,只有符合條件的我們才能喝。
(採訪)張全:這個水必須得是優質的,應該採樣進行化驗,經過化驗之後確實是優質的這種礦泉水。
這些水除了保證我們正常的飲用以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供我們洗澡,我們之所以愛洗澡,是因為我們的被毛是黑色的,容易吸收紫外線,吸收熱量,所以我們靠洗澡來防暑,靠在泥裏打滾來降溫,打滾還能清除身上的虱子和寄生蟲,所以在炎熱的夏天,不洗澡是不行的。由於我們的四肢非常的強壯有力,能攀山越嶺、喜歡到處走走,技術員最擔心的就是怕我們走丟了。
(採訪)張全:這種防逃網就是咱們最早做的,也是用於做實驗的,看看這豬能不能鑽出去、跑出去。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點當然難不倒我們,我們最擅長的就是拱,而且我們還有一個特點,只要腦袋能過去,就拼了命的往前鑽,這個窟窿就是越鑽越大的,現在,我的同伴大部分都能鑽過去。
(採訪)張全:這樣就是用這種細的鐵絲非常軟,然後經過實驗,這個就不行,這個豬可以從這個地方竄進來,拱個窟窿就可以跑掉。
為了防止我們跑出去,技術員將鐵絲網做了改進,把鐵絲加粗了。
(採訪)張全:最後圍欄的時候就開始採用這種低炭、非常有鋼性,低炭、熱鍍鋅這個不生銹,非常有鋼性,然後粗細程度也比以往加粗了,這種網子使豬就逃不出去了,現在看效果非常不錯。
技術員把鐵絲網做成擰花狀,這樣的網非常牢固,拉都拉不動,我們也就鑽不過去了,另外,技術員還在鐵絲網最底層安裝了一根帶刺的鐵絲,刺與刺之間的距離為5厘米左右。
(採訪)張全:這樣刺它一拱的時候,都能扎到豬的嘴巴,形成條件反射以後,它再就不拱了,所以,咱這個你看,豬也來過,但是這個地線它一直都不壞,扎到它了。所以用這種網是最科學、最合理的,成本也是最低的,現在看的效果是非常好,就是這樣。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別看現在松遼黑豬不往外跑,又能吃、又能喝,舒舒服服的生活著,可是剛來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膽子小的不敢往遠處走,膽子大的走遠了又不回來,這該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
這得從我們剛來的時候説起,我們來到這個新的環境,就得在簡易棚舍裏住上三個星期的時間,第一週主要是適應環境,讓我們住在簡易的棚子裏,給我們吃從原來場裏帶來的料,不讓我們出去活動,防止出現應激反應。
(採訪)張全:第二個禮拜就是整個的馴化。
所謂的馴化就是告訴我們,這裡是我們的新家,馴化的方法很簡單,比如説,在給我們吃食物的時候,飼養員一邊撒飼料,一邊吹哨子,這樣,就形成了條件反射,以後,我們一聽見哨子,就會來到這裡吃東西,在到新家的前兩個星期裏單純靠飼養員給我們的食物,我們就能夠吃飽。
(採訪)張全:開始來的時候補料多一些,大約每頭豬在2斤左右玉米。
可是到了第三個星期的時候,飼料的量突然減少了。
(採訪)張全:等到第三周的時候已經給它降到半斤左右了,就是讓它能有一種饑餓感。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半斤多的飼料,這怎麼夠我們吃呢?沒辦法,只好自己出去找吃的了,可是我們的膽子還很小,不敢往遠了走,只好都聚在家門口,吃家附近的植物,我們可著這一個地方吃,草還沒長起來,就被我們吃光了,草沒了,植被也就被破壞了,所以在放養的時候,要給我們多設幾個休息點,免得我們聚在一起。
(採訪)李兆華:就是它的飲食和臨時休息的地點,它們分散開,不能混在一塊。它可以在這個溝裏頭設個點,在那個溝裏頭設個飲食點。
每一個休息點就是一個群,每一個群裏,我的同類都不要超過300頭。
雖説我們具有了一定的野性,但是跟真正的野豬比起來,我們野外的生存能力還是很低的,比如説,我的一些同伴即使遠處有好吃的,他們也不願意往遠處走,這也給技術人員帶來了很多的麻煩。
(採訪)李兆華:這個豬就需要人做出更多的工作,比如説就是領著,就是説我們把這幫豬領到一個別的地方,在這個水草比較豐美、肥美的地方讓它吃,吃完之後人得給他看著,一直看著,這樣的話略微有點費勁。
雖然飼養員辛苦了點兒,畢竟我們可以經常到新的地方去吃東西,當一個地方的草吃完了,我們就換另外一個地方,這樣一來,草地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我們也就不愁吃的了,當然了,就算是這種輪牧式的飼養,如果我的同伴過多,也會對植被造成破壞。
(採訪)李兆華:就是根據它的對植被的,它吃也是破壞,對它的破壞情況,以及它植被的自身生長情況來説,如果要是密度太低,當然植被沒問題了,但是我們效益有問題,我們的豬養的少,要是密度過高之後,它這個豬的採食或者對地的禍害之後,已經超過它自身的修復能力之後,植被就被破壞了,就是説數量必須得控制好。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技術員經過幾年的摸索,逐漸總結出了,在一公頃的林地裏,能養活我們幾個同伴。
(採訪)李兆華:家豬散養的話,每公頃放個三五頭應該沒問題,就是不能破壞生態環境,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它就是把林下植物都吃完了,就露出黑土了。
所以説,在一塊散養地裏,即使植被非常茂盛,種類繁多的地方,每公頃林地只能放養我的5個同伴。這樣保證我們每天都可以吃到豐美的水草,而且還不會破壞植被,白天,我們吃了一天的東西,明明感覺吃飽了,可是到了晚上,怎麼會有餓的感覺呢?
(採訪)李兆華:就是採食山上青綠飼料,應該説它有飽腹感,但是豬為什麼還回來吃東西呢,就是説它這個飽腹感不耐消化,很快就沒了,青綠飼料吃到肚裏之後,到晚上還餓。比方説採食一天了,它也累了,它當時感覺吃飽了,但過一會兒,一會兒就消化沒了,它就餓了,就得補飼一些。
補飼就是給我們補充一些能量飼料,最常見的就是補充玉米,每天下午的5點左右,只要飼養員一吹哨子,我們就會從森林的深處跑到補飼點來吃東西,瞧見沒有,我們在森林裏自由自在的生活,盡情的享受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一切,那麼,跟把我們圈起來養相比較,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
(採訪)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分院 金鑫:我們曾經做過對比性實驗,它的影響肉質綜合指標的肌內脂肪含量在放牧條件下能達到4.5%左右,在舍室比較為3.4%左右,實際上就是整個品種豬,本身它肉的風味就是説肉質的一些指標。
(主持人)原本這松遼黑豬的肉質就不錯,再加上自由的吃,自由的玩,品質當然是差不了了。不過,在這兒,還得提醒一下養殖戶,要想在森林裏散養豬,千萬別忘了一定要經過當地的相關部門審批,咱可不能光顧了養豬而破壞了植被呀,畢竟在森林裏養豬,只有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才能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