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4月07日 22:28 CCTV-經濟半小時 我要評論
執行主編:鄢聞余 編輯:袁柏欣 攝像:劉勳
前幾天我們了解了內蒙中部一些地區煤礦生産對沙塵天氣的影響,今天我們把視線移往內蒙西部的阿拉善。某種程度上來説,阿拉善幾乎等同於沙塵暴的同義詞。 在專家公認的我國三條沙塵天氣路徑中,西北、北方路徑均途經阿拉善,這裡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沙塵暴源頭地,而根據當地發佈的消息,阿拉善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仍在加劇。
一、在阿拉善遭遇揚沙天氣
3月29日,記者來到了阿拉善,在阿拉善左旗烏蘭布和沙漠邊緣,記者突然遭遇了一場大風揚沙天氣。狂風席捲著黃沙漫天飛舞,公路上瞬間堆滿了沙塵,能見度迅速下降到50米左右。記者在路邊停下來,必須吃力地固定住攝像機才能勉強進行拍攝,在狂風的裹挾下,沙丘逐步向前移動著,很快衝上了公路,在有些地段,已經將公路湮沒。遠遠望去,在公路上行駛的載重貨車仿佛是在沙海中前行。記者乘坐的車輛在狂風中行駛了十幾公里後,拍攝下了更為壯觀的景象。在風力作用下,公路左側的沙丘已經形成了一座六七米的沙山,黃沙借著風勢,在沙山頂部飛舞著,直接飛向半空,仿佛這座沙山在吞雲吐霧。面對著怒風和狂沙,這輛大型載重貨車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行駛,在鏡頭中記者注意到,貨車頂部有一塊紙板被風掀起來,很快就消失不見了。在路邊,記者還拍下了這樣的鏡頭,由於風沙太大,這位騎摩托的行人只好停了下來,藏在一座沙丘後躲避風沙。由於風沙太大,記者使用的攝像機已經報警,只能隔著汽車玻璃在車內拍攝採訪,這位行人告訴記者,像這種情況下,只需兩三個小時沙丘就能將公路徹底阻斷。而狂風最猛烈的時候,甚至能將牧民家的院墻推倒。
記者:“你感覺今年的這個風和往年比是大了還是小?”
趙志英:“大多了,今年沙塵暴特別大,比好幾年都沒有這麼大沙塵暴。”
準確地説,記者遭遇的只能算是大風揚沙天氣,還不是沙塵暴。牧民們告訴記者,像這種天氣,他們早已習以為常。説到這裡我們要介紹一下阿拉善,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西部,西臨甘肅,東臨寧夏,北與蒙古國接壤,橫貫全境的巴丹吉林、騰格裏、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統稱為阿拉善沙漠。總面積8.4萬平方公里,佔全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二、世界第四。全盟27萬平方公里土地中,適宜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區域僅1.65萬平方公里。多年來,經濟半小時欄目對這塊土地曾多次關注,現在我們就通過鏡頭來看一看,過去這些年阿拉善發生了什麼。
二、阿拉善的昔日今朝
2002年3月份,經濟半小時欄目記者就曾經赴阿拉善盟進行過採訪。時隔八年,記者再一次找到了張翠華,如今她的職務是阿拉善左旗林業局副局長,這就是八年前記者採訪過的地點,由於風沙侵蝕,當年牧民廢棄的房屋只剩下了地基部分,但周圍的環境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翠華:“就在這個位置,這個位置進的這個房子,我們是從這個位置走的,完了還到這個房後看了一下,就在這個角度這個位置,就這個位置,這個位置,當時這塊這個沙丘非常高大,當時這個沙丘非常高大,我當時就在這個地方就撿起了一塊土壤,當時流動的沙丘就在這個位置上。”
站在當年採訪過的地方,張翠華顯得十分激動,時隔八年,這裡的植被已經基本得到了恢復,當年的不毛之地又重新長滿了沙蒿、白刺,沙丘已經完全被固定住。更重要的是,這裡的土質結構還在悄悄發生變化。
張翠華:“從現在看土壤表面實際上已經硬化了,板結了,你看出來就是裂的,你看,這土壤表層已經板結了。板結的原因就是經過治理以後這個植物、動物、微生物都在這個環境裏頭生存,所以它上面這個土壤就開始板結像壤質化,黏土,向這個好的方面轉變。”
張翠華告訴記者,這個地點屬於阿拉善三大沙漠之一騰格裏沙漠的邊緣,前面幾公里處就是阿拉善盟行政公署駐地巴彥浩特鎮,如果不是及時治理,騰格裏沙漠早就吞沒了這片城市。站在高處望去,在記者視野所及範圍內,全是茂盛的植被,和腳下這塊黃沙,也就是專門保留的參照地塊形成了鮮明對比。張翠華説,在這片區域,他們從本世紀初開始進行飛播造林,當地稱之為鎖邊工程,歷經十年,終於牢牢鎖住了騰格裏沙漠東側邊緣。
記者:“這個地方如果不鎖邊的話,按照這個速度已經進到鎮裏邊?”
張翠華:“不是,已經上了賀蘭山了。就是再往我們北部走一點,沒有經過飛播治理的時候,禁牧的時候那時候那沙子已經上了賀蘭山了。”
賀蘭山呈南北走向,長250公里,寬10—50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猶如天然屏障,阻止著阿拉善沙漠的東移,保護著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而在經濟半小時2002年的報道中,記者這樣描述在賀蘭山腳下看到的場面:“沙丘由遠至近,一個接著一個,已經佈滿了賀蘭山的周圍,目前最近的沙漠距離賀蘭山只有幾十米的距離”。如今賀蘭山腳下又是什麼狀況呢?
張翠華:“我身後的是,大家都看到的賀蘭山,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沙子就已經上了賀蘭山了,從04年開始我們沿賀蘭山前線,賀蘭山以西吧,搞了一條寬3到10公里這麼一個播帶,大家現在可以看見,那個發黑的就是我們的飛播區,現在已經就是我們的飛播區已經把這條黃龍給斬斷了。”
張翠華説,記者所站的沙丘就是賀蘭山的余脈,果然,撥開黃沙,十幾公分下面就是堅硬的石頭,也就是説,沙漠已經翻上了賀蘭山。但是經過連續六年的飛播造林,沿賀蘭山腳下已經形成了一條植被鎖鏈,遏制住了沙漠的繼續侵蝕,賀蘭山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32%增加到40.5%;草本植物平均高由退牧前的6.1厘米增至34厘米。而如果不是及時治理,賀蘭山早已變成了一座沙山。
賀蘭山一翻過去,賀蘭山東面就是咱們寧夏,寧夏銀川平原,再往下走就是河套,就是我們內蒙地區的河套平原。再往下就是河北地區,它都是這些農耕地,實際上賀蘭山是一道非常重要的一道天然的生態屏障。
在阿拉善的公路兩邊,經常能看到這樣鐵絲圍欄,當地林業部門負責人介紹説,這些都是禁牧區,通過飛播造林和建設三北防護林,阿拉善重點工程治理區林草覆蓋率達到35%以上。
劉佔軍:“就是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在騰格裏沙漠的東緣建立一條長200公里寬3到20公里的鎖邊帶,斷區的一條鎖邊帶。在烏蘭布和沙漠的西緣和難緣,建起了一條寬120公里寬3到10公里的鎖邊帶。”
時隔八年,把當年的畫面和今天相對比,確實讓人感到吃驚。當地氣象部門提供的統計顯示,雖然今年阿拉善的沙塵暴天氣比近兩年要多一些,但綜合本世紀和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相對比,沙塵暴的暴發頻率明顯下降。當地氣象部門解釋説,今年阿拉善沙塵暴增多主要原因是氣候活動異常,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從整體來講,阿拉善環境惡化的趨勢並未得到扭轉,局部好轉,整體惡化,破壞依然大於治理。
三、高房價、高學費助長沙塵暴
3月29號下午,記者來到了阿拉善左旗烏西日格嘎查,眼前這片山脈屬於內蒙狼山山脈的一部分,當地叫做汗烏拉山,山脈在這裡呈東北—西南走向,橫亙在亞瑪雷克沙地和烏蘭布和沙漠之間,成為阻擋兩處沙漠交會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記者在這裡看到,黃沙已經翻越了汗烏拉山,兩處沙漠事實上已經會合。
布音圖:“很吃驚,像前10年時候的話,像北面都是沒有沙子都是山,經過十年以後,已經爬過山了,這速度就很快,一颳風從山上直接就下去。原來山還擋著,它慢慢從,上山以後再往下走,現在的話,一起風直接就刮下去,這速度比以前快多了。”
布音圖是當地土生土長的牧民,他告訴記者,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裡的山頂還都是林木和植被,九十年代以後開始加速惡化。自己也是在五六年前才偶然發現沙漠已經翻越汗烏拉山,如今這種狀況已很難逆轉。這些山峰頂部基本已被黃沙吞沒,再持續下去,整座山脈將全部變成光禿禿的沙山。布音圖説,單從烏西日格嘎查的環境來説,十年來日益惡化。
布音圖:“最近這個十年的沙塵暴的話相當強度大要比以前大多了。十年以前根本沒有這麼大的沙塵暴。現在要一刮大沙塵暴白天屋裏面都拉燈,沒燈什麼也看不清,在這兒生存的牧民,在這兒影響相當大可以説是。放牧的畜牧都出不了灘,也吃不了草。”
當地林業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導致這種持續惡化的原因,除了氣候多年乾旱外,人為因素同樣無法忽視。在兩大沙漠交會處附近的一處草場上,記者注意到了這樣一大群羊群,遠處的戈壁灘上植被已經是十分稀疏,而羊群經常踐踏的地方完全是寸草不生。放養羊群的牧民承認,確實是在超載放牧。
白花:“那不靠這個,你幹啥,娃娃還唸書,還是學生。”
根據當地管理部門規定,白花家草場6000畝,核定載畜量50頭,可實際數量卻達到了近300頭。白花告訴記者,自己也知道草場放牧牲畜過多,必然引發草場退化,裸露沙化,甚至能把這裡徹底變成不毛之地。但家裏兩個孩子讀書,每年就需要學費近兩萬元。
白花:“搬遷,遷出去也行,遷出去的問題就是能過生活的話就行,這個錢上面要是給的錢好的話,你現在,現在要是像上面給的錢,現在不如,還不如我們收入的話,根本過不起生活,我們現在一群羊放上還不夠生活的呢。”
白花説,牧民們都知道草場惡化的現狀,並且也希望搬遷出去,讓草場自然恢復,但如果沒有政府部門足夠的投入,根本無力在城鎮生活。布音圖告訴記者,烏西日格嘎查有80多戶牧民,一半陸續搬到了城鎮裏面,現在當地房價將近三千元一平方,搬走的牧民中只有2戶購買了住房,多數牧民都有可能再度回遷。而像白花這樣為了孩子讀書被迫超載放牧的也不在少數,高昂的房價、高昂的學費,極大地抬高了退牧禁牧的門檻。
布音圖:“草藥政府要出臺好政策,到城裏面就業這方面給處理好的話,都搬走了,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根據當地林業部門提供的數字,在阿拉善,騰格裏、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已經有六處會合處,每年以10到20米的速度擴展前移,生態環境仍然在繼續惡化,區域生態依然十分脆弱。全盟現階段每年沙漠化面積300平方公里,每年向黃河輸沙近8000萬立方米。
劉佔軍:“就是從國家來説,地方政府來講,儘管已經做了很大的投入,但是因為它的惡化速度就是太快,所以説每年給我們這些任務量和資金量還是難以滿足我們治理的需求。”
經過多年治理,我國最大的沙塵暴源頭,內蒙阿拉善局部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但整體生態環境仍在繼續惡化,區域生態依然脆弱。而在治理過程當中,一個重要短板就是投入不足,資金短缺。那麼沿著阿拉善往東,記者隨後來到了陜西省榆林 市,這裡地處毛烏素沙地邊緣,也是沙塵暴從阿拉善往東侵襲華北的必經通道,我們一起看看那裏的情況。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