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6月01日 09:05 CCTV-第一時間 我要評論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歡迎您第一時間聽我讀報。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先祝全國的小朋友節日快樂。國際兒童節的核心是保障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我們的新聞部分也有相關的報道。
《新華社》報道,今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校園安全成為中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各地校園安全管理正變得愈加嚴格。南京市在全市400多家幼兒園安裝磁卡門禁系統。陜西省財政近期將拿出2400萬元為全省中小學、幼兒園配發校園安全防護裝備,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協會最近也紛紛發出安全消費警示,提醒廣大家長在兒童節日期間加強維權意識,在飲食、遊樂等方面要特別謹慎,預防發生兒童受傷害事件。今天,我們特地為小朋友和父母們準備了一期兒童節特別節目:你不可不防的四種兒童意外傷害。
俗話説,水火無情,對於孩子們來説,新三國裏曹衝碰到毒蛇的場景,幾乎是只有電視劇編導才能編出的故事。但一個無聲無息的敵人,不一定是毒蛇,也可能是溺水。來看下面的故事。
事實上,在所有威脅孩子生命的敵人當中,就數溺水最為狡猾最悄無聲息。就算你是擁有魔法的哈利波特,一旦在水底讓水草纏上也很麻煩。孩子一旦在水裏遇到危險,他根本無力掙扎,只會一路下沉。兒童發生溺水2分鐘後便會失去意識,4-6分鐘後身體就會遭受不可避免的傷害,短短幾分鐘的疏忽可能引發無可挽回的嚴重後果。
在美國,每年因溺水死亡的兒童超過1000人。其中很多孩子是4歲以下的低齡兒童。對兒童看護不力是嬰兒和初學步幼兒溺水的主要原因。低齡兒童的溺水多發生在家中或家附近。不少父母把孩子送進急診室後往往會痛心疾首地説上這麼一句。“如果我們當時小心點,孩子就不會受傷了。”而事實上,大多數這樣的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
對那個年齡段的孩子,只要發現他們在水邊就要時刻注意看管。其實,即使是像加勒比海盜的女主角伊麗莎白那樣的成人,在不合適的時間接近不合適的水域都是不安全的。對孩子來説,家裏的水池、澡盆和水桶都別靠近。不要小看直晃悠的半桶水,它對孩子的危險並不比怪獸哥斯拉差多少。這種時候別管是電話鈴響得再緊,還是別人的談話聊得再歡,父母的視線都別離開孩子。
而在家裏,還潛伏著一個威脅,就是衛生間的浴缸。洗澡後要及時清空浴池裏的水,浴池放水的開關最好是按在一個四歲孩子摸不到的地方。既然家裏有了一個精力衝沛四處亂跑的小傢伙,那最好的方法措施恐怕是撤掉一兩個礙事又危險的浴缸,為一個四歲孩子拆掉浴缸,意義可能等同於拆彈。
孩子4歲以後,家庭溺水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戶外的一些陷阱卻需要我們提前預防。首當其衝的是要提防住所附近、學校附近一些不安全水域:小區水池、住宅附近水塘有沒有護欄、野外池塘、建築工地水坑是不是沒有禁止游泳及水深標誌、孩子常去的水上娛樂場所有沒有安全救生設施、孩子上學放學的路上有沒有那些粗心大意搞丟了防護蓋的陰溝窨井。
當然,還有一個保護孩子的辦法就是教他們學游泳。雖然對於兒童學游泳學到什麼程度,能算在水中有生存能力,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技多不壓身。孩子4歲以後,父母幼兒園都可能教孩子游泳,就象宮崎峻早期的動畫片《紅豬》展示的那樣,通常小傢伙們學游泳總比大人要快甚至技術更好。
但是教孩子學游泳的最重要的不是蝶泳怎麼踢腿蛙泳怎麼揮臂,而是,告訴孩子一定要在有防護和可游泳的水域游泳。學會下水前用腳試水深淺;不要直接潛入水中;除非他已學會直接潛入的方法,而且旁邊有至少兩個水性嫻熟的大人作保鏢;不要在沒有成人看管下單獨游泳、滑冰或從事其他水上娛樂。
不要獨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的地方去游泳等等。最後還有一個陷阱別去踩。《中國體育報》就提醒説,有些家長可能會拿自己的孩子跟其他的孩子比較,如果自己的孩子學得不如別的孩子快,就埋怨孩子。還有一些培訓班提出“保證多少次學會”等,這樣會讓教練強制孩子。問題是我們讓孩子學習游泳的目的,是學會保護自己的技能,鍛鍊身體,而不是讓他害怕水。
而排在兒童傷害危險系數第二位的是燒燙傷以及由於孩子玩火引起的火災。很多人,不光孩子,包括家長,都認為自己知道火災是什麼樣子,應該怎麼應對。不過,您先做完下面這道選擇題再説。提問:你正在樓上睡覺,一隻起了火的廢紙簍將起居室的窗簾燒著,火舌竄到墻上,煙霧報警器響了,響聲把你叫醒,你必須在大約多長時間內離開房屋?
一 選項是兩分鐘;二選項是5分種;三選項是 10分鐘。正確答案是時間最短的那項,您知道為什麼嗎?美國國家防火委員會在一幢實驗用房子裏點燃了一個廢紙簍,然後記錄從紙簍起火到引起一場火災所需要的時間。2分鐘後,煙霧報警器響了。3分鐘後,起居室的溫度升到能讓人致死的高度——華氏500度,樓下的房間也充滿毒煙。
4分鐘後,樓上樓下的過道已不能通行。再過一會兒,還留在房子裏的人就會被煙熏死,或者被燒死。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