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黑龍江五常大米被認為是最好的國産大米之一,其市場價格遠高於普通大米,2009年,五常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認定為地理標誌産品。然而,高昂的售價和響亮的品牌並未給稻農帶來收益。誰賺到了錢?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米貴傷農”現象的出現?[詳細]
在五常當地,中等包裝的大米,四五十元一斤的比比皆是。精包裝大都超過百元,一種抗氧化有機米更是賣出了每斤199元的天價。與大米高企的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稻農的有機水稻收購價格並不高。2010年上市的有機稻僅為每斤1.90元左右。若種20畝有機稻,除去成本之外,所得收入不到3萬元。
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和未來增産潛力最大地區,東北3省2011年糧食實現8連豐,突破1億噸,約佔全國糧食總産量19%。在連續多年豐産背後,眾多種糧農民正遭遇生産成本高、經營風險高和生活花費高等新問題。
投入與産出:
農民種20畝有機稻的總成本超過2.2萬元,總産2.5萬斤,按高價2.0元一斤出售,共收入5萬元。去掉種植成本,一家人忙活一年種這麼多糧食也得不到3萬元。
企業按水稻出米率60%計算,如果企業大米每市斤賣50元的話,水稻價格應該是每市斤30元。可是企業收購價平均還不足2元,去掉企業加工費、包裝費,也得十倍利潤。
企業的成本:除了水稻收購價,還有收儲、烘乾、水電、設備折舊以及銷售等費用,這些加工、流通成本每噸在150元-200元之間。據此推算每市斤大米的加工成本僅為0.2元左右。
由於五常水稻質量好,超過200多家加工企業在五常爭奪稻源,而農民的稻穀不僅沒有因此待價而沽,反而根本賣不上價。其中的原因在於一些企業簽了訂單不履約,不按訂單上的價格收稻,訂單反而成為企業單方面約束稻農的工具。
秋收時節,多家公司聯手“憋稻”,致農民稻穀賣不出去。有的企業在收了稻之後遲遲不付款,到年底付款時或許還低於市場價。企業不僅不履行訂單,一些訂單裏的內容也不合理,類似于“霸王條款”。
有的企業訂單極不規範,與農民的訂單只是把一張按著稻農紅手印的簽名紙,附著在一張空白訂單的後面,許多農民想通過法律渠道維權都沒有辦法。
部分稻農反映,多數企業不是用高價格和守信用來拴住農民,而是用“非常手段”來控制住稻農與其續約。如在賣完稻結賬時,按每畝地100元錢的標準扣稻款;如果2011年不跟這家企業續約,被扣的稻款就別想要回來了。
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五常市綠色食品辦公室的人員同時還是稻米産業管理中心以及大米協會的工作人員,一套人馬三塊牌子。身兼三個部門負責人的姜大偉説,這幾個機構的職能,是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對稻農利益則只字未提。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也在形成聯合體以控制水稻市場。目前,五常市米企林立,僅在有關部門註冊的就達222家,這些企業幾乎消化了五常市全部186萬畝稻田所産的25億斤水稻。
五常市一位副鄉長透露,五常年産25億斤水稻,如果一斤稻多為稻農爭取1角錢的話,每年就可為稻農增收2.5億元。但有誰願意去做呢?
五常大米不僅奇貴無比,而且制假售假現象普遍存在。早在2010年7月,CCTV財經頻道《消費主張》欄目就報道過五常大米摻假現象。《消費主張》記者了解到,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五常市的許多大米加工廠一般都拿比稻花香便宜很多的639或者並非五常産的普通長粒冒充稻花香。不同的混搭方式,不同的價格,稻花香的含量也不盡相同。但是,不管稻花香含量是百分之五十還是一點都不含稻花香,混搭出來的米都是按純粹的稻花香賣的。不光是大米加工廠摻假,記者了解到,在米廠從農民手中收稻子的時候,收來的稻子已經不是純的,而是摻有別的品種。
五常大米雖是個案,但利潤倒挂卻普遍存在於目前農産品領域之中,如蔬菜滯銷菜價卻居高不下、養殖戶虧本市民卻買不起豬肉等等。這些現象的共性是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損害農民利益只是起點,長此以往,最終也會限制企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隨著全國糧食的“八連豐”,知名的黑龍江省五常大米也迎來好光景,大米不僅質量好,價格也是節節攀升,最貴的一斤甚至賣到了199元。但五常市的許多稻農卻感受不到喜悅,因為他們辛辛苦苦種出的水稻,賣給當地的加工企業每斤不到2元。
訂單農業:五常水稻産業基本是訂單農業,訂單水稻佔90%以上。最開始是為了穩定米源,讓農民賣糧不愁,然而,很顯然,在實際運行中,一些糧企卻把市場風險推給農民,在訂單中“做手腳”,而有關部門也沒有為農民爭取更多權益,致使當地農民糧食根本賣不上高價。
價格越來越高:五常大米的價格越來越高,除稻農的種植因素以外,五常市有關部門的運作及企業的商業廣告也起了助推作用。當地宣稱,五常大米是全國唯一集“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等三項桂冠于一身的“精品大米”,大有成為中國米業的“奢侈品”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