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農]直擊黃河淩汛(2010.3.30)

2010年03月30日 23:02  CCTV-聚焦三農 我要評論

進入[聚焦三農]>>

  

    進入三月以來,內蒙古的巴彥淖爾市和包頭市數十萬幹部群眾嚴陣以待,嚴防死守;北京軍區某集團軍也奉命派出一個炮兵旅參戰,空軍某部也隨時準備增援。不過他們面對的不是兇惡的敵人,而是滾滾而來的黃河淩汛。

     在烏拉特前旗烏拉山鎮黃河大堤的南吳祥段,淩晨一點鐘,室外的溫度接近零下10度,但是在大堤上巡查排險的人員依然在認真地巡查。巴彥淖爾市防淩防汛指揮部副總指揮武銀星告訴記者,他們主要的巡查任務就是排查管涌。哪個地方耗子盜個洞了,一發現哪個地方流水得趕緊給它堵住。如果要不堵住,用不了一個小時就是幾米決口,等到一個半兩個小時以後就是二十多米,根本擋不住。

     目前黃河內蒙古段的大堤上每隔50米就有一堆備用的砂石,每隔一千米就有一頂帳篷供巡查人員暫住。搶險車輛也已經就位待命。沒有命令,任何人都不能私自離開大堤。巡查人員24小時不能睡覺,不停地在換班。

     採訪中記者發現,晚上在黃河大堤上徹夜守候巡查的大都是河域內鎮村的領導幹部,在大堤附近居住的村民們則在白天被組織起來巡查排險。北京軍區某集團軍炮兵旅也奉命從山西開赴內蒙,負責協助10多個險段的防淩任務。

     據了解,除了晝夜巡查、軍隊備戰外,黃河北岸河堤烏拉特前旗沿線的119個村莊,3萬多戶村民還接到了遷安救護明白卡,被告知緊急狀況下的撤離路線。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辦公室副主任李躍飛説,一旦出現險情以後,村幹部通過警喇叭通知村民,隨時撤離。群眾聽到報警喇叭以後,將按照規定好的路線,撤離到安全的地點。

     從3月以來,晝夜巡查排險、炮兵訓練備戰、隨時撤離就成為內蒙古黃河兩岸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工作重點。那麼,黃河淩汛究竟是怎樣産生的,它究竟能給兩岸群眾帶來多大的威脅,黃河兩岸最終能否將危險消除呢?

     黃河流域大致呈幾字型,每年冬季黃河上許多河段都要結冰封河。由於黃河在上遊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下游河南、山東河段,都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地區,每年封凍、開河存在時間差。當低緯度地區已經開河河段的河水流向高緯度地區封凍河段時,受河道冰封影響,易出現卡冰結壩、水位急劇升高現象。內蒙古段720公里黃河流域是緯度最高的區域,歷年封河最早,開河最晚,因此也是淩汛威脅最嚴重,災害次數最多的區域。

     內蒙古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鄭春茂告訴記者,開河期間,由於彎道的地方過水段面比較小,上遊的冰塊過來以後,在彎道的地方容易産生卡冰,把冰塊都接起來,這時候如果不及時把冰塊消除了,在彎道裏産生冰堆起來,堆到四五米高的時候,有時候三四米高的時候,形成冰壩,這時候,河水就從兩岸的堤防內漫遊出來了。防止冰壩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件工作。

     歷史上,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説。俗話“淩汛決口,河官無罪”,就是用來反映解放前黃河決口之多,防淩之難。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氾濫1593次。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黃河兩岸修建加固了堤壩,但是淩汛決口現象還是時有發生。

     2008年3月20日,黃河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段堤壩發生潰堤,共造成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和杭錦淖爾鄉11個村、1個鎮區被洪水淹沒,水淹面積達106平方公里,受災群眾涉及3885戶、10241人,3800多戶民房不同程度被水浸泡,其中相當部分房屋倒塌。水利、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損毀嚴重。

     2001年12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黃河淩汛發生決堤,河水淹沒了烏達區橋西鎮和烏蘭鄉5個村,3個養殖場、養魚場;2所學校,13個加工廠,受災面積近50平方公里。其中受災農戶近900戶,人口4000余人,大量房屋倒塌。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