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科技苑》,今天我們繼續食用菌的話題。在河北廊坊種菇的老周種的是一種比較珍稀的食用菌杏鮑菇。杏鮑菇有一種淡淡杏仁的香味和如鮑魚的口感,在市場上一直比較暢銷。老周的杏鮑菇種的也不錯,個個長得肥大粗壯,可老有一件事,讓他耿耿於懷。
一到收穫的季節,菇房裏的杏鮑菇都是個大飽滿,長勢喜人,雖説老周看著挺高興的,卻還是另有煩心事。
一個棒子一斤幹料,它的轉化率50%,它就只能收到四兩到半斤菇,所以産量和效益常常偏低。
一般種杏鮑菇投入一斤料,起碼能産出1斤菇,可老周種菇只能收半斤。你要是以為他種的不好,那可就錯了,看看他的菇房,雖説不太大,但完全是現代化的樣子,空調、電暖器、風扇是樣樣具備,這樣的條件完全可以滿足杏鮑菇對溫度、濕度的要求。不過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投入,也帶來了他的難題。
第一潮菇達到總産量的60%,第二潮菇只能達到20%,第三潮就只能達到10%,所以每一潮菇的産量都往下降低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每天耗費的差不多,可換來的産量不一樣。收第一茬的杏鮑菇,能保證老周賺錢,但要收第二茬、第三茬的,可就要賠錢了。所以沒等菌棒裏的營養消耗完,老周就在采收完第一茬菇之後,把菌棒廢棄掉了。
作為工廠化生産呢,它講究一個循環,講究一個縮短生長週期,在一年之內呢,儘量的增加循環次數,增加産量來提高效益,而不是呢,靠每一季的蘑菇多收茬數來增加效益。
雖然在杏鮑菇整個的120-130天的生育期裏,能采收三四茬,但為了保證賺錢,老周只留第一茬。而且這第一茬收的杏鮑菇不僅産量高,長得也是整齊劃一,品質賣相都不錯。放棄了第二茬、第三茬的杏鮑菇,老周就將這時間轉移到培植又一批新菇上,工廠裏對溫度、濕度、光照等等進行了精確的調控,給食用菌提供了最適宜的生長環境,
我們是人為調控的這個條件來進行生産,所以我們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可以全年每一天都出菇。
雖説工廠化生産杏鮑菇,實現了一年365天的栽培和采收。但是從現在的生産情況來看,投料一斤,只收鮮菇半斤左右,浪費還是挺大的。按照杏鮑菇正常的生物轉化率100%這個指標,産量還差一半呢。所以每次丟掉一批菌棒,老周都覺得特別可惜,可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雖然杏鮑菇在菇房裏全年都在生産,可夏天要開空調,冬天要點暖氣,一年耗費也很大。老周於是從各方面都開始了精細化的管理,總想著能多出菇出好菇,提高工廠化生産杏鮑菇的效益。
想解決杏鮑菇的生物轉化率不高的事,老周決定從源頭就開始抓。原來他用的菌種是固體的,聽説液體的菌種,發菌能更快一些,老周就改用了液體菌種。
液體制種它的最大一個特點,就是在短時間能夠大規模的製成菌種。
液體制種主要是在密閉的發酵罐裏進行,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和養分,在這樣無菌的生長條件下,液體菌種産量高,擴繁速度也快,幾天的功夫就能長滿發酵罐。
不過,除了制種的速度快,液體菌種還保證了純度高,活力強。這樣的菌種種到培養料裏,菌絲也能很快就生長出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液體菌種生長速度比較快,像我們接種到菌棒裏,六個小時就可以萌發了,萌發時全部變成白色。
用固體菌種接種,因為與培養料的接觸面只有幾個點,菌絲是從這幾個點慢慢擴散的。而液體菌種因為是液態的,接種之後就流向了培養料的各個角落,萌發點多,萌發速度就會更快一些。
一般情況下,用液體菌種可以提高發菌速度,提高20-30%,這樣的話就是對工廠化栽培來講,縮短週期,提高經濟效益就很有幫助。
液體菌種還因為發菌快,超過了一些雜菌的生長速度,在競爭中獲勝,所以菌袋裏幾乎沒有受到過雜菌污染,保證了杏鮑菇的正常出菇。
小菇蕾比原來快了近一週的時間,鑽出料袋,密密麻麻地佈滿在料袋的上方。等到菇蕾長得大一點了,菇廠裏又做起了疏菇工作。
把多餘的不需要的蘑菇用刀修剪掉,剩下兩到三隻蘑菇,要選擇兩到三隻菇型比較好的留下來。
就像果樹疏果一樣,樹體能有足夠的營養供應到果實上,保證結出來的果子又大又好。為了讓杏鮑菇的品質更佳,疏菇也成了一項必須的工作。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杏鮑菇在從原基分化到蘑菇成長的過程中,它分化大量的原基要形成很多很多的小蘑菇,如果這些小蘑菇不梳蕾呢,它都不會長成大蘑菇。都是長成亂亂的小蘑菇形不成産量。
如果菇蕾多了,就會在菌棒裏互相爭養分和水分,而且擠得太密實,每個蘑菇都不會長得好。
互相之間有了擠壓,形狀也就不好了。
經過修剪,菌袋的每頭都只留下兩個菇型好的菇蕾,它們互不干擾,在養分和水分充足的環境中健康地長成,才能保證杏鮑菇的個體大,品質好。
用液體菌種發菌快了,縮短了杏鮑菇的培育週期;進行疏菇,保證了杏鮑菇生長的營養供應,杏鮑菇的長勢也更好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可這一切的做法雖然使老周的杏鮑菇從産量和質量上都有所提高,可依然沒有解決困擾老周的那個問題,就是不種二茬導致的菌料浪費的問題,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不浪費呢?
管理上去了,效益也跟著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老周卻還是不太滿意,每天看著丟掉的菌棒就覺著心疼。裏面明明還有一半的營養,丟掉了就是損失。讓菌棒多出菇,找回那損失的50%。老周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我們設想兩頭出菇就是提高産量,一頭出菇的産量,它的轉化率最多能達到50%,在我們現有的工廠裏面,如果説我們兩頭出菇,它的産量、轉化率轉化率能不能提高到80%,甚至100%。
老周想著菌棒現在是一頭出菇,能産出半斤杏鮑菇。如果能夠兩頭都出菇,就能多轉化一部分營養,也就提高了杏鮑菇的産量。
想是這樣想的,這樣做到底行不行,老周也還不知道。
後來我們就從另一頭出菇,割口出菇解決這個問題。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廠裏的技術人員試著在菌棒接種口的另一頭,用刀劃開了小口,開口處菌絲接觸到空氣,漸漸地也萌出了菇蕾,産出了蘑菇,沒想到老周兩頭出菇的想法這麼容易地變成了現實。
我們從另一頭出菇的話,蘑菇是出來的,長的也好,也還可以,原來那一頭呢,它也有一部分開始出菇,這樣就導致兩頭出菇,兩頭都有産量。
既然菌棒的兩頭都能出菇,老周就用上了一頭接種,兩頭開口的辦法,開始做起了兩頭出菇的技術。老周在操作時也很注意,菌袋接種之後,要等到菌絲從接種的地方全部長滿料袋之後,才同時從兩頭開口,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實現兩頭出菇的效果,而且兩頭生長出來的杏鮑菇獲得的營養差不多,長的也就差不多。
可等著菌絲從一端佈滿菌袋的時間,老周覺著有點太長了,影響了工廠化生産的週期循環,於是,他乾脆把菌袋設計成雙頭的,開始從菌袋的兩頭同時接種,這時,發菌的距離有了變化。
兩頭接種是這樣,它是兩頭接種往中間長,它發菌和出菇是兩個面的,形成兩個面點出菇,如果這個單頭出菇,它走一個面,同時點種,單頭點種它發菌才發了1公分,這個都是3公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下菌袋的兩頭同時開始萌生菌絲,菌絲的生長速度明顯加快了。菌棒的兩頭都是用海綿塞做的封口,菌絲生長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空氣,用海綿塞阻隔了大部分空氣的進入,適量的空氣從這兩個進氣口進入,保證了通透。
兩頭透氣,形成對流,空氣可以疏通,同時兩邊往中間生長菌絲。
菌料內部通透了,更有利於菌絲的生長了。而菌棒裏發菌的距離短了,速度又快了,用上這兩邊接種的方法,菌絲長滿袋料的時間就比原來一邊接種縮短了三分之一。這又讓老周工廠裏的杏鮑菇又能早幾天出菇,算下來,非常的划算。
兩頭點種20天就完成了全部發菌,而且菌齡在25天之內,是菌絲活力最強、生長最旺盛的階段,菌絲沒有老化現象,産量自然也跟著增加了。
因為它的發菌時間縮短了,菌絲沒有老化,營養沒有丟失,所以産量更高,所以説一倍的産量是這樣出來的。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兩頭點種,雙管齊下,菌絲在菌棒的兩邊同時生長,這就大大節省了發菌的時間。按照往常一樣,工人們經過撓菌後,把菌棒放進了出菇房,等待出菇。可是這兩頭接種的菌棒並沒有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兩頭都萌發出來,而只有一頭萌發了。
兩頭出菇,有時候兩頭它的生長不一樣,也就是兩頭出菇它的速度不一致。
老周他們接種的時候,兩頭同時接種,就是想的要出菇一致、整齊,利於工廠化生産,集中采收。
在工廠化的栽培中,同步化生産非常重要,只有同步化了,才能縮短週期,經濟效益才能提高。
為了盡可能的同步,其實,在接種的時候,老周就已經注意到了一各細節。
接種的時候第一是同時接種,第二是菌量要控制到一致。
能同步發菌,老周覺得兩邊的萌發速度怎麼也不會差很多。再加上出菇的時候,老周也讓溫度從菌絲發育期的25度左右度降到了適宜原基萌發的18度,可菌棒在同樣的環境下,還會出現不能同步出菇的情況?
老周想到了是不是在撓菌時出了問題。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所謂搔菌就是,菌絲達到一定的成熟以後,讓它的局部輕微的受傷,受傷的時候恢復的時候就促進它由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
菌絲的生長時期叫營養生長,菌絲再結出蘑菇,就是生殖生長。一般在菌絲受到一定的創傷之後,就會刺激菌絲從營養生長轉成結蘑菇的生殖生長。所以當菌絲佈滿菌袋之後,就要經過撓菌的這道工序,給菌絲一些刺激。
就是這道刺激,又讓接種的兩頭,能夠同步從營養生長轉化為生殖生長。原來是一頭點種,一頭撓菌;現在兩頭點種,工人就兩面撓菌。
原來,在撓菌時菌絲從兩頭長滿全袋時,正好將兩頭的菌絲接通了,環境也溝通了。在濕度、光照、通風等條件下,稍有不一樣的情況下,如果1頭冒出了菇蕾,營養就會先往出菇的一方跑。
因為菌絲連在一起,這端原基已經形成了,那麼就需要所有的菌絲輸送,所以這段長得比較快,另外一段,缺少營養就就長得慢。
一頭先出菇,就會抑制另一頭菇的生長。如果趕在兩頭的菌絲接上之前,就能出菇,也許就能避免這個現象的發生。
就是在中間還有1公分沒有長滿的時候,我們就提前撓菌了,搔菌之後,讓它各自形成子實體,形成原基,干擾性差同步性高。
因為菌絲沒有長滿,中間有一定的間隔。這時菌棒看著是一個整體,實際給分成了兩家。各自形成原基、子實體,沒連在一起,各自輸送,互相幾乎沒有干擾性,就能夠各自萌發、出菇,要是條件一致的話,也能實現同步出菇。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新的一批菌棒接種後,老周在兩頭的菌絲還沒有佈滿全袋時,就提前進行了撓菌。10天后,老周進到菇房裏,他看到了另他欣喜的一幕,菌棒的兩頭都鑽出了杏鮑菇,老周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此時,老周的工作重點是給它們營造一個最佳的出菇環境了。
我們這個蘑菇,它是好氧性微生物,氧氣是它賴以生長、生存的一個基本條件,有了這個條件它就長得好、長得快。
在週年生産的菇房裏,菌袋放的多,菇房裏的二氧化碳濃度比較高,要是通風不好,就很容易形成畸形的杏鮑菇。所以就要加強通風,工廠裏出菇房有大型的通風設備,給菇房通風。但是即使有這樣的對流通風,室內還有死角。
小風扇是解決室內空氣流動死角,因為整個空氣,在室內的空氣流動,它不像自然界,它有很多墻角它空氣不流通,這樣棒子挨著棒子,可是生長起來通風差了,畸形菇,小腦袋。
用上大型通風設備,再加上風扇的攪動,室內的空氣均勻了、通風效果也很好。老周是做足了出菇期間的通風管理。不過,要是通風,時間也不能過長,因為,要是長時間和外界通風,室內的溫度常常有變化,而杏鮑菇又是恒溫結實性菇類,溫差過大,不利於杏鮑菇的生長。
縮短時間,比如説每兩個小時換風一次,靠少吃多餐來解決它換風的辦法,解決溫差的辦法。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少吃多餐的放風管理,不僅保證了杏鮑菇出菇期間對氧氣的需求,同時也不會影響杏鮑菇的生長溫度。不過,有了這兩個措施還不夠,在出菇房裏,還要常常保持霧氣騰騰的狀態。
一般來説食用菌都需要一個80-90%的相對濕度。
於是在工廠裏,出菇室裏不光加濕器開著,工人們還定時在地面上灑水,讓水蒸發,保持室內的濕潤。
通過對溫度、濕度和通風的管理,給杏鮑菇營造出一個適宜出菇的條件,這雙頭出來的杏鮑菇,不光是質量好,産量也更高。經過老周的精心管理,雙頭出菇,也如願地有了豐産的效果。
兩頭出菇在不增加太多的勞動力,它的産量有顯著的改觀,甚至是原來出菇的一倍,不僅使個體的産量增加了,還縮短了生産週期,加快循環,促進整體的增收。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老周的努力下,一根菌棒生出了兩頭杏鮑菇。一下子解決了工廠化生産存在的菌料的浪費問題,提高了食用菌的生物轉化率,一下子也提高了不少的産量,這下,老周心頭上的那個結終於算是解開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