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台灣資本市場對台灣産業轉型起重要作用

2010年04月10日 08:20  博鰲論壇官方網站 我要評論

專題: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

  4月9日-11日,博鰲亞洲論壇2010年年會在中國海南博鰲舉行,本屆年會主題為“綠色復蘇:亞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在4月9日晚上召開的“資本論壇:經濟轉型中的資本市場定位”上,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表示,在過去20多年時間裏,台灣的資本市場,對促進台灣産業的轉型,加快産業的發展,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換句話説,沒有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台灣今天的經濟,或者説今天的産業結構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

  以下是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的發言實錄:

  薛琦:謝謝主持人,各位聽眾大家晚安!剛才提出的問題,從台灣過去發展的經驗,的確可以提供很多的經驗。我們談到台灣的經濟轉型,尤其是産業轉型,第一波轉型發生在八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的時候,台灣的産業正式脫離了所謂比較傳統的勞力密集型産業,移向了中間産業,就是資本原料、零件等半成品,這個産業開始興起。這一類的産業有一個特色,通常是相當資本密集,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這些産業的成長得益於資本市場提供了充沛的資金。尤其在1986年,諸位可能都不太記得了,在1986那一年,台灣貿易順差佔到GDP的20%,把台灣的儲蓄率建去投資率也是20%,這樣的經濟體非常不平衡。這樣的經濟體對新台幣産生很大的壓力,所以1986年新台幣進行快速的升值,這個升值産生了泡沫。但整個經濟,尤其從産業的觀點,從企業財務的觀點,産生了一個很正面的影響,我們的這些上市公司利用這個機會籌措的資金,改善了財務結構。這樣的情形一直到九十年代都繼續進行。我給大家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很有趣,台灣過去産業財務的杠桿算是比較高,負債跟自有資金的比重,簡單地説就是6:4。

  負債大概是自有資金的1.5倍。到了現在這個比重剛才反過來,變成6:4。這個地方産生一個很難事先想到的結果是什麼呢?在去年,大家都知道全球的經濟都非常不好,我們的經濟增長是負的,但台灣證券交易所有714家掛牌公司,因為財務問題被下市。諸位可以猜猜看有幾家,你們可以才10家、20家,30家,我跟各位報告,只有1家公司因為財務問題下市了。各位可以看到,資本市場可以提供資本密集産業需要的資金,以及如果那個業主,就是那個企業家如果很有心、很用心的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好好改善財務結構。

  台灣第二波的産業轉型在1990年代,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就是台灣IT産業,就是資訊科技産業的興起。它的興起代表1996年一直到現在。我給大家一組數據,1990年所謂IC佔整個資本市場,就是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市值比例,大概是2.7%。你知道嗎,經過十年的時間,到1999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到了52%。在同樣的十年之間,台灣資本市場的市場以新台幣計算,大概從2億增加到12億,換句話説,這個所增加的10億里面,有超過一半都跑到了所謂ICT産業。有時候常常講,每一個國家都是夢想,都希望發展ICT産業,但很少有一個經濟像台灣一樣發展得這麼快,發展得這麼好,這個地方有一個先決的條件,如果你沒有一個成長得很快的資本市場,ICT的産業幾乎是不可能的。當然,大家也知道,ICT産業是高科技産業,高科技産業需要高科技的人才。簡單地講,如果沒有這個人才,沒有很強勁的資本市場來提供非常資本密集的産業,給它提供充分的資金,這個産業就很難發展起來。

  你去看台灣,台灣的資本市場在過去可以説將近有二十年的時間,我們説加速也好,或者説促進台灣産業的轉型,真的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換句話説,沒有這樣一個資本市場,台灣今天的經濟,或者説今天的産業結構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最後簡單地提一下,大家也很關心這個問題。關於中小型的科技公司怎麼辦?他們可能沒有上市的機會,也沒有什麼抵押品到銀行借錢,他們靠什麼?他要靠創投,我們叫做VC。有人説台灣90年代的創投是全世界兩個半成功的地方,很多人講美國,這個大家都知道,還有半個是以色列,還有一個地方很奇怪,這個創投做一做也很成功,這就是台灣。大家可以看到,台灣的資本市場對於台灣科技産業的發展真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就先報告到這裡,謝謝。

責編:龐帥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