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科技苑。以往,人們都是把野生蘑菇經過人工馴化,請進大棚來種。可是,現在有人偏偏反著幹,想盡辦法把蘑菇又種回到野外環境中去。已經適應了溫室大棚的嬌嫩蘑菇,到了野外能長得好嗎?
在河北省圍場縣野外青翠茂密的山林下,有一道十分獨特的景觀:你能看到一隴一隴的蘑菇破土而出,數量相當可觀!這就奇怪了,一般野外生長的蘑菇是零散分佈,很少有像這樣的數量,而且如此均勻地集中生長在一起啊!其實啊,這些蘑菇它不是那種在野外自生自滅的蘑菇,而是人工種植的!不僅數量多,品質也比純野生的蘑菇要好。
其實早先,整個食用菌家族都是野生的,不過野生菇數量少,生長位置不集中,品質也是參差不齊,根本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後來人們根據蘑菇的生長需要,給它們提供最適宜的環境,再經過逐步的分離、選育、馴化、培養等等一系列工作,這才把食用菌請進室內來栽培,從而大大提高了蘑菇的産量和品質。
蘑菇的生長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一些珍稀品種,就更挑剔。所以,溫度和濕度很不好掌控。在集約化生産過程中,只有實現了良好的廠房環境,配套的通風和噴灌設施,現代化的溫濕度調控設備,才可能帶來蘑菇的高産和優良的品質。
梁枝榮:它是生産標準化的,蘑菇需要什麼條件啊,你工廠就給它什麼條件,這個你要控制溫度啊、控制濕度啊,控制光線啊,是吧,這個成本投資很高的,就像現在國外的搞這個啊,電腦控制,它那個技術含量高,資金密集型。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可是,如果沒有這些好的配套設施,蘑菇的産量和品質就很難説了。但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普通的農戶種菇,根本達不到工廠化生産的規模和條件,他們只能在塑料大棚中栽培蘑菇,控制裏面的溫度和濕度就成了一大難題。河北省圍場縣的菇農老范夫婦,種蘑菇已經有好幾年了,大棚種蘑菇怎麼調控溫濕度可以説是他們最頭痛的事!
河北省圍場縣 菇農范師傅:上過遮陰網,只能降下一度或者兩度,再就是往棚子上噴水,也就是降下來一度或者兩度,如果説,就這麼大的蘑菇,我摘下來就能賣4塊錢一斤,或者5塊錢一斤,如果溫度要高於25度,就成這個東西了,根本就不值錢,一塊錢一斤。溫度對它來説就這麼大的差距。
溫度降不下來,影響菇的品質,這是夏天的煩惱,到了冬天又有冬天的煩惱,如果大棚裏溫度太低,它索性根本就不出菇了。這樣一年下來,不僅産量沒法保證,有的時候甚至絕産,更談不上品質了。這廣大的菇農們也真夠無奈的,工廠化生産成本太高,大棚種植技術又不好掌握。種蘑菇還有沒有其它的路可走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其實啊,菇農們頭痛的事,咱們科學家也早就琢磨上了!中國科學院的食用菌專家梁枝榮教授,經過10年的潛心研究,摸索出了一條種植蘑菇的新路,就是把一些珍稀的食用菌從溫室大棚請出去,在野外人工栽培。這些在野外人工栽培出來的蘑菇,最大的優點就是對溫度和濕度的適應能力大大提高,面對大自然複雜多變的氣候,都能頑強地存活下來,這一下子就讓農民朋友告別了大棚裏調控溫濕度的困擾。而且在野外種植,操作也比較簡單,就連建大棚的成本也省下來了。
這麼一來,咱們菇農是省心了!不過,菇農省心的背後可凝聚著科研人員十多年的心血呢!也就是説,傻瓜技術的裏面是高科技的內涵在支撐著!這種野外人工種植蘑菇的新方法,絕不是把大棚裏面的蘑菇直接平移到野外種植那麼簡單。
梁枝榮:3230我所説的野生栽培,就是人工的、大量在室內培養菌絲體,最後要在室外這個自然環境下,培養這個子實體,也就是蘑菇,就是我們吃的那個蘑菇。
説白了,就是用人工方法培育菌絲,再利用野生環境來栽培蘑菇。把人工培育和野生環境相結合!一共就是兩步走!第一步,在基質上接種菌種,密封好,放在溫度適宜的室內環境中,一段時間以後,菌絲就會大量生長。等到菌絲把基質吃的差不多了,開始第二步:放到野外去種植,讓蘑菇在野外環境中自然生長。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純野生的蘑菇在自然條件下,數量和生長的位置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而在溫室大棚中,又過於注重産量,這種短週期生長出來的蘑菇失去了野生狀態下原有的口味和品質。那麼,野外人工種蘑菇呢,分兩步走的方法聽起來是好,但這裡面其實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要解決好,才能如願以償,是什麼問題呢?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加大蘑菇對溫濕度的適應能力。現有的菌種,已經習慣了多年以來溫室大棚裏恒溫恒濕的環境,在舒服的環境呆慣了,讓它們重返野外,氣候就成了一個最大的考驗,事實上,它們絕大部分都不能適應野外複雜多變的氣候。
林琬:我們這個實際上是把能在工廠大棚裏栽種的蘑菇,再回到野生環境,讓它最大範圍的適應當地的野生環境,這個實際上是體現了它的科技含量。
所以説,讓菌種適應野外的環境,是實現野外人工種植蘑菇這項技術的核心所在。梁教授多年來做的工作,其實就是要培育出具有廣泛適應性的菌種。放到自然環境去生長,不管是冷了、熱了、幹了、濕了、還是面對晝夜溫差,適應起來都要比普通大棚蘑菇強很多。它們最大的本領是善於自我調節,首先能夠抵抗住不利於生長的溫度,然後,抓住一天當中溫度最合適的時機充分生長。
然而要得到適應性這麼強的菌種可不容易,就要依靠科學家運用科技手段來實現,包括對菌種進行分離、選育和馴化等等。首先第一點,就是選育出優良的菌種。
梁枝榮:就我現在選用菌種吧,一個是組織分離了,克隆啊,咱們現在這個克隆啊,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利用原生質體分離,這個細胞工程,原生質體分離,就是咱們一般那個蘑菇裏面的菌絲啊,一個菌種我可以把它變成幾百萬個,從這幾百萬個裏面,我就優中選優嘛,百萬選一啊。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經過百萬里挑一的嚴格篩選,可以説,被選出來的菌種都是出類拔萃的。不過,這還是第一步,必須要拿到野外去種植,再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然後,根據它們的表現,再回到實驗室,重新調整重新選育。這個過程就是第二步的馴化過程,其實就是逐步培養菌種對野外環境的適應能力。
梁枝榮:我這個菌種啊,經過多次野化,野生馴化了,就是野外長了以後,我再採集回來,選好的,採集回來,再在實驗室進行分離,進行選育,選育以後,擴大,菌絲再種到野外去。
如此反復,直到得到性狀穩定,能很好的適應野外環境,長勢又很旺盛的菌種,才能保證這種食用菌良好的遺傳特性。這就和動物的野化訓練有著相似的道理。
梁枝榮:大熊貓馴化也是一回事兒嘛,咱們要把大熊貓放到野生,讓它野外生長,但是你現在要人工繁殖以後啊,你還不能一步到位,先讓它經過幾年野生馴化,最後再放到野外去。動物和蘑菇是兩種不同的生物,但是這個基本特性是一樣的。它也要經過逐步馴化、逐步選育這麼個過程。
等到菌種選育、馴化好了,就可以拿確定下來的好菌種培養出更多的菌絲,也就是把它當作原菌種,也叫母菌,來接種出更多的菌種。有了這個量的積累,才足夠拿到野外去給廣大的農民朋友種植。但是,培育菌絲的活兒可不是咱農民朋友家家戶戶自己就能做的,必須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術,而且對操作環境的要求也很嚴格。專家建議,接種菌種的工作最好由那些有技術條件的人來集中完成。
梁枝榮:因為種菌種是技術含量比較高,如果你菌種出問題的話,那就是大問題,最好是公司,有生産能力的集中生産5900那它這個生産工藝,肯定有一定要求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第一個要求,就是接種菌種的基質一定要製作好。比如我們要用麥粒做基質,麥粒煮的好壞就是關鍵。煮的太熟開了花,會造成麥粒失水過多,營養流失,而且破損的麥粒更容易被雜菌污染。但是如果煮的火候不夠,麥粒的表皮太硬,麥粒中的養分就不能充分釋放出來,被菌種吸收。所以,這就需要技術人員憑經驗掌握火候,煮到麥粒快要開花又沒開的時候,最好用。
另外接種菌種還有一個要求,就是要隨時隨處進行滅菌。裝到瓶子裏密封好的基質,先要放進鍋爐蒸四五個小時進行高壓高溫滅菌。隨後往基質裏接種菌種的過程更是不能馬虎,無菌蒸汽、酒精燈,都是在給接種創造無菌環境,全面消毒。
菌種繼承了母菌的遺傳特性,又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培養菌種的任務算是圓滿完成。這時候就能把菌種大規模的種到野外去,等著它們長蘑菇了。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選育馴化菌種的工作難度很大,過程相當複雜而且精細,專家經過多年的研究試驗,才得到了能最大範圍適應野生環境的菌種。也正因為菌種選育的好,解決了蘑菇從室內走向野外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蘑菇的適應性問題,菇農們的任務就只剩下把菌種種到野外去了。那麼,在野外,這蘑菇又該怎麼種呢?
菌種的分離、選育、馴化等等這些難題,專家幫我們解決掉了,等到把菌袋發放到農民手中以後的種植環節,就簡單容易多了。
雖説操作起來,簡單易學,不過在種植過程中還是有些細節要特別注意。
林中夏:這個坑比較深,這坑深了,咱們就墊點土,把坑墊高一點。
農民:為什麼坑深了不好呢?
老林:這樣深了以後,埋土太厚了,出菇出的時間長,或者出不來。
在種蘑菇的時候,菌棒埋在土坑裏,上面還要覆上一層土,蘑菇才能生長。如果土太厚了,蘑菇就不容易頂破土層鑽出地面,這樣就延長了生長時間,也影響産量。
農民:那什麼深度合適啊?
老林:25厘米,把菌種放在這,上面有蓋住菌種2厘米的土就可以了。
其實,覆土層的薄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季節,坑挖的深淺也不同。在春秋季節種蘑菇,挖25厘米深的坑,菌種上面再覆上2厘米左右厚的土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夏天,這個深度就不行了。
林中夏:春秋天和夏天挖的深度是不一樣的,現在春秋天,地表溫度比較低,坑不用太深。夏天地表溫度高,坑再挖深一點,可以挖到30厘米相對地下的溫度就比較低了,這樣就比較容易出菇。
夏天地表溫度太高,不適合蘑菇的出菇和生長,想要幫蘑菇降溫,就需要把坑挖的深一點,菌棒埋在地下才能有一個適宜的低溫環境。
坑挖好了,先要往坑裏透透的澆遍水,等水完全滲到地下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放菌棒了。不過,菌棒擺放的位置是有要求的。
林中夏:菌種不要放的太分散了,也不要東倒西歪,要放的緊湊一點
農民大姐:像我們種莊稼,可以稀點,這樣的距離,長出來才好,如果這麼密吧,長出來的特細,不行。 蘑菇這麼緊能種的好嗎?
林中夏:放的緊湊,出菇的時候,菌絲比較密實,而且菌絲壯,出的菇也大。放的分散了菌絲細,長得就小。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一個菌棒上的菌絲比較少,難成氣候,基質比較少,營養也就很有限,這樣蘑菇的長勢會比較弱,後勁不足。
門頭溝 村書記:人多好辦事兒,人多力量大。要是放三個呢,就出三到五斤,要是放10個呢,就能出10斤到20斤。
菌棒的緊密擺放影響蘑菇的大小只是一個方面,這個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做出調整,關鍵還有個生長期的問題不能忽視。
梁枝榮:這個主要出菇期的影響,按照我們要求那個擺法,它出菇比較整齊啊,同時出菇啊,還是七天啊、還是十天就出菇啊,是吧。如果你東倒西歪那個不注意啊,它有時候出菇不整齊,有的出來有的還沒出。
不能同時出菇就不能同時采收第一潮菇,收穫的時候産量就會有影響,而且採完第一潮菇後要澆遍水,為出第二潮菇做準備。如果不能同時采收,澆水工作也就不能同時進行,這也就會加大菇農的勞動量。所以,往坑裏放菌棒,儘量要擺得整齊緊密才行。菌種棒放好了,及時把土回填到坑裏,然後再澆上一遍水就可以了。
梁枝榮:那個覆土它主要起一個保濕作用。因為你自然環境如果尤其這個菇剛開始長的話,這個濕度很重要的,如果你不覆那個土它一長出來風就吹乾了,那個就不行了,大一點嘛,它就問題不大了。
填好土,澆了水,這蘑菇就算種好了。不過,要是想讓蘑菇更好的生長,還有個資源我們也要好好利用,這就是樹林裏的腐殖質,也就是這些樹葉樹枝,那可都是蘑菇喜歡的優質又環保的好肥料呢!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這菌種種到地裏去了,操作確實也不難,可是我還有一個疑問,就是,這樹林裏的野生蘑菇每年7、8月份下了雨,才能零零星星的鑽出地面,而我們人工種蘑菇,這一年中的大部分時節差不多都能種。這裡面有什麼奧秘呢?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就得熟悉蘑菇的生長特性。其實呢,不同的食用菌品種,對溫度的需求是不同的!
梁枝榮:咱們蘑菇裏面含有這個高溫品種、有這個低溫品種,有這個中溫品種,因為高溫品種,它這個夏季,它蘑菇可以長的,但它夏季溫度高,長的快,而且夏季下雨、有蟲害,降低蘑菇的品質。我們這個野外栽培一般就是使用這個中低溫品種。
比如像雙孢菇、白靈菇、杏鮑菇等等,這些都屬於中低溫品種,適合在春秋季溫度比較低的時候栽種。由於這些經過選育馴化的中低溫蘑菇品種的適應性比較廣,所以就能夠實現,在不同的地區和不同季節有選擇的進行種植,只是播種期不同而已。
梁枝榮:從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嘛,你可以不同的季節種,你要在大江南北那就冬天可以搞,你要長城內外嘛,那就春秋種。你再往北方走的話,甚至高寒地區,夏季也可以種。
如果單就某一個地區來看,雖然當地的農民只能種一季或者兩季蘑菇,但是也能充分利用了他們的空閒土地和空閒時間。
梁枝榮:你就像這個春天吧,春天3月份這個時候北方也沒有什麼事嘛,還是農閒呢,到4月份以後才開始農忙呢。土一解凍,我就可以種,是吧,因為這時候,只要地溫在5度以上,它就可以長,但是不能超過20度,超過20度就不行了。一般就是從北京來講啊,就是3月10號左右就可以種,到五一節它就採完了。到秋天的話就9月份種,到10月份、11月份就採完了。
北方的農民朋友利用春秋兩季在野外種蘑菇,單位面積,單位的時間裏面可以大量的播種,大量采收,與純野生的蘑菇相比,這量上就有保證。而且在野外種的蘑菇,接受了自然環境的洗禮,品質口感就更好了。有了野外種蘑菇這項技術,農民朋友自己的活兒沒耽誤,還多得了一份收入。
野外種蘑菇技術簡單,容易接受,又不用投入設備,所以農民朋友上手比較快,也確實得到了不小的收穫。那麼在野外種蘑菇還有什麼其它優勢,又會帶來哪些效益呢?明天的節目我們接著説。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