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科技苑夏收特別節目《一張明白紙萬畝高産田》。前兩天我們了解了河北辛集、河南滑縣的情況,今天我們再到安徽的鳳臺縣去看看。鳳臺縣地處江淮麥區,就種植小麥來説,地理和氣候條件都並不優越,過去小麥産量也一直不高,但是現在,依靠科技的力量,昔日的低産田也變成了高産田。
距離小麥收割還有10多天的時間,安徽省鳳臺縣園藝村田學超老人的麥田裏來了幾位農技專家,他們要給老田的小麥測測産量。
(現場)“455公斤,900多斤。”
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安徽省科技入戶小麥首席專家馬傳喜:應該説呢,在他這個地區算是高産,産量非常高的了。
過去,鳳臺縣的小麥,每畝也就收個二三百公斤,可是近幾年很多地塊的産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這萬畝示範片裏,普遍達到了400甚至500公斤,低産田變成了高産田,您説大夥能不高興嗎?
種植戶:這個麥子産量去年達到900多至1000斤,今年1000斤看樣子是綁在身上的是穩穩噹噹抓在手裏。
真沒想到,確實沒想到,我長六七十歲了,我也沒想到,今年的收成這麼多。
説起這高産的原因,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明白紙。
給個明白紙不就,問題就是講該什麼時候打藥,什麼時候施肥,什麼時候都知道,一看就明白。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鳳臺縣的“明白紙”,是科技人員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把農業部頒發的明白紙細化。小麥各生長階段的技術環節寫得清清楚楚,而且具有江淮麥區的突出特點,總結起來就叫做三改一防。第一改:改撒播為機條播
機條播在北方麥區是很普遍的,但是在鳳臺推廣卻是近幾年的事。以前鳳臺人種小麥,用的主要是撒播法,也就是直接把種子撒到地裏去。這和鳳臺的耕作制度有關。鳳臺的小麥是稻茬麥,每年的秋天水稻收了之後種小麥。因為是水田變旱地,土壤的水分含量比較高,有利於種子發芽,所以過去種植戶播種,都是把麥種直接撒到地裏。
撒播雖然省事,可是問題也很多。
一個是它均勻度比較低,因為撒起來不容易掌握,它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然後撒過了以後它還要輕輕地整一下地,給它耙一下,這樣呢就是埋籽的這個深度也是深淺不一。
麥苗的密度不均勻,密的地方小麥植株細弱,容易倒伏,稀的地方有可能産量不高;而且籽粒埋得深淺不一,埋得淺的或者是裸露在外面,籽粒容易凍死,埋得深了,就會形成弱苗
因為出苗的時候這個種子它是靠種子的那一點能量。等它很不容易發到土面的時候,它的種子的能量已經消耗了很多了。所以它這個長出來的苗都是弱苗。條播就比散播強,撒播它不均勻,條播它均勻。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現在改成用機械進行條播,小麥的行距、播種量還有均勻度都非常容易掌握,種子播的深度也可以通過調節機器來控制。這樣一來小麥就長得齊整,通風透光好,無論個體還是群體都會發育得很好,小麥高産也才有保證。
再説第二改,就是改人工開溝為機開溝。
安徽鳳臺縣的麥田和北方麥田有一個很顯著地不同,裏面有一些縱橫交錯的水溝
你看山東他們種麥子呢還有河南,他們是有一個田埂,田埂是便於灌溉,灌溉這個水灌溉了以後水不能從田裏跑,是吧這個就是為了保水的需要。
而我們這邊呢,淮北的安徽這邊呢,特別是沿淮、江淮這些麥子它主要是就是説排水,所以一般是田裏面開溝。
北方地區降水少,容易乾旱,要儘量地把水保住,所以麥田裏都有高一點的田埂,把每塊地裏的水擋住,不讓外流。可像鳳臺這樣的江淮麥區,要做的卻是排水。鳳臺縣的年降水量在800-1000毫米,氣候潮濕多雨,而且這兒的土壤比北方粘性大,不容易滲水,所以一旦雨水多了,就必須及時排掉,否則就容易形成漬害,也就是小麥泡在水裏,根係缺氧,造成植株發育不良。所以在鳳臺縣小麥栽培技術明白紙上,有一項技術就是開溝降濕防漬。也就是説在麥地裏要開好溝渠,防止積水。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開溝排水是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在以前,往往溝是開了,排水的問題卻沒解決好。這裡邊的原因,第一是溝深不夠。
原來開那溝只有3寸那樣的,那麼深,小犁子開溝根本不行。
開溝排水,當然是深點好,可鳳臺縣的土壤粘性大,不好挖,過去挖溝都是人工來挖,挖起來費勁不説,溝也常常挖得不夠深。
另外,以前種植戶挖溝,都是各挖各的,沒有經過統一的設計和管理,所以挖出來的溝也不大管用。
馬傳喜:這樣呢就開溝不規則,而且高的高,低的低這樣排水的質量就差一些,現在呢基本上是我們倡導就是説要改人工開溝為機開溝,就是機器開溝,機器開溝它質量就比較高了,而且非常標準,寬度一致、深度也一致,這樣呢排水就比較利索,這個質量排水的質量就比較高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在小麥栽培技術的明白紙上,對開溝防漬的技術要求很明確,在播種後要及時開溝做畦,畦寬3米,溝深在20-30厘米之間,畦溝,腰溝和田邊溝要三溝配套,確保麥田不積水。
馬傳喜:所以你看像這邊的農田裏面它都有這個像都是開溝的,這樣一個橫的斜面的這個溝,這個畦溝,還有這個這是腰溝,腰溝呢一般比畦溝要深一些要寬一些,這樣呢便於排水就是在整個農田呢形成一個就是網狀的這種排水系統。這樣把這個水呢就排到前邊去了。
現在有了明白紙的指導,有了農業機械的幫忙,像老田這樣的種植戶,再不用為漬害犯愁了。排水好了,減少了漬害,小麥的産量明顯提高了。
安徽地區的小麥主要是稻茬麥,播種時間一般在10月中旬,播好種,開好溝,下面咱就得説説施肥了。關於施肥,鳳臺縣的明白紙上有這樣一句話,氮肥的60%用作底肥,40%在小麥拔節期追施,這其實就是三改一防中的第三改:改一炮轟為氮肥後移。
若論種莊稼,今年68歲的老田可算是老把式了,他説過去種小麥都是“一炮轟”,也就是在播種前,一次性施足底肥,以後基本就不管了,碰上乾旱的年頭,頂多在麥苗返青的時候再施點返青肥。以前鳳臺的種植戶,基本上用的都是這個法子,為啥這“明白紙”上把40%的氮肥放到拔節期去施用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先得從小麥生長的特點説起。
原來,在小麥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對氮的吸收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從分蘗到越冬的這個時期,一個是從拔節到抽穗開花的時期。為了滿足小麥的生長需要,就應該在這兩個時期都給它們補充足夠的肥料,把40%的氮肥挪到拔節期來施,就是這個道理。不過這樣一來,第一個吸收氮的高峰期,肥料就只剩了60%,能夠用呢?專家説,大可不必擔心。
馬傳喜:一炮轟有它的根源,這個根源是什麼呢?過去的生産水平比較低,那個時候就是生産的主要矛盾就是説你要提高産量主要矛盾就是要有苗,苗是最根本的,有苗就有産。所以老百姓第一要務就是説你要抓這個苗,苗子長得好就説明有産量。
在過去地力較差的時候,為了保苗,必須在播種的時候施入足夠的肥料,不過這些年,隨著土壤改良技術的普及,土壤的肥力有了普遍的提高,也就是説,土壤本身已經儲存了一部分養料了,這時候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一炮轟”,把所有的肥料一次性地施進去,反而讓麥苗吃不消。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因為一炮轟的施肥方式呢,它只是供應了前面的苗期的生長需要,實際上苗長的過旺了以後,到群體過大時候它很多分蘗還是要死掉的,死掉以後過多的前面都把營養消耗掉了。到後邊往往引起小麥的早衰,早衰就是子粒不飽滿,穗子也比較小,這樣可能産量就不高了
所以,科學的施肥方法,是根據地力條件和小麥在不同時期的需肥量,吃多少補多少,讓小麥少吃多餐,變一炮轟為兩次或三次施肥。具體説來,就像明白紙上講的,在氮肥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把一部分氮肥移到小麥拔節期,這也就是所謂的“前氮後移”。
但追施的比例要根據各地的情況而定。在鳳臺縣40%是合適的。
一般的時候移多少呢?我們講是40%的氮肥,一般主張40%。但是有的也可以,你看有的變化幅度或者30%到50%都行,一般的時候我們主張40%的氮肥移到拔節期。
這氮肥後移的比例跟産量也有很大關係,在安徽省鳳臺縣的高産麥田,小麥的産量已經達到了400公斤,這樣的高産麥田,一般每畝施底肥22公斤尿素,到了拔節期再追施尿素17公斤左右,基本保持六比四的比例,
如果以後小麥産量繼續提高,這個比例也要變化。
在往後你比如説更高的産量水平,我們現在搞的這個600公斤比如説更高的,現在變成氮肥變成什麼呢,就是後期氮肥可能要佔到一半,就是50%甚至是佔到大多數60%。就主要的了,而且施肥的時期呢還要上後拖,叫拔節後期,甚至有的到孕穗期、開花期有的還要追葉面肥。
這就是説小麥産量越高,氮肥後移的比例也越大。因為這時候産量的提高已經不是靠群體數量,而是要靠提高麥穗的粒數和粒重。所以要在後期重施肥。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改撒播為機條播,改人工開溝為機開溝,改一炮轟為氮肥後移,這三改為小麥的高産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安徽鳳臺的小麥高産明白紙上,還有一項技術很重要,那一防是防什麼呢?
這個防就是防治小麥的紋枯病和赤霉病。
紋枯病和赤霉病都跟多雨潮濕的氣候條件有關,所以它們是南方小麥的兩個主要病害,比北方發病率要高。先説紋枯病。
(對話採訪)
你摸一下這個莖桿,這個非常典型的外部特徵之一
這個是一種燙傷的紋路,就像燙傷一樣的紋路
你看,菌絲都有了。
這個上面有白白的菌絲,這種病叫紋枯病,是我們這個地區
最主要的一個病害之一
就是説這個地區是頭號的,最重要的病害,這個已經腐爛了,腐爛以後它這個整個的穗子嚴重的會死亡的,一般的話,會減産很嚴重。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紋枯病跟土壤的濕度有很大關係,土壤濕度大了,病原菌活力增強,在小麥播種出苗後,它就會侵染小麥葉鞘導致發病。然後隨著小麥生長逐漸向上侵染,到了拔節期開始由葉鞘向莖稈擴展,小麥莖桿慢慢變成“花桿”,當病斑蔓延至整個基部莖桿1/2時,就會引起莖基部壞死變軟。
就是紋枯病重了以後它就是説,因為它在麥棵的基部、造成麥子的基部節間的腐爛。這樣呢麥子很容易倒伏,嚴重的情況下,它影響整個的輸導組織,輸導組織這樣呢麥子的吸收養分的能力、根部和上部就等於給它掐斷了。這樣就是嚴重會出現死亡,就是死苗。
土壤濕度大,是誘發紋枯病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在多雨潮濕的南方麥區,紋枯病是一種主要的病害。為了控制這種病害,當地的專家和農技人員制定了一套防治方法。首先就是前面講過的挖好溝渠,搞好排水,防止麥田積水,濕度過大。另外就是進行早期化學防控。
馬傳喜:一個是拌種的辦法,拌種另外還要在春季的時候噴藥,藥劑噴灑。
關於拌種和防治的時間和用藥量,安徽鳳臺縣的明白紙規定得很詳細,稻茬麥每50公斤小麥種子用2%立克秀50克拌種預防小麥紋枯病。起身期噴施紋霉清藥液1-2次,控制紋枯病的發展蔓延。噴藥防治一定要在麥苗起身期和拔節前進行,如果到了晚期,病害嚴重了,再防治就不起作用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比如説從開花到灌漿期,這個麥子的基部有這種病危害的斑紋和腐爛的症狀還有呢甚至是苦黴素(音譯)的一種症狀。但是那個時候已經就不能防治了,就沒辦法進行防治了,它防治應該是在拔節前,那個時候呢,這個病的這個症狀剛剛出現。剛剛出現的時候就是立足於早防早治。
4月中旬開始,安徽鳳臺縣的小麥就開始抽穗開花了,如果前期防治得當,紋枯病的威脅就基本上可以控制住了,可這時候另一個南方麥區的主要病害——赤霉病,又登場了
我手上拿的這個是典型的赤霉病病穗,已經發病的這個病穗。首先看到的是它這個是發了這種病以後明顯的這個上部就枯死了。這個下面沒有發病的地方呢它還是綠色的,而且呢它這個由於症狀分生孢子都出來這個地方發紅,這個地方有點發紅。
麥穗産生粉紅色霉狀物,赤霉病也因此得名,它是一種真菌病害,病菌是從上一年水稻收割後的發病水稻的稻樁上遺留下來的。
赤霉病的孢子它越夏一般是在這個地區的稻樁上面。就是稻子割掉以後那個倒茬,就在稻樁上面進行越夏。然後呢到了下個季節的時候感染小麥。
到了第二年春季,南方地區陰雨天氣增多,病菌活力增強,大量飄在空氣中。到4月份中旬小麥開始開花的時候,遇到陰雨天氣,病菌就會通過花粉侵入。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侵入呢然後就潛伏下來了潛伏下來過了大概有十天左右的時間,它這個病開始呢就出現這種症狀,就是穗子開始慢慢的幹死這種症狀。
赤霉病主要發生在麥穗上,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爛。
像這種危害呢一個是它這個粒重明顯降低,粒子變得很小。嚴重的它這個籽粒啊根本就沒有食用價值,甚至還有赤黴素有一種毒素對人還是有一定的毒害作用的。
防治赤霉病,除了選擇抗性比較強的小麥品種,防治的時機也很重要。赤霉病主要發生在小麥的開花期,在鳳臺縣是4月20號左右,每年這個時候,農技人員都會提前幾天來到田間地頭,發放防治赤霉病的明白紙,並現場指導,向種植戶們強調藥物防控的一些具體環節。
防治赤霉病,一般每畝用40%多菌靈膠懸劑150毫克,或者是40%禾枯靈75-100克,使用機動噴霧器防治,每畝要液量不少於15公斤,手動噴霧器防治,每畝藥液量不少於40公斤。
這樣通過品種的抗性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辦法,就是使這個病害基本上得到控制。
小麥要高産,還要靠科技,而科學的推廣方式,能夠把政府主推的高産技術、專家總結的技術環節切切實實地傳遞到廣大種植戶手中,為高産創建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這就是明白紙和其它科技推廣方式的意義所在。好了,科技苑夏收特別節目到今天就為您播放完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