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價高】
富源某農戶:18塊一公斤、別的豬14、15塊一公斤。
富源某農戶:養一個老母豬賺一萬多塊錢。
【不好買】
富源某女農戶:上星期就打電話給他們了,總是説沒有沒有。
【肉好吃】
富源某男農戶:肉質嫩,瘦肉多,吃起來味道好。
富源某女農戶:那個瘦肉嘩嘩的多,好看得很。
看了剛才這段,您一定會納悶,賣價高、不好買、肉還特別香,這到底是什麼豬啊,有這麼多的説頭?就是它——大河烏豬。看它,毛色烏黑,體質結實,憨頭憨腦的,表面看來好像和普通的豬也沒什麼大的區別,可為什麼名頭那麼響呢?這大河烏豬,是雲南省富源縣的科技人員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培育出的一個新豬種,2003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級新品種。要説起它誕生的過程,還有一段很曲折的故事。
這裡就是大河烏豬的誕生地——雲南省富源縣。要提起大河烏豬誕生的故事,先得説説它的祖宗——雲南著名的地方豬種大河豬。大河豬原産于富源縣的大河鎮一帶,它的長相很特別,可以説是從頭到腳都有講究。
雲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連林生教授:它的主要特徵就是頭頂八卦,嘴筒三道箍,後腿穿套褲,必是大河豬。
大河豬的額頭上有一個菱形淺皺紋,俗稱“八卦”; 嘴的前端有三道淺皺紋,看起來像是“三道箍”;後腿上的皮, 褶皺很多,看上去就像套了一條短褲。大河豬的長相特別,不過它之所以名聲大,還和雲南一種著名的美食——火腿有關。
雲南省富源縣畜牧局局長陳曉鎖:大河豬是我們雲南省滇東北地區腌制火腿的最好的原料,當地的百姓非常喜歡。
富源縣某農戶:養到100多斤宰的時候,就想著要下火腿,就把它下成火腿。下火腿就比較好吃
在富源的農家,用大河豬後腿腌製成的火腿,是必備的家常菜。
雲南省富源縣人民政府縣長顧琨:它主要是瘦肉裏面的肌間脂肪含量高,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比較高。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所謂肌間脂肪,也就是沉積在肌肉間的脂肪。大河豬的肉因為肌間脂肪多,看起來肥瘦相間,有紅有白,尤其是腌製成火腿之後,會呈現出和大理石一樣的漂亮花紋;因為肌間脂肪多,吃起來也是瘦而不柴,嫩滑多汁,特別的可口。
大河豬的優點突出,富源人的保護工作做得也很早。早在1973年,富源縣就建立了大河種豬場,縣裏的科技人員在雲南農大動物育種專家連林生教授的指導下,通過幾年的努力,完成了大河豬的提純復壯工作,把大河豬的優良基因保持了下來,滿心希望這傳統的寶貝豬能為發展縣裏的養豬業做出貢獻。可這時,問題出現了。
連林生:我們發現大河豬隨著生産的發展,它的主要性能的經濟價值跟不上生産形勢發展的需要。
養豬業要想大發展,就得搞規模化養殖,可是大河豬卻有幾個特點,不符合規模化養豬的需要,突出的有兩條——生長速度慢,産仔率低。普通的商品豬平均每天能長600—700克,也就是1斤四兩肉,達到出欄標準,需要大約120天的時間,可大河豬每天只能長320-450克左右,也就是還長不到9兩,達到出欄標準,需要整整一年,是商品豬的三倍!再看看産仔數,普通商品豬平均産仔數一般在12頭左右,而大河豬的産仔數還不到8頭。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大河豬的優良特性是保下來了,可是它長得慢,生得也不多,所以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市場上豬肉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的時候,好多農戶就不再養大河豬,開始去養長得快、生得多的洋豬了。群眾不接受,就推廣不開,這可怎麼辦呢?
為了發展大河豬産業,專家們通過研究討論,選擇了雜交改良這條路,開始了艱苦的實驗過程。
連林生:我們在這個雜交組合試驗的時候,比較了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和大河豬雜交組合的性能
大白豬,也叫大約克,原産英國;長白豬,産自丹麥;杜洛克,來自美國,它們是我國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大量引入的幾個主要的西洋豬種,俗稱“洋豬”,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長得快,産子率高,瘦肉率也高,非常適合工廠化飼養。專家們想以它們為父本,和大河豬的母豬進行雜交,希望雜交後代可以保留大河豬的優點,並且縮短生産週期、提高産子率。不過,這三種洋豬,哪一種做雜交父本最合適呢?説來有趣,這選的是爸爸,看的卻是孩子們的表現。專家們對這三種洋豬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進行了各方面性能的測定,並且確定了兩個選擇標準。
連林生:育成的新品種,對當地的適應性,對飼料的採食能力,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先説適應能力,主要是要適應富源當地的氣候條件。富源縣地處雲南省東北部的山區,晝夜溫差大,而且乾濕季分明,早春的3、4月份很幹熱,夏季5、6、7月又是陰雨連綿,這樣的氣候條件,對豬的適應性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在這一點上,大白豬、大約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表現都不是很好。
連林生:用長白豬和大約克來雜交的話,群眾飼養下來,小豬的病很多,仔豬白痢,還有一些內科病。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相反,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卻非常適應當地的環境,身強體壯,很少生病。
杜洛克和大河豬還符合專家們提出的第二個標準——採食能力強。採食能力強,通俗地説就是不挑食。以前富源人養大河豬,大多是就地取材,喂的是蠶豆稈、苕子花一類的青綠飼料,俗話説入鄉隨俗,“洋豬”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要想被富源的老百姓接受,也得吃這些。可是,“洋豬”們在規模化養豬場裏吃的都是配合飼料,什麼玉米、豆粕,都是高營養高蛋白,它們的後代能適應青綠飼料嗎?大白豬、長白豬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都沒能過這一關,而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卻表現不俗
連林生:它不撿嘴,病少好養,老鄉給特什麼農家飼料,它都能夠大口大口的吃
除了身體好,不挑食,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還表現出生長速度快的優勢,平均每天能長600克的肉,已經達到了普通規模化養殖場裏豬的生長速度了!這正是雜交改良需要達到的主要目的之一!孩子的表現樣樣出色,爸爸也就測試合格了,於是,杜洛克從三種“洋豬”中勝出,成為大河豬雜交改良的父本。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雜交父本雖然選定了,可是接下來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在剛才咱們説的對比試驗中,專家們就發現,杜洛克和大河豬的雜交後代,雖然很多方面表現很好,但是也有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毛色。
杜洛克和大河豬雜交出來的小豬,呈現好幾種不同的毛色,黑的黑、黃的黃,還有帶花紋的,這和當初專家們的預測相差很遠。咱們先來看看大河豬的毛,它的毛色在當地有個特殊的叫法——“火毛”。
連林生:火毛實際上它是一種棕褐色的一種毛色,那麼老鄉因為它有點像燒火向上躥的火苗,有點紅色就叫火毛了。……在陽光下照射的時候,那個豬的毛色像一條金龍一樣的,
大河豬的“火毛”其實就是棕褐色毛,而杜洛克的毛色也是棕色的,和“火毛”很相近,按道理説,它們的雜交後代大部分應該會保持“火毛”的特徵。可沒想到的是,雜交後代的毛色卻各不相同、差別很大,這是怎麼回事呢?
連林生:大河豬的火毛和杜洛克的棕毛色,可能不是一個位點上的等位基因。
什麼是等位基因呢?我們用這兩條線來代表小豬的一對基因鏈,左邊的來自母親大河豬,右邊的來自父親杜洛克豬,這兩條線上的這兩個紅色區域,因為位置相對應,同時控制一對相對性狀,被稱作等位基因。我們假定大河豬的火毛基因與杜洛克的棕毛基因是一對等位基因,那麼小豬們的毛色就會表現出比較穩定的棕色,保留住“火毛”的特徵。
但是,雜交的結果卻是,出現了不同毛色的小豬,這也就是説明,控制大河豬“火毛”和杜洛克棕色毛的基因,並不是一對等位基因,而是各自位於不同的位置上的。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一個新品種要培育成功,各方面的性狀都要相對穩定,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毛色穩定,既然不能讓雜交後代保持大河豬的火毛特徵,那就必須另外為它們選擇一種相對穩定的毛色。專家們通過認真地研究,最終選擇了黑色。
雲南省富源縣大河烏豬研究所副所長吳汝雄:這個是從毛色遺傳的基因角度來説,黑毛色的基因屬於一種隱性基因,隱形基因純和以後,它就基本不會分化了。
隱性基因,簡單的説,就是具有隱藏性的基因。那為什麼隱性基因就穩定呢?咱們來做一個簡單的字母遊戲就明白了。我們用英文字母大B小b來代表父本和母本的基因。它們雜交後代,就會出現4種情況,大B大B,大B小b,小b大B,小b小b。因為大B基因是顯性的,前三種組合表現出來的都是大B所代表的特徵。只有第四種小b小b的組合,小b隱藏性的特徵才能表現出來,在後代中也表現穩定。
話題回到大河豬的雜交改良,專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黑毛色就是性狀穩定的隱性基因,在後代中不容易發生毛色變化。根據上面的原理,性狀相對穩定的黑毛色,就被選為杜洛克和大河豬雜交後代的主流毛色。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其實,在選定黑毛色的同時,科研人員還在做其它的工作,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建立新品種的核心群,也就是要給新品種建立一個小型的社會,其中要包括8-10個不同血統的家族,這樣,才能避免近親繁殖造成退化,保證新品種種群的穩定性。在這項工作中,這種公豬和種母豬的選擇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從仔豬出生開始,稱體重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不過第一次比較重要的稱重,是在70日齡的時候。這時候,母豬的體重要達到18公斤,公豬20公斤以上。達不到這個標準的小豬,就會被淘汰。
到4月齡的時候,進行第二次重要的稱重,這次的體重標準是45公斤。
6月齡的豬基本上成熟了,接下來可以配種了。這第三次選擇就在配種之前進行,項目比前兩次要多。測體重:公豬體重基本都在65公斤以上,而母豬體重要偏大一些,一般在80公斤左右。測體尺:主要包括體長、體型長、胸圍、腿臀圍、體高,一共五個指標。還有一個項目——測背膘,也就是測豬背部的脂肪厚度。
吳汝雄:有少部分豬,由於它肯吃肯長,已經超標了,超標以後在公母豬當中都不適宜留種。
為什麼背膘過厚的豬不適合留種呢?因為核心群的繁育方式是本交。
吳汝雄:那個可以保證它的産仔數;另外就是訓練這些公豬,因為這些公豬長時間不給它交配,也不採精的情況下,性慾就會下降,就不能再用了。
本交可以保證産子質量,不過進行本交的豬身體不能過於笨重,否則就會影響繁殖能力,所以,不論公豬母豬,如果背膘過厚,就得被淘汰。測背膘,當然不能割下一塊肉來測,而是使用一種特殊的儀器——背膘厚度測定儀。它的原理有點像醫院裏的B超儀。把豬的背毛剪去,刮乾淨,再涂上潤滑劑,然後把背膘儀的探頭放上去測量,就可以得到這頭豬的背膘數據了。吳汝雄:基本上公豬都在2-2.5厘米,母豬不大於3厘米。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經過三次選擇,工作人員就給這些被選定的公豬和母豬安排婚事,好為第四次選擇做準備。這繁育能力,必須通過它們的後代來看,而且公豬和母豬的選法不一樣。種母豬要看它生的前兩窩小豬,如果每窩的小豬都低於6頭,母豬就必須淘汰。種公豬的選擇,要看它的配種幾率。當一頭種公豬連續配種30窩以後,計算30窩小豬頭數的一個平均值。
吳汝雄:基本上是低於7頭的,我們就把它淘汰了。還有性慾低的,或者配種不行的,精液品質達不到要求的,我們都淘汰它。
種豬的嚴格選擇,是保證新品種核心群建立的關鍵一環,當然,這項工作並不是在短期內完成的。吳汝雄:從92年開始,到2000年,整整九年。九年七個世代才育成。
2003年,這個新品種通過了國家農業部品種審定專家組的審定,被命名為大河烏豬。
大河烏豬,繼承了大河豬肉質好、耐粗飼等優點,也達到了專家們當年的雜交改良目標。
雲南省富源縣大河種豬場副場長榮耀先:大河烏豬乳頭數比較多,7對。
大河豬的乳頭是5對,而大河烏豬多出了兩對。乳頭數增加,表示出生小豬的數目增多了,繁殖小豬的能力也就增強了。現在,大河烏豬的平均産子數是12頭。産子數提高了,大河烏豬的生長速度也快了。
雲南省富源縣大河種豬場場長孫興達:大河豬每天增重450克,大河烏豬現在每天的增重達到670克。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大河烏豬的誕生,使富源的養豬業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産量,專家們又利用性狀穩定的新品種進行了雜交改良實驗。
陳曉鎖:我們大規模推廣大河烏豬母豬,利用大約克公豬進行定向雜交生産商品豬。
以大河烏豬作為母本與英係大約克雜交生産的商品豬,不但生産效率大大提高,也帶動了火腿等産業的發展。
雲南省富源縣東恒集團董事長張家永:它的肉質鮮嫩、香。大河烏豬的火腿與其它的豬的火腿,鮮腿做出來,它的出品率高,一百公斤的鮮腿,它的出品率可以達到70%
顧琨縣長:現在大河烏豬我們每年都以20萬頭的數目在遞增,到2010年全縣將出欄肥豬150萬頭,我們相信有良好的市場、有好的政策的扶持、有廣大農民飼養的積極性,大河烏豬産業一定會做得更大更強。
保護了傳統的種質資源,又堅持不懈地培育新品係,富源人的努力,在今天已經收到豐厚的回報。如今,富源縣已被列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富源大河烏豬”成功註冊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成為雲南省第一個擁有兩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縣。
>>進入 科技苑 空間
責編:劉岩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