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6月06日 14:52 新京報 我要評論
專訪美國科學傳播專家,解析科學與公眾的真實關係 科學傳播專家細批公民素養
早很多年,大眾文化領域中的科學常常被冠上“科學普及”的帽子。不過,隨著越來越多諸如“科學松鼠會”這樣的新興科學團體的出現,“科學傳播”被越來越多地提及,原先自上而下的灌輸式的言説,逐漸被主動、活潑的表達和互動內容所取代。
作為美國康奈爾大學科學傳播教授,布魯斯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不過,即使在美國,專門從事這個領域研究的學者也很少。最近,他來到中科院研究生所做了一系列講座。本報記者也與他就科學傳播、科學素養等概念進行了對話。
【人物名片】
布魯斯 勒溫斯基Bruce Lewenstein
美國康奈爾大學傳播學系科學與技術研究專業科學傳播教授,曾獲賓州大學歷史與科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在多個美國科學媒體工作。曾研究過美國科學發展史、公共科學理解等課題,就轉基因和納米技術的科學傳播進行過個案調查,現致力於“公民科學”項目,基因研究倫理等研究。
科學與傳播 科學也是公共議題
新京報:你説的“科學傳播”是什麼意思?
布魯斯:在過去100年中,媒體有報道科學發展的傳統,主要是新的研究,比如某些醫療、物理方面的新發現,這些研究可能沒有即刻的作用,但會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礎。
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有一個短暫的科學報道媒體繁榮期,突然涌現了一大批科學雜誌,吸引了很多人到這個領域來。但是也出現了對於科學傳播概念的分歧。一部人認為科學只是用來解釋現象的,一部人認為,科學是一類公共議題,如學術不端、技術衝突等爭議等等,而當開始談論環保、幹細胞、生物能源等話題時,這不光牽扯到政策,也牽扯到個人的決定,比如,是否要給汽車更換能源?科學傳播除了解釋科學之外,還應該告訴公眾,誰在獲益,誰得到更多的利益……
新京報:你提到“科學素養”這個概念,我可以把這個概念認為是“必須掌握的科學知識”的意思嗎?
布魯斯:傳統上,人們認為有一些科學知識必須知道,比如,地球和太陽是怎麼轉的,抗生素是殺細菌還是病毒,大陸是否在漂移等等。科學家做過一個調查,將這些問題在不同的國家來問,同時也問人們對科學的態度、興趣,比如人們是否認為科學讓世界更好還是更糟,是否願意為科學承擔風險,當一個公司決定使用某種藥物時,是相信樣本結果還是實驗結果,所有的調查綜合得出一個數字:只有6%的美國人才具有“科學素養”。10年以後,這個數字才變成12%。
我們可以先決定每個人必須了解的知識,但是,人們是否知道大陸漂移有用嗎?當然,我也可以反駁説,知道大陸漂移就可以知道地震,可以決定是否應該在學校教授演化論,但是你還是必須弄清楚我們為什麼需要這些東西?
新京報:有時,當人們不了解一個技術的時候,它不會遇到任何阻力;一旦人們開始了解它,抵制也就開始了?
布魯斯:我同意。轉基因技術就是這樣,信息的增多反而讓一些原本不關心它的人開始反對它。有一個國家性的調查發現,通常而言,隨著人們知識教育水平的增長,對科學的支持也在增長,在最後可能會有點波折,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反而會有所退縮,不太支持科學技術了,擔心科技出現風險,被利用,這是最後在最高知識階層發生的小小轉折,但普通大眾的趨勢很明顯,越多教育和信息,就有越多對科學的支持。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