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聲)
小夥子,這裡面養的是什麼呀?
全是種鰍。
這總共有多少啊?
一共有300多口網箱,這一個網箱裏面有30多斤種鰍。
(主持人)剛才看到的那位小夥子叫唐思軍,是搞泥鰍繁育的。在前不久的節目中,我們曾介紹過他給泥鰍催産的事兒。今天要説的是他幫泥鰍孵化的事兒。給泥鰍催産、幫泥鰍孵化是人工繁育泥鰍過程中最關鍵的兩步。第一步就是通過注射催産激素,讓性發育到一定成度的泥鰍,集中在同一段時間內産卵,可這産下來的卵得怎麼才能把它們集中起來,孵化出更多的小泥鰍呢?這裡面的門道就多了。
要想掌握人工孵化泥鰍的門道,就得先了解泥鰍在自然環境下是怎麼孵化的。
這泥鰍也是魚,所以它和普通魚類一樣屬於卵生,雌雄親魚排卵、排精是在水中同步進行的。在繁殖的季節,也就是4—9月份的時候,成熟的泥鰍,會將自己的卵産在水草上面進行孵化。
(採訪)四川省簡陽市東溪鎮 泥鰍養殖戶 唐思軍:泥鰍的卵它是一種沉性卵粒,産了之後沉在水底,而且它具有一種微微的很弱的粘性。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專業的説,泥鰍的卵屬於微粘性的沉性卵。這種卵的特性就是卵膜微微有一些粘性,遇水會粘附在水草、木樁或岩石等附著物上,所以在自然環境下泥鰍會選擇水草當魚巢來孵化自己的寶寶。但是由於卵粒的粘附性不大,附著力不強,所以一有風吹草動,卵粒很容易從附著物上脫掉落到水底。 這些是放大後的是泥鰍卵,它們實際的直徑只有0.8毫米左右,像這種就屬於受精卵,幾乎完全透明,在22—26度的水溫中,只需要30多個小時,它們就會變成小泥鰍苗,但是它們要在3天以後才能游動,這就是泥鰍自然孵化的特性。
可是在自然環境中,因為受到天氣、水溫、天敵等外在因素的干擾,泥鰍的自然孵化率是非常低的,只有20%--30%。 而人工繁育就不同了。
(採訪)唐思軍:像現在的話,我們的孵化率在80%到90%,那麼成活率就是在80%以上。
泥鰍卵的孵化率達到了80—90%,這可是小唐摸索了兩年多得到的成果。因為泥鰍的人工繁育是近兩年才開始,沒有太多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所以作為初養者的小唐來説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就拿收集卵粒來説吧,他就走了不少彎路。
(採訪)唐思軍:最初採用的一個方式就是,在小池裏面放上一部分乾淨的水草,讓種鰍把卵粒産在水草上,那麼産了之後,我們再到其它小池裏面去孵化。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在自然環境裏,泥鰍習慣把水草當成魚巢,所以倣自然人工人工繁殖的時候就得給它們提供這種條件。 小唐用的是消毒之後的水葫蘆,水葫蘆的根須比較多, 當種鰍們在上面産卵受精的時候,卵粒可以比較集中的錯落分佈在根須上。這樣人工收集卵粒就比較方便了。但是這些收集起來的卵粒,必須移到另外的池子裏單獨孵化,這是一種常見的倣自然人工孵化方式。可實際操作之後,小唐發現這種方法並不理想。
(採訪)唐思軍:卵粒和種鰍在一起的時候,難免會把卵粒損失掉,在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碰壞卵粒這種情況。
要解釋這個問題得先説説泥鰍的産卵特性。 泥鰍屬於多次産卵類型的的魚類。在一個産卵期每尾雌泥鰍可以産3000-5000粒卵。但是這些卵要分10幾次産出,一般來説每次産200—300粒卵,可這一棵水葫蘆最多能收集300—400粒卵。這就意味著,泥鰍産卵期間,工作人員得仔細觀察,一旦發現魚巢附著的卵比較多的時侯,就得及時更換新的魚巢繼續收卵。如此一來很多卵 粒就會從水草上滑落到池底,對於掉到池底的卵來説成活率是很低的。
(採訪)唐思軍:這個水草在操作過程中要掉下一部分根須,那麼這個根須掉到水裏面之後,卵粒就出現死亡就污染水質,泥鰍對水的要求不是非常嚴格,但是小苗在孵化的過程中呢,對這個水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在自然環境中,泥鰍喜歡生活在稻田、湖泊、池塘等潛水水域中,只要水質肥沃,沒有污染,就能滿足他們生存的需求, 可是這些卵也就是它們的孩子不行,嬌氣的很,對水質要求很高。
(採訪)唐思軍:要求是清水而且沒有其它的異味,水質要求要高一點。
就是説水體的透明度要高,,像井水、自來水、地下水都可以用來孵化卵粒,但ph值應在6、5-7,水體中不能有污染物。 可話又説回來,這些知識小唐都懂,為了不讓水質有污染,這孵化池使用之前,他都會用 進行消毒,用來收集卵粒的這些水葫蘆也都是消毒之後再使用,為什麼它們的根須掉到池底還會污染水源,造成卵粒的死亡呢?
(採訪)唐思軍:因為卵粒要出小苗的時候,有一個微弱的力,會動,那麼這個時候根須和卵粒攪在一起,卵粒動不了,最終導致那個小苗出不來 。
這是正在孵化的卵粒,裏面的鰍苗要想破膜而出,就得運動,但是這個運動的力量很弱, 在這個時候一旦有污染物覆蓋到它們的身上就會成為障礙物, 讓它們失去運動的自由,後果就是導致卵粒死亡並污染水體,如果不及時清理就會全軍覆沒。 所以這些掉下來的根須對於孵化期間的卵粒來説是很大的隱患。為了免除這些隱患,小唐乾脆換了個方法。
(採訪)唐思軍:後面呢我們就把這個草撤去了,沒有用草,直接讓泥鰍在池底産卵,這樣平鋪在池底充氧孵化。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就是説,不用水草收集卵了,讓種鰍直接把卵産在池子裏面,等産卵完畢 ,把種鰍收走,讓卵粒就呆在原來的池子裏進行孵化。這樣就解決了水草壓迫卵粒從而污染水源的問題。此外,為了給種鰍和它們的孩子們提供更好的孵化條件,小唐還把孵化池改建到了大棚裏 。小唐了解到,這種孵化方式簡單好操作,鰍苗的孵化率也比較高,所以小唐的信心很大,可是初次嘗試的結果並不如意。
(採訪)唐思軍:開始看著産的卵粒比較多,後來看就不是很多,就比較少了。
這種現象曾讓小唐感到奇怪。明明看見泥鰍産了很多卵,可最後把種鰍撈出來,一合計,卵的數量並不多! 為了搞清事實,他在玻璃缸裏搞了一次試驗,在觀察中,他發現了卵粒丟失的真相。
(採訪)唐思軍:種鰍它把卵粒給吞吃了。 就是種鰍産卵有早晚,時間上有一個差異,有的早産有的晚産,早産的種鰍産完之後,那麼它在這個池子裏面會吞食卵粒。
(主持人)原來丟失的卵粒被種鰍給吞吃了!其實這不難理解, 你想啊,泥鰍在産卵過程中運動量是非常大的,消耗了大量的能量, 一旦生産完畢肯定是饑腸轆轆、饑不擇食。但由於種鰍們的生産速度不一樣,有快有慢,所以小唐很難及時的把早産的種鰍給撈出來,那麼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採訪)唐思軍:就設計了一個小網在水裏面,就是加了一個小網。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小唐的方法很簡單,但是很實用。 你瞧,用網布把做隔斷,種鰍們在可以在網布上面交配、産卵,卵粒可以通過網孔落入池底 。
(採訪)唐思軍:這個網布網孔選擇8—9目的, 那麼泥鰍跑不掉,卵粒又可以很輕鬆掉到池底去。而且邊上的網必須要高於水面,不能讓種泥鰍掉到 掉到網的下面去了。
就是説,用網布做隔離的時候,網布的兩邊要高於池水並拉緊,這樣就徹底解決了種鰍偷吃卵粒的問題。不過按下葫蘆起來瓢,另外一個問題的出現又把小唐給難為住了。
(採訪)唐思軍:卵粒産的特別多,但孵出的小苗一個都沒有,就是水質惡化了 。
為什麼水質會惡化呢? 小唐開始了排查工作 。首先他想到的是不是水源有問題,可這孵化用水他用的是井水,不含泥沙、沒有污染,透明度也很高,不應該有問題。那是不是水的溫度有問題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泥鰍屬於溫水性的底層魚類。生長的水溫範圍是10—30度。可是要孵化寶寶的話這水的溫度就得嚴格要求,如果水溫高於三十度或低於20度的話,都會造成一些卵粒的死亡 。
(採訪)唐思軍:但是我們在實際生産過程中,孵化溫度一般都是在20—26度這個範圍。
也就是説水溫沒有問題。小唐説為了控制好孵化水的溫度,他特別注意。夏季溫度高,而他又是在大棚裏搞孵化,所以為了降溫,每天早晚他都按時通風1個小時, 大棚的外面和裏面以及孵化池上面都加了遮陽網,一來泥鰍怕光,二來可以避免水的溫度過高,可就是這麼小心,卵粒還是沒活,問題出在哪呢?通過諮詢,小唐明白了問題所在。
(採訪)唐思軍:原因就是投放種鰍的密度過多。
小唐設計的孵化池是2米乘4米的,那麼他投放了多少種鰍在裏面呢?
(採訪)唐思軍:大概在500條種鰍。
種鰍交配的雌雄比例是1:2,也就是説500條種鰍裏面有近170條雌鰍。我們可以來算一筆帳,一條雌鰍的産卵量是3000---5000粒,如果按每條平均4000粒卵來算的話裏,就有68萬多粒卵集中在8平方米的空間裏,如此一來,很容易在池底形成堆積。
(採訪)唐思軍:造成下面的受精卵無法孵出小苗,然後造成水質惡化,水壞了之後造成全部死掉。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得減少投放密度。小唐諮詢之後了解到,種鰍的投放密度應該控制在每平方米40條左右。像他這種8平方米的孵化池,種鰍的投放密度應該在300—350條。
(採訪)唐思軍:然後在卵粒堆積的情況用手輕輕的煽動水,把卵粒堆積的讓它平平的鋪在池底,那麼這樣就不存在説有的卵粒被壓死這種情況。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小唐年齡不大,但是好鑽研,愛琢磨。他發現,卵粒在孵化過程中之所以會死亡,除了密度太大,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水體中的溶解氧不足。這溶解氧是怎麼回事呢,我簡單的解釋一下。 我們人啊,是通過空氣來呼吸氧氣的,但魚在水裏,只有當氧氣溶解在水裏的時候,它們才能吸收。可是氧氣從空氣到水的速度是很慢的,怎麼辦呢?就通過增氧機給它們幫忙。
一般來説,為了保證水體中能有充足的溶解氧,種鰍進産房的時候就應該把增氧機打開,可小唐偏偏沒這麼做。
(採訪)唐思軍:最初是在産卵完了之後,我們把種鰍撈起來再給卵粒加氧。
小唐説,他之所以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採訪)唐思軍:這個泥鰍,它有腸呼吸也有腮呼吸,那麼它在溶解氧不足的情況下它也能生存。
小唐知道,泥鰍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非同一般。因為它們的呼吸方式與眾不同。泥鰍屬於魚類,很多魚只有一種呼吸方式,就是用腮進行呼吸,可泥鰍有三種呼吸方式:腮呼吸、腸呼吸、和皮膚呼吸。
(採訪)唐思軍:泥鰍一般在小苗的時候,它是一個腮呼吸。那麼在三厘米過後呢基本上就實現一個腸呼吸結合腮呼吸。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腸呼吸是泥鰍特有的呼吸方式,一旦水中溶氧不足的時候,它們就會浮出水面,吞咽空氣,在腸內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將廢氣從肛門排出。泥鰍喜歡生活在溶解氧高的水體中,但是在溶解氧缺乏, 甚至是沒有水的情況下,它們也能存活。 這個時候它們會用皮膚進行呼吸。泥鰍的皮膚上佈滿了微血管,能進行氣體交換。
(採訪)唐思軍:一般像六厘米以上泥鰍,在保持身體濕潤的情況下, 離水四個小時它能生存 。那麼就有這一方面的影響嘛,就沒有給種鰍增氧。
其實小唐是覺得,在泥鰍産卵期間不給它們增氧可以省點電,可沒想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對於這些成年的泥鰍來説,只要有水,這溶解氧多點少點,短時間內是不會影響存活,可是它們的孩子只有一種呼吸方式,一旦溶解氧缺乏很快就會死亡。雖然小唐在種鰍産卵結束後及時的把增氧器打開了,但是對於早出生的泥鰍卵來説還是太晚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因為種鰍從第一次産卵到最後一次産卵完畢,中間要隔10個小時左右呢,這就意味著,第一批産下來的卵粒吸收不到足夠的氧氣,因為它們的父母正在繁衍後代呢, 需要大量的溶解氧。和父母親爭奪有限的氧氣,它們哪是對手?所以為了提高存活率,增氧應該及早不及晚啊。
(採訪)唐思軍:現在我們全部是把種鰍放下去,然後就開啟增氧機給它增氧。
俗話説: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繩啊。為了保證溶解氧的充足,這增氧機小唐是輕易不敢關了。從種鰍進産房,到孵出的小苗能吃食了,這增氧機他都開著。 可是不久他就注意到,有一些剛剛開口吃食的小苗行為很奇怪。
(採訪)唐思軍:它漂浮于水裏面,就是它的肚子朝上沉不下去。當小苗受到驚動的情況下,它就立即往下面遊,拼命的往下面遊但是遊了一段時間之後,它自然而然的往上浮,就漂浮在水面,始終是沉不下去的,但是它游動能力還是有。
會游泳,但是遊不到水底,只能浮在水面。通過放大鏡頭還會發現,這種小苗的體內有一個氣泡,而正常的小苗是沒有的。 其實這是一種病,就叫氣泡病。通過查詢,小唐找到了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
(採訪)唐思軍:一個就是溶氧過足,那麼都容易造成小苗染上氣泡病。水中溶氧過足之後呢這個水中池底、池壁它有一些小小的氣泡,那麼小苗它把氣泡誤以為是食物,然後它吞食之後造成它的腹中有一個泡鼓起來了。那麼另外一種情況就是, 它的溶氧比較缺,溶氧不足的情況下,小苗呼吸比較困難,它會在水面呼吸空氣,有可能吞食空氣,那麼也是一樣的沉不下去, 時間過久,那麼也會造成死亡。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原來溶氧太多太少對於鰍苗來説都有危害,可如何才能控制好水體的溶氧量呢?小唐説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觀察鰍苗的活動情況。
(採訪)唐思軍:如果説這個魚出現缺氧的情況下呢,它就不會在水底,它會從水底慢慢的遊到水面,那麼就是在溶氧充足的情況下,這個小苗它是大部分在池底,而不會出現在水的中層和池壁上的。
就是説要根據鰍魚苗的狀態,採取間歇式的加氧方式,這種方式雖然能控制好鰍魚所需要的溶解氧,可太費神費時,有沒有即省心又省力的方法呢?
(採訪)唐思軍:可以引用了一種延時控制器,定時開機、定時關機。
這種延時控制器可是小唐自己設計的,最大的好處就是你設定好時間之後,它可以讓增氧機定時開、定時關。
(採訪)唐思軍:這種延時控制器呢我們就是採用在冰箱上的延時控制器來用的。通過冰箱延時器接入增氧機,把電流從延時器出來控制增氧機的開關。延時控制器也是比較普遍的,一般的就是家電維修或者賣電器的都有延時控制器賣。
一般來説,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就能杜絕種氣泡病的發生。當然,對於已經發現生了氣泡病的,必須及早治療,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食鹽。
(採訪)唐思軍:食鹽兌上水全區潑灑,就是一方水配一百克鹽這個濃度,那麼通過一個滲透作用,讓它把這個氣泡排出體外,緩解氣泡。小苗肚中沒有氣泡之後呢,它自然而然就沉到水裏去了。
(主持人)由此看來啊,搞什麼養殖都沒那麼簡單,不僅要學會用科學道理,還要全面掌握科學技術。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肯定是要走彎路的。希望小唐的養殖經歷和養殖經驗能帶給您啟發。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