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員系列報道(2)蔬菜專家關慧明

2010年02月06日 00:10  《科技苑》 我要評論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科技特派員的話題,現在這個季節,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已經是冰天雪地了,這種時候,要是呆在暖暖呼呼的房間裏該多舒服呀!可偏偏就有人呆不住,您要問我説的是誰啊?當然是咱們的特派員了,今天要説的特派員叫關慧明,他可是個當地赫赫有名的大忙人,老百姓只要有與種菜相關的事兒需要幫忙,關老師總是有求必應,用他的話來説菜農的事兒就是他的事兒。這不,因為惦記著菜農們的大棚蔬菜,大雪天的,關老師就又進村了。

    聽説菜農們正忙著給幾個大棚封頂,關老師趕緊過去看看。

    (採訪)烏蘭察布市科技局關慧明研究員:在這裡面加工桿,加工完桿,明年春天用於我們整個塑料大棚育苗,這個溫室裏面育出的苗給大棚裏栽,所以急著用。現在有200多個大棚的架子,需要從這裡加工出去。

    原來這裡的農戶以前主要是種植玉米、馬鈴薯等大田作物,直到科技特派員來了以後,這裡才開始陸陸續續地種植大棚蔬菜。

    (採訪)農民:我們農民以前沒種過大棚蔬菜,2007年才種。

    關老師過來也是擔心他們經驗不足,有些細節注意不到給將來種菜帶來麻煩,去年這裡就有幾個大棚建得不夠標準,結果不論種什麼作物,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採訪)關慧明:你看它這一嘟嚕果,十幾個果,只能成一兩個,沒長成,未老先衰了。植物是生命,它有個特徵,當外界條件不好的時候,它第一個概念保護孩子,趕快成熟了繁殖一個後代,這個對於植物是好事,對我們生産是個損害。

    眼看著綠油油的葉片,花也開得漂亮飽滿,卻結不出幾個好果實。關老師説之所以這些草莓前期長勢很好,後期無法正常坐果的原因,就是他這個棚的棚溫上不去,而這問題就出在大棚建造的角度上。

    沒經驗的老百姓總覺得,這大棚蓋得寬大敞亮就能多吸收太陽光,其實利用陽光的多少和角度有很大的關係,在我國從南到北,隨著緯度的不同,溫室大棚適合的角度也會有所不同,緯度高的地區,大棚前部與水平面的夾角就要隨之加大,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太陽光照。

    (採訪)關慧明:你這棚的角度越大,跟太陽越垂直,進來的光越多,所以角度越大溫度高。

    像烏蘭察布市所處的緯度是42度,所以這個地區溫室大棚的最佳組合是後墻高3米,棚寬7米,地面與棚膜的夾角為38度。

    (採訪)關慧明:他這個棚的角度是二十七八度,在我們當地合理的角度應該是三十七八度。到38和28差十度,角度差十度,光照差15%,那麼它的溫度差8度,角度差十度溫度差8度這是規律。

    老百姓建棚時直接照搬了其他地區的經驗,卻忽略了本地特點,關老師説遇到這樣的棚,就只能先採取一些簡單的補救措施。

    (採訪)關慧明:他這個溫室草莓産量要想上去,需要解決兩個問題,增加溫度,提高CO2濃度,增加氣肥。

    要增加溫度可以先給大棚加蓋一層草苫,另外可以適當地減少一點通風時間。

    植物生長需要利用空氣中的CO2,所以減少通風的同時一定要相應地補充些CO2,説起補充CO2這件事,還真是讓關老師費了不少的勁兒, CO2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體,老百姓對它並沒有直觀的認識,為了讓大家了解CO2的作用,關老師乾脆把自己的家當成了實驗室,加班加點兒地設計CO2發生器,演示給老百姓看,然後再指導大夥一個棚一個棚地安裝。看著小小的CO2發生器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並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效益時,關老師總是比老百姓還高興,當我們問起關老師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關老師的回答很簡單。

    (採訪)關慧明:我們科技特派員最重要的一條是有奉獻精神,特別是在我們貧窮落後的地方,我們不能等、靠、要,我們得幹,打出來的江山是鐵江山,幹出來的飯碗才是鐵飯碗,只有幹出來的輝煌,沒有等出來的美。我想法非常簡單。説培養我大學畢業讓我學的蔬菜,你不就得給農民教蔬菜嘛,如果你不給農民教蔬菜國家培養你幹啥呢?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