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科技苑。昨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了野外人工種蘑菇的技術,以往在溫室大棚種蘑菇,我們要被動的給蘑菇創造合適的溫濕度、通風光照等一系列條件,而現在野外種蘑菇正相反,是自然界有什麼條件,我們就利用什麼條件,要讓自然為我們服務。那麼,要想真正把野外資源利用充分利用好,咱農民朋友還得多學幾招。
農民朋友在野外種蘑菇,如果單就種植環節的技術來説,其實很容易。可要想讓蘑菇在野外長的好,光會種可不行,一定要弄明白三個問題,這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季節,該選什麼樣的菌種來種!而關鍵就是要和當地的自然條件緊密配合,因地制宜。
梁枝榮:主動的利用自然環境,這是自然資源,氣候溫度,這都是自然資源啊,我利用好就是廉價的,不用專門的工廠化生産、空調啊、製冷機,這個耗費能源啊,我這個用大自然的條件,我何樂而不為呢
要學會利用資源,就要對當地的自然條件有個全面的了解,還要對菌種的特性有所認識才行。梁枝榮教授為我們總結了要領,就是要講究“四看”。
梁枝榮:我總結一下關鍵的核心技術,不是固定的模式,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它這個主要就是要看天、看地、看菌,還要看人。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什麼叫看天,就是要充分了解當地的氣候條件,根據菌種的特性來看什麼季節,什麼氣候下開始播種比較適宜。
蘑菇在野外每個生長季節一般可以出兩到三潮菇,如果種菇的時間掌握好了,就能在適宜蘑菇生長的這段時間裏,保證出菇的次數,不會因為溫度過高或者過低而停止出菇。
比如在北方種植白靈菇,北京周邊地區一般開春3月份就可以播種,3到5月份就是它的一個生長週期。在這段時間裏,白靈菇可以陸陸續續出三潮菇。如果播種的時間太早,第一潮菇就會因為溫度太低而出不來,或者出的很少,如果播種的晚了,那麼可能第三潮菇還沒出來,就已經到了6月份,溫度又太高了,第三潮菇就不會出來了。掌握好播種時間,就是把握好溫度條件,蘑菇就可以在溫度最合適的生長期內充分生長,每潮菇的出菇量也有保障了。
梁枝榮:看地,就是看你的海拔,看你的生態環境,根據這個我決定播種期,決定菌種的種類 這個看菌,根據你不同的氣候,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態環境,我來決定種什麼品種。
有林地的用林下資源,比如在河北省圍場縣的林場裏,樹林茂密,土壤肥沃,農民朋友就可以選擇種植白靈菇、杏鮑菇這類珍稀的食用菌品種。
劉繼東:在承德圍場這裡,落葉松、闊葉林比較多,利用林地的自然落葉,形成腐殖質,腐化以後,對食用菌産量大幅提高。
如果沒有林地,有田地也一樣能利用田地的空閒季節來種。在我國南方地區,很多農戶都種植水稻,每年冬天水稻收穫完了,田地空閒下來,大量的秸稈也浪費掉了。而這些正是種雙孢蘑菇絕好的資源。利用空閒地種一季蘑菇,稻田秸稈和牛糞一起發酵就成了種雙孢蘑菇很好的基質。等到第二年春天蘑菇收完了,正好又到了水稻的播種季節,蘑菇肥料直接翻到地裏成為了水稻的養分。蘑菇和水稻互利互惠,都促進了生長。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同樣,在山西省洪洞縣,農民朋友利用林下空地養雞,雞糞和秸桿落葉發酵也是種雙胞蘑菇很好的基質。在林下種雙胞蘑菇,既達到了廢物利用,還滋養了樹木。
西梁村梁書記:現在勞力也用上了,其他雜物也用上了,種蘑菇對林地有益無害,蘑菇出來以後還能賣錢,老百姓每天就是樂呵呵的。所以現在老百姓是對科學,是走進科學,相信科學
總結一下,也就是説,氣候、地理位置和菌種這三個要素得互相適應,緊密配合。氣候條件,地理位置一定要跟菌種特性相適應,才能選擇這個菌種來種,同時,要想種好這個品種,又一定要選好當地最佳的栽種季節和栽種位置。除了這些客觀條件,人的因素也相當關鍵。
梁枝榮:當然最後你還得看人啊,就是以農戶為單位,公司加農戶。
公司可以負責提供菌種和技術指導,之後再收購産品、進行加工,而這個種植管理,還得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來擔當主力軍。
梁枝榮:農戶他有責任心啊,成本要低啊,這個,他一開始他沒經驗啊,開始不會,看天、看地有了經驗以後,他自己知道這個菌什麼特性或什麼時候播種。
把看天、看地、看菌都搞明白了,下一步就是把它們結合起來好好利用。農民朋友學會了利用自然資源,就可以根據環境、地域條件自己來選菌種,判斷播種季節,這在野外種蘑菇的技術就掌握了一大半。然後再把我們前面講到的,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挖坑、擺菌棒、覆土等等問題把握好,農民朋友就能在野外順順利利種蘑菇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種菇的技術咱們講得差不多了,現在我們還要特別説説在林下種菇。其實,梁教授研究的這個野生載培蘑菇的技術,可以廣泛運用到很多不同生態環境,可到林地資源豐富的地區推廣野外種蘑菇,可以説效果最好,而且好處還特別多,除了能獲得蘑菇自身的效益外,還能産生其他更大的價值。
既然選擇了在野外種植,就要儘量給蘑菇提供原生態的生存環境,林地是最好的選擇。這第一個原因,就是樹林中斑駁的樹影給蘑菇遮陰正合適。
蘑菇生長喜歡比較陰暗的環境,陽光的直射會導致蘑菇嚴重失水,沒法正常生長,同時也不能完全黑暗,因為蘑菇自身生長雖然不需要陽光,可是栽培蘑菇的基質是需要一定的陽光才能釋放出大量養分的。所以,樹林下有明有暗,正好適合蘑菇生長。
而且,對林地位置的選擇也有講究。一般普通大棚裏,三分陽、七分陰的光線最適合蘑菇的生長,這個三七分是根據光照的時間長短來計算的。然而,在野外種蘑菇,光照強度和時間都有差別,這就要和溫度綜合考慮了。
梁枝榮:如果你春天,我3月份,那我就這個五分陽也可以的,這個低溫的時候,七分陽也可以啊,這是個相對的概念,它相對的光線的強度啊,溫度的高低啊
如果在冬天種蘑菇,野外的溫度比較低,光照時間短,那麼我們就可以在山林中,選擇陽坡的地方來種,夏天當然陰坡就是比較好的選擇了。另外,在林地種蘑菇,蘑菇和樹林是利益共享的。
梁枝榮:另外尤其林地栽培的話,和這個樹啊,和這個森林啊,它應該是互利共生的,因為森林它屬於綠色植物,它産生的氧氣,利用二氧化碳。而蘑菇的話,正好是菌物,它正好吸收氧氣,産生二氧化碳,這個是互利的。
蘑菇和樹林各取所需,還相互促進生長。同時,蘑菇在林下生長,給蘑菇澆水施肥同時,也等於給樹木提供了這些服務,而且栽培蘑菇的基質和蘑菇本身,都是很好的有機質,是對林木很好的養分。時間長了,就可以肥土育林,改良土壤,這個意義可就更大了。 菇林共生這個和諧的互利關係,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生態價值,而且還能給農民朋友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林琬:香椿到5月份,掰完了就沒有了,核桃也是,到秋天打完核桃就沒有了。如果你在樹底下發展種蘑菇,老百姓除了香椿和核桃一茬收入以外,種蘑菇又多收了幾茬,從3月到10月底,幾乎月月都有收入。
付軍:我們這麼大的森林面積,如果拿出百萬分之一的面積來,每年就能達到一萬畝左右,農民自己去種,有個穩定的收入,這樣反過來,又能保護林地。
圍場林地豐富,自然野生的蘑菇也不少,過去當地的老百姓也靠採野生蘑菇來增加收入,但是蘑菇沒採多少,還破壞了環境。
付軍:以前老百姓靠採集野生的,主要是7月中旬到8月上旬,也就一個月時間,時間非常短。
梁枝榮:因為野生蘑菇價格比較高嘛,看見了,他不管老小,小的他全部採掉了,因為他今天不採,明天別人採了嘛,對吧。因此破壞性的,是掠奪性的採集,對野生資源形成破壞。
現在圍場縣的農民朋友,開始利用林地資源,在林下空地種蘑菇,從5月下旬出菇,一直能出到8月下旬,蘑菇的生長期比較長,菇的數量也很穩定。野外栽培這些優良的菌種,就跟種田一樣,一隴一隴的,很成規模,也很集中。而且菇農就可以根據蘑菇生長的具體情況採摘,長大了的就及時採掉,才不會耗費過多的養分,不會影響下一輪的出菇和生長。今天沒長大,可以再等上兩天再採,能賣個好價錢。採或者留都由菇農自己掌握,不再像對野生蘑菇那樣無序的採摘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在林子下面種蘑菇,很好的帶動了林下經濟,讓很多地方的農民朋友眼前一亮,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發展。本來空閒甚至荒廢的林地,一時間成了香餑餑,陸陸續續種起了蘑菇。讓人高興的是,這林地種出的蘑菇還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一個又個意外的驚喜。
在野外林地裏種出的白靈菇,幾乎個個都長著一張大花臉,專業的説法,是白靈菇出現“花菇”現象了!這要咱們看,模樣不咋的,可是菇農卻高興得很!為啥呢?有了這張大花臉,白靈菇就身價倍增了!
可是,在溫室大棚,我們一般是見不到長花臉的蘑菇的,那在野外種的蘑菇表面,怎麼會出現這些裂紋的呢?自然環境中的低溫、乾燥和大溫差,這三個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這張“大花臉”。
付軍:外面的溫度和菌裏面的溫度是有一定差別的,裏面生長的快,外面生長慢,就造成裂開了。就是裏面漲,外面不長,把它漲開了。濕度也會造成這個,裏頭水分大,外頭風比較大,風乾比較快,形成一種溫度差和濕度差,就造成裂紋了。
而在室內大棚栽培蘑菇沒有大的溫差,沒有風,水分排的也非常慢,所以就不會造成蘑菇本身內外的這種差別,表面就不會形成裂紋。相反,野外環境正好具備這種裂紋形成的條件。
付軍:圍場全年的平均溫差在15度以上,春夏在11—12度,夏天,春秋更大,壩上這裡,夏天下午兩點左右,是27度左右,咱們栽培食用菌是在林地,特別是在成林地,地下的濕度非常好,溫度應該超不過22度,非常適合這種東西。
那為什麼有了這張花臉,就能讓蘑菇身價倍增呢?這是因為,在野外利用自然環境生長的蘑菇,生長期比較長,蘑菇就可以在大自然中慢慢積累養分,組織結構長得比較緻密,口感也比大棚裏種的蘑菇要好很多,而且營養更加豐富。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除了“大花臉”,讓菇農們更驚喜的是,他們發現野外栽種的蘑菇,抗病性比大棚裏的蘑菇強多了。
在室內栽培,蘑菇就像溫室的花朵,比較嬌貴,抗病力比較差。因為溫室大棚中,單位面積裏種的蘑菇比較多,密度過大很容易感染病蟲害。有了病蟲害的蘑菇,品質會下降很多,有的整個大棚甚至都沒有收穫。一旦有了病蟲害就避免不了要打藥,嚴重的還會有藥物殘留,根本賣不出去。而在野外種蘑菇,栽培面積大,蘑菇相對比較分散,通風透氣都不存在任何問題,這樣害蟲氾濫的幾率相對要小,而且對病害的抵抗力就強一些。在説到這一點的時候,梁教授打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方。
梁枝榮:農村孩子,因為他是自然環境長的多嘛,野外啊農村這個,我小時候農村嘛,是吧,它體格又比較強嘛,也不講衛生,它反而沒病,它抵抗力強嘛,它免疫性強嘛,是吧,因為城市的孩子嘛,就那一個孩子大家寶貝的一個看的,是吧,他就不讓他到外面去,就是夏天是空調啊、冬天啊是吧,他身體抵抗力肯定稍微差一點。
其實,除去蘑菇本身抗病性強,不長蟲不生病,還在於人們特別注意對種菇季節的選擇,一般都選擇中低溫季節種植,避開了蟲害氾濫、蔓延的夏季,所以根本不用打任何農藥。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野外種蘑菇可以利用資源,改善資源,可是有些時候也不是越多越好。因為同一塊地如果連年種植蘑菇是會有弊端的。蔬菜連作會出現病蟲害,蔬菜長勢弱等等一些問題,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其實蘑菇也有同樣的問題。
林地和大田種菇,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就是輪作。因為,今年這一塊地種了蘑菇,這裡就可能有一些病蟲害,另外更主要的是,它會産生一些次生代謝産物,對蘑菇第二年的出菇就有抑製作用。
梁枝榮:因為蘑菇的子實體是有性繁殖的産物,今年種了以後,已經進行了有性繁殖了,已經長完蘑菇了,這個信號已經留在這個地方了,留在土裏了,第二年這個地方再種上蘑菇,由於已經有了産生後代的信號了,這個蘑菇就懶得産生了,第二年蘑菇産生的就少了。
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蘑菇好像自己就能知道,自己在這個地方繁殖過了,有了它的後代,就不會進行繁殖了,這樣一來,自然會減産。那我們該怎麼避免這種抑製作用産生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梁枝榮:第二年這塊地方我不種了,就種在這塊地方,到了第三年,這兩個地方都不種了,這裡就讓它休息一年,我到另外一個地方種。
這個輪作的方法也只有在野外種蘑菇才能實現!您想,如果是大棚,就不能隨便換地方種,每年反復在大棚裏面種,就更容易有病蟲害滋生,蘑菇的繁殖受到抑制,長勢也會一年比一年弱。而在野外種植,空地有很多,沒有設施的限制我們就可以輪換著地方來種,種了兩年的地塊我就可以讓它休息一年。
梁枝榮:休息一年,第四年再來種就沒問題了。因為那個次生代謝産物,已經分解了,還有蟲害,都已經很少了。。
隔上幾年種一次蘑菇,能夠保證蘑菇的産量和品質,同時這塊地方也能獲得不少養分,土壤肥沃了再換種其他的作物,會有更好的收成,菌菜、菌糧輪作都是很好的選擇。
您看,科學家幫助咱們菇農,把蘑菇請回野外進行人工種植,真是個一舉多得的好事情呢!
梁枝榮教授的野外人工種蘑菇的模式,大膽的把蘑菇從溫室大棚請到野外,蘑菇回歸了自然,保有了野生品質,同時生長規律也被我們牢牢掌握,可以説是今後食用菌産業發展的又一大趨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