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觀察]透視美日貿易摩擦 艱難海外投資路(2010.5.4)

2010年05月04日 23:22  CCTV-今日觀察 我要評論

進入[今日觀察]>>

  

     解説:日元大幅升值,海外置業,日本企業瞄準了美國市場,海外投資到底是賠還是賺,《今日觀察》系列節目,透視美日貿易摩擦。

   

    主持人(王小丫):大家好,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們繼續來關注日本和美國貿易摩擦。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為日本聚集了巨大的財富。日本的企業在雄厚的經濟實力的助推之下,開始了歷時幾十年的走出去之路。但是,這條路是否一帆風順?它經歷了怎樣的坎坷和荊棘?他們的得失,我們可以從中借鑒到什麼?今天我們將就此展開評論。

 

    今天我們的兩位評論員是向松祚和劉戈,接下來我們就首先來關注一下當初日本的企業是怎樣走出去的。

   

    解説:598億美元,這是1987年日美貿易順差的新數字,掙來的美元怎麼花,很多日本人開始琢磨,何不把從美國掙的錢就地在美國花掉,於是到美國去花錢成為許多日本企業的風尚,當時日本本國的房地産泡沫有不斷放大的跡象,而日元大幅升值也反襯出購買海外不動産的價格優勢,於是不少日本人將收購的目光瞄準了美國的房地産,在當時的洛杉磯,日本人掌握了繁華地段近一半的房地産,在夏威夷,96%以上的外國投資來自日本,並主要集中在飯店,高級住宅等不動産上,到80年代末,全美國10%的不動産已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1989年,日本人購買美國資産更是達到了頂峰,幾個標誌性事件也讓當時的美國民眾記憶猶新,日本三菱土地公司花13.73億美元的高價收購了洛克菲洛中心的14棟辦公大樓,按當時1美元兌160日元的匯率計算,三菱土地公司的投資額為2188億日元,成為擁有洛克菲洛中心80%股權的控股股東,洛克菲洛中心曾被視為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美國媒體將這一收購行為稱為日本人買走了美國人的靈魂。當年,索尼公司宣佈,他們以34億美元的價格成功購買了美國娛樂業巨頭,也是美國文化的象徵之一,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從1985年到1990年日本企業總共進行了21500億日元以上的海外並購案,其中18起並購對象就是美國的公司,狂熱收購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極大反響,美國人甚至自嘲的説,説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傳來消息,日本人買走了自由女神像。

      

    主持人:從剛才我們看到的這個短片當中可以了解到在整個80年代,日本它是非常的狂熱的到美國去買地,買房,買企業,他們為什麼如此狂熱的到美國去花錢。

 

    劉戈:其實片子裏頭只反映了一部分,他不但是在美國這麼買,在世界各地,在倫敦,在巴黎,在澳大利亞都進行了大規模的這樣的一種收購活動,而且這種買房買地都是買那種最顯眼的,就像是我們很多人一下子有錢了以後買東都會西買名牌一樣,那麼只是什麼地方哪一個樓最有名,哪個公司最有名,那麼我就買誰,那麼比如説話洛克菲洛中心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話,都是這樣一種心態下面的産物,但是並不是開始就是這樣的,其實呢從70年代開始,日本對於海外的投資有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就是19721974年,那個時候就是日本為了應對美國對於日本電子産品這樣的一種貿易上的阻礙,把企業搬到了東南亞,這樣的話進行了迂迴出口,減少了對外貿易摩擦。第二次就是在1978年到1981年這個期間也是為了應對美國的這樣的一種貿易制裁,所以他把一些彩電廠商,那麼彩電廠商把他們的生産線大量的搬到了美國,這樣一種投資的話,確實是對於規避日美的貿易摩擦的這樣的一種風險的話,起了很大的作用,應該説這種投資的話,他是比較理性的,他是有步驟的有規劃的,一步一步做的,這個呢,這種投資的話,後來1985年以後,廣場協議以後發生的這樣的一種,應該説是準備不足的非理性的這樣的一種投資,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主持人:我想請教一下向教授,就是當初在80年代,整個80年代當中,其實我們看到很多日本企業都到海外去買房,買地,買企業,就是他們的這種熱情是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狂熱,是怎麼被刺激起來的?

 

    向松祚:其實我想今天已經很少有人能想象當年80年代日本進軍美國和日本向其他的海外地區擴張的那種非常瘋狂的,近乎瘋狂的那種形勢已經很難想象了,我們看當年美國人是怎麼描述當時日本這種動作的,當時美國寫了很多書,比如説日本第一,購買美國,太陽永遠不會西沉,都是用這樣的一種書名來描述當年日本海外的擴張,其實這個現象到今天為止,仍然是很多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和企業家反復在研究的一個非常重大的一個現象,那麼這個裏邊其實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小丫你剛才問,就是説他這麼非常積極的,而且是近乎瘋狂的去擴張,他哪來的錢,這是首先一個問題,他的錢從哪來,這裡面有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就是85年廣場協議以後,日元的大幅度的升值,在此之前,日本在海外的擴張有沒有,也有,對海外的投資,不管是買股票買證券,還是買其他的直接投資都有,但是85年之後是急劇的擴張,因為日元升值使得日元看起來很值錢,那麼很多日本企業把日元換成美元到美國去投資,他就覺得非常有錢,同時他到美國投資的資産反過來折成日元,比如説過一段時間,他不斷的在升值,折成一段時間以後,他在他的資産負債表上反映出來他的資産又要大幅度擴張,同時日本當時日元升值以後,由於出口下滑,日本政府為了刺激這個經濟,把信貸政策大幅度的放寬,所以當時使得日本的信貸擴張速度非常快,企業發股票,到銀行去借錢,包括老百姓到銀行去借錢都非常的容易,所以信貸急劇擴張使得很多日本企業非常容易借到錢,所以我們看當年80年代日本進軍美國,對美國投資,以及對海外其他地方投資,他第一是靠負債,就是大規模負債,每一個企業,包括他的公司銀行都是高負債,第二個他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製造業,不僅僅是貿易,這是日本傳統的強項,而且他還進軍商業銀行,他還進軍投資銀行,他們擴張速度非常快,比如説當時的也岑,大和,日信,山一這些證券都是在80年代突然一下崛起,成為世界非常有名的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就更不得了了,如果我們現在去查一下當年的數據,到89年到90年的時候,全世界十大商業銀行有九家,前九名都是日本的。

 

    劉戈:都是日本的。

 

    向松祚:都是日本的商業,所以你可以看到他的擴張的速度之快,這個來勢之猛,在當年確實震驚世界,把美國人也都震住了,而且全世界很多人都關心這個現象,説現在日本人真是不得了。

 

    主持人:當然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國家有了一定的財富的積累之後,到海外去投資去擴張這是可以理解,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那麼在初嘗了這個投資的甜頭之後,又更加積極的追加海外的投資,但是事情其實不是那麼簡單,在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其實必要負的一些代價還是要負的,那麼在80年代我們也看到了,有一系列的日本企業在海外投資失敗的一些案例,現在我們就集中的來了解一下。

   

    解説:在美國大肆花錢後,日本人很快就感到了,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三菱對洛克菲洛中心的收購完成後,由於曼哈頓地産不景氣,再加上公司經營不善,鉅額的虧損讓他們難以承受,收購後不久,三菱就不得不以半價再次賣給原主,索尼購買哥倫比亞影片公司,後來也被證明是當時日本虧損最大的企業並購案,雖然索尼最終實現了向娛樂公司轉型的戰略,但花費了太多的成本和時間。19909月,日本人雄起古忍拍出8.4億美元一舉買下了圓石灘高爾夫球場以及風景優美的17英里公路,日後算帳,人們發現,在這場買進賣出中損失最慘的是雄起古忍,而那位當年的賣主美國人馬文戴維斯則賺頭最大,1978年他買進這個球場時只花了7200萬美元,一樁樁並購事件後,人們不得不承認,當初被認為目光短淺的美國資産出售者不但沒有吃虧,而且出售得到的大量資金,為新技術革命進行鋪路,美國商人不但贏得了經濟效益,還在未來的發展中再次搶得先機,許多日本人也承認,當初的許多購買行為,沒有嚴格按照經濟規律辦事,日元升值帶來的財富膨脹,讓他們頭腦也發熱,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至於這些資産能不能在日後帶來足夠的收益,並沒有進行認真的思考。

   

    主持人:我們剛才看到了這一系列失敗的案例,現在想請問兩位評論員,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一些案例在海外收購的失敗。

 

    劉戈:我覺得當時面對廣場協議以後的這樣一種情況,很多日本企業應該説他們沒有之前做好準備,那麼他們的這種對外擴張和對外投資的話,應該説是有一定的盲目性,你就拿索尼這個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為例,那麼在當時的話,美國上下的話,確實非常的轟動,那麼我這有一個找到了19899月最後一期新聞週刊的封面,我們看,這是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他們的片頭上面的標誌,你看這都被他換上了和服,而且標題日本入侵好萊塢,那麼在這樣的一個聳人聽聞的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是一個什麼情況,實際上哥倫比亞的公司他當時的股價的話,只有十幾美元,但是最後,日本收購,索尼收購它的話,最後卻花了二十幾美元,也就是翻倍,那麼在這裡面的話,就是體現出了相當多的盲目性,而且呢,美國的這些經理人,因為日本的話,索尼他委託了當地的美國一些,後來人説的話,好萊塢的一些玩家在收購這樣的一個哥倫比亞的電影公司,那麼這些人的話很會投其所好,他知道日本人在這個時候突然有錢了,以前一直被壓抑,然後在一個新的世界裏面的話,他的需求是什麼,所以他們去投其所好,比如説在豪華的油輪上開大型的Party,把好萊塢的各種頭牌的演員導演都叫起來,把盛田昭夫也請來,這種演員左擁又抱,然後用在索尼的這種攝像機,照相機拍下來,這樣的一種軟體和硬體的結合,那麼當時的話,日本人很受用,他們覺得這樣的公司太值得擁有了,但是對這裡面的風險他孕育的這種可能遇到的這種困難的話,準備不足,那麼所以的話,在後來的話,運行當中發現非常大的窟窿,那麼導致日本企業史上最大的虧損,那麼索尼的話,甚至幾乎被帶入了這樣一個破産的邊緣,那麼但是後來經過十多年的這樣一個調整,索尼公司應該説現在是很成功的走出來了,但是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大家不得不感嘆,也就是説這個代價負得過於沉重。

 

    主持人:向教授你的觀點呢?

 

    向松祚:當然我們看日本對美國的投資或者收購以及對海外的投資收購,我們要放寬一下歷史的世界,其實日本對海外的這種擴張這種進軍在二戰之前就開始了,當然在80年代是一個高峰,今天日本人仍然還在做這方面的事情,那麼80年代有很多失敗的經驗,其實公正的來看,他有很多成功的,那麼這個失敗到底怎麼失敗的,我覺得這個核心的原因是他經濟政策的失敗,我剛才前面已經講了,就是説日本當年那麼近乎瘋狂的去投資去收購,他是基於兩個,一個就是泡沫經濟,國內這個信貸急劇的擴張,這個泡沫經濟終究崩潰,那麼索尼收購哥倫比亞廣告公司以後,其實很多時候也是多少年都是虧損,這個經營方面出了很多問題,與他國內的泡沫破滅是直接相關的,結果我們看到就是説日本的成功成功在哪,成功在他傳統的強項,比如説傳統的製造業很強,你比如説日本多少這個海外的擴張,包括80年代的擴張,像豐田,像本田,像索尼,像東芝,像他貿易的財團,大的株式會社,比如説像住友,網紅,山景,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所以你看他的強項成功,但是他的弱項呢,比如説玩兒金融,玩兒文化,玩兒投機性的買賣,他都是失敗,比如説我們前面講他十大商業銀行九家就是他,現在早已經不見蹤影了,甚至你可以説早已經灰飛煙滅了,它的證券公司當然現在也在,其他的很多仲介公司,大家都很難聽説到了,所以你看這個裏面非常有意思,就是説他對海外擴張其實也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就是説其他國家,比如説美國也好,英國也好,歐洲也好,也是一樣,他們在海外擴張往往都是他們的強項能夠取得成功,他們的弱項也不行,你比如説英美的強項是什麼,是金融,我們現在看到幾乎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在全世界稱霸的居於主要地位基本上都是英美的企業佔多數,但是製造業日本確實是很成功的,所以總結他失敗的教訓我覺得核心還是在於他的經濟政策出了問題,尤其是日元升值造成的泡沫經濟出了問題,已經埋下了當年這個後面出現這個很多慘痛的失敗的例子,這個種子,當時已經埋下來了。

 

    主持人:其實我們縱觀幾十年的日本企業海外擴張和投資歷程,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一波三折,從最初的嘗到了甜頭之後刺激海外投資的積極性之後,又負出了一些慘痛的代價,那麼在負出了慘痛代價之後又會如何調整,稍候繼續我們今天的評論。

   

    解説:海外並購,投資之路收穫怎樣的經驗,哪些教訓值得吸取,《今日觀察》系列節目,透視美日貿易摩擦。

   

    主持人:好,歡迎各位繼續關注,我們今天關注的是日本企業的海外擴張,那我們也注意到這幾十年的日本企業都堅持在海外投資,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説最近我們就看到了全球矚目的一次豐田公司的汽車的召回事件的嚴重的挫折。

   

    解説:“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今年以來,全球第一大汽車製造商,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召回事件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於踏板門和腳墊門事件,豐田在美國感受到了凜冽的寒風,總裁豐田張楠到眾議院接受質詢,800多萬輛汽車被召回,日本自己都很奇怪,美國各界為何興師動眾,徹查豐田汽車,除了車頭立著的日本標誌,其他從裏到外的多個零部件是徹徹底底的美國貨,日本人又一次領略到,雖然都是美國製造,但是日本品牌美國造,與美國品牌美國造,在關鍵時刻還是遭受了不同待遇,召回門讓豐田再一次讓體會到海外擴張的苦澀,但是辛酸的付出總是有回報的,幾十年來,日本企業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摸索海外投資之路,2005財年上半年,日本海外投資獲得的收入首次超過貿易盈餘,成為日本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中的最大盈餘來源,這表明日本的對外經濟結構已經逐步從貿易立國向投資立國轉變,日本經濟的全球化之路,正在急速前進。

 

    白益民(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90年代它又把這些,産業很多的往中國轉移,現在又開始往印度轉移,所有這種模式,我把它稱為一種屯墾,稱為財團,實際上他們整個一個財團,有商社,有金融,有製造業一起出海,這種方式來進行佈局,屯墾的模式更適用於長期的進行産業為根基的這樣的經濟體。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