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08年的11月,茶業公司的董事長鄒惠明接到了成都蒲江質監局的電話後,很欣喜地前往那裏,那天他領到了一個牌子,和一打不幹膠貼。讓他想不到的是,自從有了這麼一個牌子,他的茶葉不僅銷量大增,而且賣價也高了不少。
鄒惠明去蒲江質檢局領到的牌子,寫著核準使用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專用標誌,蒲江雀舌。一直在蒲江收茶制茶的鄒惠明,驚喜地發現,有了這樣一個牌子以後,真就不一樣了。
(採訪)我們的銷量、銷售形勢比去年同期比較翻了2倍以上。所以價格增幅是50%,對我們品牌來説,很多人都愛買浦江雀舌。
雀舌是一種茶。原料取的是最嫩的單芽,形狀又很像山雀的舌頭,因而得名。雀舌屬於綠茶中的上品。可一個牌子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能讓蒲江雀舌一下子走俏起來了呢?
牌子上説的地理標誌,它是一種原産地的標誌。要説名優茶確實講究出産地。龍井有了西湖的名頭,就會身價不菲;鐵觀音前有安溪的地名,也會被更多人認可。雀舌現在姓上了蒲江的姓。可蒲江到底有什麼樣地域特色,能出産名優的茶葉。
(採訪)四川農大茶學系教授杜曉: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的過渡地帶,海拔高度在500-800米之間,是中度的海拔高度,在這樣的海拔高度條件下,它又有四川盆地大氣候做屏障,冬暖沒有嚴寒,夏季也沒有酷暑。
在這種氣候條件下,蒲江茶樹早春發芽非常早,一般是2月中下旬就開始發芽。名優綠茶追求的是高的鮮味,鮮味越好,品質越高,所以尤其講究採摘時機。
(採訪)王力法:好茶第一排名是火前,然後是火後,清明前兩天,它叫寒食節,就是這兩天禁止用火,寒食節之前採的茶就是叫火前,浦江雀舌的前身就是火前茶。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因為茶樹到了冬天不採摘,已經休養了1個冬季,積蓄了更多的營養,在清明節前,氣溫開始慢慢升高的,而且光照不強烈,這時期萌生出來的嫩芽,就會非常飽滿,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含量最豐富。
(採訪)杜曉:在全國都是早茶,這個是在自然條件下的早茶和溫室栽培的完全不一樣,它的內含物的積澱是非常豐富的。主要是鮮味物質,溶解氨基酸的含量比較高,因此我們的茶泡起來,鮮味很高。
蒲江的茶樹冒芽早,在時間上是佔到先機。可都説高山雲霧出好茶,其實蒲江並沒有高山,怎麼能出好茶呢?
(採訪)所以雖然它的高度不是很高,它的雲霧也很多,茶一定要生在雲霧間的。
對於茶樹來説,高山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高山上的雲霧。雲霧多,就能阻隔了陽光的直射,形成了漫射光,減緩葉片的老化,使茶葉葉片裏的氨基酸含量高起來。
(採訪)小小的蒲江它山湖一隔,山湖是大的空調,水多了,霧氣就在於水汽嘛。
環抱著蒲江有三個大湖,湖水産生了大量的霧氣,常年縈繞在茶園上,也奠定了優質茶的自然品質。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孕育了形如鳥雀舌頭般蒲江雀舌。
(採訪)色翠、香高、味醇、形美,八個字4個方面概括,它的形成首先是一個生態條件,它的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這種生態條件決定茶葉的自然品質,自然品質是我們制茶的基礎,好的原料品質才能制出最好的茶。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自從蒲江雀舌有了地理標誌,售價銷量都在大漲,看來蒲江物候條件,讓消費者買了帳,茶葉産出的早,的確是一個特色。蒲江是成都的後花園,因為森林覆蓋率高,被稱作天然的大氧吧。在這裡生長出來的雀舌,一直沒有離開過一種樹,這個特色,也讓它聲譽大增。
蒲江的森林覆蓋率在48%,生態條件一直非常好。在蒲江的森林中,有一種樹長得非常好。
(採訪)這個浦江是馬尾松原産保護地吧,生長或是長勢最好的地方在全國來講是浦江馬尾松。
在蒲江,伴著茶園生長的就是這些馬尾松林,而馬尾松長得好的地方,往往茶樹長得也會好。
(採訪)就是説馬尾松生長需要的環境條件、土壤條件和氣侯條件一個就是要酸性土,這個跟茶樹需要的酸性土是一樣的。就是PH值在4.5到5.5是最適合的,同時它生長需要的礦物質,礦物微量元素,也是茶樹我們生長需要的。所以這兩個條件導致了浦江馬尾松林長的好,茶樹也長的好。
馬尾松林的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礦物質含量也高,這樣的土壤條件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很多茶園就開闢在松林周圍,松林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還給蒲江雀舌帶來了一些特別的東西。
(採訪)這個松針掉在茶園裏面以後,松針腐爛以後就作為有機質、可以改變這個茶樹因為多年生長以後,有機質缺乏的這樣一個問題,相當於人工施了這個有機肥。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每年初春的時候,松樹也開始開花,馬尾松的花是風媒花,有風吹來,大量的花粉就會吹散開來,落在正在萌芽的雀舌上。
(採訪)松花粉是一個對人體很有加深效果的一種東西。它掉在茶樹裏面,茶樹上面,採摘的時候,帶入我們茶葉裏面,加工出來以後,如果還有這個松花粉的話,應該是對人體有保健作用的。
在蒲江的有機茶種植基地,這些馬尾松林地帶給茶葉的好處,還不止這些。
(採訪)有機茶園的建設必須要有一定的生態環境要求,那麼就是茶園與其他的周圍地方中間要有隔離,這個隔離,不是人工的砌一道水泥墻、磚墻而是要以植物隔離,那麼就是我們整個有機茶園的四週都有大片的樹,樹林作為自然天然屏障。防止其它地塊非有機農業地塊,它的用藥啊,它的施肥,通過空氣漂移、污染我們的有機茶園。
有機茶園不僅對生長的茶樹不能使用化學投入品,對周邊環境的要求非常高,蒲江的茶樹種植面積大,有了松林作間隔,病害蟲害難以相互傳播,形成了茶園裏相對封閉生態系統。
(採訪)並不是整片的茶園,連片的越大越好,不是那個概念,像我們這樣的地理條件就具備這種優勢,林茶交替,相互之間形成一種平衡關係,它對病蟲害的控制有相當好的作用。
有了松林,引來了不少的鳥,鳥又幫助茶園來滅蟲,還起到了生物防蟲的效果。馬尾松林幫助蒲江雀舌形成了更優異品質,也成了一種不能複製的標誌。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林茶交替,是蒲江雀舌生態茶園的模式。現在,蒲江還在推廣著一種林茶套種的模式。
(採訪)在茶園裏面要有意識的套種一些經濟林,當然這個林不是説隨便哪一種樹木都可以種的,必須是對茶樹生長沒有壞處的,不能增水、增肥的。
茶園裏套種的都是桂花、櫻桃、銀杏,有一定經濟價值的樹,選擇的這些樹種不愛長蟲,就算長了病蟲,也和茶樹的病蟲害沒有關係。種上這些樹是為茶樹阻擋一些陽光的直射,適度地遮陰,也使茶園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採訪)從生態茶葉的角度來分析,林地非常重要,包括茶園裏植的樹,見到的樹,它都為調節微生態氣候有關係,小氣候的調節有關係。
就是因為蒲江雀舌帶著蒲江沒有重樣的地理特點,而這些地理特點又確保了蒲江雀舌的上乘質量,才能夠獲得地理標誌産品的稱號。自打獲得了這個稱號,制茶廠都開始建起了他們的新車間。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自從有了國家地理標誌,生産地蒲江雀舌有了非常嚴格質量標準,制茶廠為了嚴格監控到各個環節,都從産茶的源頭開始抓,車間也就不僅僅指的是做茶的工廠,茶園也成了茶廠生産的第一車間。
茶農老鄧自從跟茶場簽上了銷售協議,自家的茶園也成了茶廠無公害茶葉基地,現在用自己操心的事可少多了。
(採訪)首先省事,省在這幾個方面。第一個是打農藥、農藥是這個藥是加工的,他們賣過來我們統一買,買以後有他們加工廠派人來打。
原來茶園自己管的時候,老鄧摘過一批茶,就打一次藥,一年茶園要打十遍的農藥,可是費力氣的一件事。現在好了,打藥的事不再用自己管了,而是工廠統一進行,可讓老鄧奇怪的是,現在人家一年最多打兩次藥。
(採訪)藥現在我們還沒有打過藥,春茬現在是夏茬都還沒打過藥,要把這個…才打,作為藥的話,跟原來比較的話,這成本相當低。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少打藥,成本當然能降低,可少打藥怎麼反倒比多打還能管得住蟲子呢?
(採訪)並不是見到蟲就打。這個蟲的危害必須是對我們的生産産生危害的時候才進行使用,這樣的話,在這段時間是按照我們農業首先是一個預測,按照明年的氣候條件或者其他條件進行觀測,找到最佳防治時期,也就是病蟲危害的最高峰期來進行統一防治。
見蟲就打,打死的只是一部分蟲子,沒準害蟲的卵躲過去,就會很快地繁殖出新一批害蟲。現在制茶場派專門負責茶園的技術員監測病蟲的發生,到害蟲達到了防治指標時,才打藥。而且打藥,也是來個集體一塊打。
(採訪)就不像以前了,張家打、李家不打這樣的話呢,這個害蟲就一夜之間就爬到那家去。哪家打它就跑回來,就沒有達到防治病蟲的效果。
老鄧還發現茶場讓他們插在地裏的幾塊黃牌牌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採訪)這個效果好嘛,首先是現在要求,那個好的多。那幾年特別天天我們在…一看茶葉手上都浮滿了,現在根本沒有。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黃板利用了茶樹害蟲的趨黃性,粘住了不少的蟲子。還有殺蟲燈現在也挂到了老鄧的茶園裏,這些物理防蟲的方法,殺死了害蟲,還保護了天敵。現在的老鄧自己都覺著,用對了方法,省事不説,茶葉質量還能高出了一大截。
(採訪)我們茶好了嘛,我們茶質量好了,這個質量主要是質量問題提高,加工廠他們今年生意好了嘛,肯定我們,叫我們靠力量吧(音譯)很不簡單,現在茶葉從芽茶到茶葉跟往年比很不簡單。
茶農們省事省心了,制茶廠現在任務確實更重了,不過,作為地理標誌産品,對産品質量的把關尤其重要。
(採訪)現在的好産品不僅僅聞起來好、喝起來好、口感好,那麼更重要的是什麼,我們消費者從感官上感覺不到的就是它的安全性,必須把我們以前的傳統的第一車間改為第二車間,把茶園管理安全控製作為我們産品質量的第一車間。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主持人)第一車間是原料的生産車間,進入第二車間的加工生産後,才能最終成為真正的名優綠茶的。傳統的綠茶都是手工炒出來的,現在蒲江雀舌的制茶車間卻都是一台臺的機械,機器制出來的茶葉趕得上手工的嗎?,
加工後,嫩綠色的芽頭,會變成灰綠色的幹茶。但經過水的浸泡,在水中的茶葉就像長在樹上的模樣,幾乎恢復了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況,同時茶香徐徐散發出來。要達到這種效果,嫩葉的加工技法非常講究。
採摘回來的雀舌進入生産車間後,不會馬上投進機器裏進行生産,而是薄薄地攤在簸箕,放上十來個小時。這已經是進入加工的第一步。
(採訪)有一些東西,我們是永遠保持傳統,比如説這個茶我們在采收之後,在茶廠裏面首先要經過十幾個小時的攤放,薄薄的攤在笠簸裏面,在這個過程它是緩慢品質形成的過程,水分慢慢減少,另外它的香味物質在自然轉化,必須經歷這個過程。
蒲江雀舌的加工技法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在今天,茶葉加工進入了大工廠大車間,雖然工藝改了,但傳統的工序不能改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經過了攤放的過程,鮮葉適當地蒸發出了一些水分,茶葉的內含物質發生了一些的改變後,就要進行炒茶了。傳統的炒茶,一個人一口鍋能全部完成。而現在蒲江雀舌的加工車間裏,卻有三、四種機器在工作。
(採訪)實際上一口鍋裏面把這個茶從青葉做到幹茶,對不對,從青葉做到幹茶實際上還有很多道工序的,實際上就是把手工,就是技術師傅在手工裏面做的每一個技術環節,然後用機械把它轉化成,把它分段了。
傳統的手工制茶在一口鍋裏完成的是殺青、揉捻、乾燥幾項工序。機械用的是殺青機、攤涼篩分機、理條機,在流水線上完成著不同的工序,替代了手工後做出來的茶葉不僅達到標準一致,也提高了茶葉的品質。
(採訪)機械殺青溫度會比手工高,對它的品質香氣的形成更有利,我們人工殺青,因為人的手耐高溫的程度有限,那麼手工殺青它的溫度不會比機械殺青的溫度高。
殺青是用高溫殺滅鮮葉裏的各種氧化酶,這時要保持住茶葉的綠色。可手工殺青要用5、6分鐘才能完成,現在用機械殺青只要50秒的時間。縮短了時間,茶青的綠色會更多地保留下來,制出來雀舌的色澤就會更綠
(採訪)由於它的溫度高,茶葉中間的青味、澀味帶青氣澀味物質,低沸點的物質揮發得更充分,所以説浦江雀舌那麼喝起來更醇、更香。
在殺青的工序上,現代化的機器勝過了手工;進入到理條這道工序,機器倒是在模擬人手將雀舌壓得扁平光滑。
(採訪)在手工裏面,在電子爐裏面做的時候,它同樣也要手工加壓的,實際上這個動作就是在放加壓,手工加壓中轉化為機械來加壓。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感受到茶葉的水分多少,手上力度會加重或減輕,機器現在也能做到。
(採訪)同樣一個棒有重棒輕棒還有它幾種棒,實際上就是手上的動作是這樣,然後把它,因為人很聰明嘛,從機械上把它轉化出來之後,它還是根據它輕、重的原理,然後把它轉化出來的。
經過理條,到了最後的工序乾燥提香。不過在何兵茶廠,並沒有用機器來完成這道工序,他還是把雀舌茶葉放進了炒鍋,用人工來完成最後一步。
(採訪)高品質的雀舌,有最後一道工序一定是人工要炒。
現在的機器是完全可以完成的,但何兵堅持用手工的方法,是他發現,機器在這道工序上是輸給手工的。
(採訪)差異主要是在香氣上面的差異,香形上的差異,手工要做到那個帶栗香型的比較容易實現,那麼機械做出來帶栗香的難度比較大,那麼這是一個。第二個就是手工回鍋出來的香氣的濃度和持續,它的持久性更好。
在手工提香時,會用到抓、掏、磨和拋幾種手法,工人會根據茶葉顏色的變化、葉溫的變化、香氣的變化、水分的變化,變換著手法,這些機器都是做不到的。
傳統技藝和現代工藝結合,達到了蒲江雀舌的品質要求,有了地理標誌後,蒲江雀舌的聲譽高了,要求也更高了。
(採訪)進一步的提升浦江雀舌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浦江雀舌真正成為浦江人對外贈送親朋好友一張靚麗的名片,助推我們全縣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