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農]羅非魚:乍暖還寒尋轉機(2010.3.25)

2010年03月25日 22:52  CCTV-聚焦三農 我要評論

進入[聚焦三農]>>

  

 在國際水産貿易中,羅非魚作為我國出口量最大的魚種,被稱為“出口第一魚”,産量佔據全世界的“半壁江山”。但是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羅非魚始終在低價徘徊,2009年更是跌入谷底,養魚賠錢的農戶不在少數。然而,進入2010年以來,羅非魚的價格出現轉機,一漲再漲,養殖戶開始由虧到盈。那麼,這是否説明羅非魚市場已經開始回暖了呢?

    家住廣東省遂溪縣的陳海平,在經歷一年多價格下滑後,現在明顯感到,羅非魚收購價已經走出低谷,開始回升。現在拉到加工廠每斤3.8元,就漲了0.4元錢,現在一斤魚可能是賺0.2元到0.3元。

    陳海平是湛江市羅非魚養殖大戶,總共承包了400多畝魚塘。作為當地羅非魚出口備案養殖場之一,他全程採用飼料喂養。目前他所養的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在湛江地區,去年大多數養殖戶都處於虧本狀態,今年價格回升,使他們有望走出虧損境況。

    廣東省湛江市水産進出口企業協會會長陳四告訴記者餓,目前這個價格,現在農民剛好,大概一斤魚就有2毛錢利潤。

    魚價上升,養殖回暖,那麼,加工企業的情景又如何呢?在一家出口企業我們了解到,最近這兩天,羅非魚收購價還在不斷翻新,收購價格達到每公斤8元錢。這個比前兩天漲了多少?每公斤漲了0.4元錢左右。

    一位加工廠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介紹,他們現在加工的訂單都是2009年簽訂的,與上一年相比,訂單數量增加不少。根據以往經驗,每年年初羅非魚的上市數量,比其他月份要少,而面對今年年初激增的訂單,許多企業都在搶購收魚。

    從記者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羅非魚價格走高,養殖戶們正逐步走出虧損,企業出口有所增加,甚至出現了無魚加工的狀況,這些都預示著羅非魚産業正逐步回暖。然而面對市場的回暖跡象,養殖戶們和加工企業的收益並不樂觀。

    面對收購價格出現的小幅上漲,養殖戶陳海平還是打定主意,“即使回暖也不賣魚”。其實,在他的心裏有自己的一本帳。他認為3月份到4月份,這兩個月魚價就會更好一點。

    陳海平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畝魚塘可以出2000公斤魚,飼料每公斤需要4元錢,每畝僅飼料成本就得12800元,再加上魚苗、人工、電費、塘租等近1700元花費,這樣下來,魚塘成本費每畝達到14500元。而按照現在收購價每公斤7.6元計算,一畝魚塘可以收入15200元。也就是説,現在賣魚扣除成本,陳海平每畝魚塘純收入可得700元錢。

    陳海平覺得即便目前的價格讓他不會賠本,但利潤太低,而這兩年他養殖羅非魚出現了虧本,今年本打算要把損失補回來。如果按照目前價格出魚,收入不足以彌補虧損。因此,“期待更高價”,成為陳海平平衡損失的主要途徑。

    像陳海平一樣,湛江的許多養殖戶都盤算著,今年把過去兩年的虧損補回來。

    記者在走訪廣東和海南兩省時了解到,儘管現在價格回暖,但養殖戶還是處於虧損狀態,那麼,加工企業又是如何看待回暖呢?

    據了解,現在加工企業基本都處於虧本狀態,應該虧損10%左右。加工企業負責人鐘標介紹,由於外來訂單減少,為了保住原有的出口份額,即便經銷商訂單價低他們也要接受。因此,企業從2009年到現在,一直處在虧本出口狀態。

    鐘標為我們算了這樣的賬,以他今天收購原料魚每公斤8元錢計算,加工一公斤凍魚片的總成本,價格不低於28元。但魚片出口報價折合人民幣只有每公斤24.2元,有時甚至更低。即使減去魚片出口獲得13%退稅率3.14元,其總成本仍然高於出口價。

    據了解,目前湛江市有羅非魚出口規模企業共13家,像鐘標遇到的情景一樣,2009年這些企業全線虧本,每家虧損數額在300萬元至5000萬元不等。而2010年前3個月,加工企業在虧掉往年利潤的同時,大部分都貼錢出口。

    記者從湛江海關得知,2009年湛江市羅非魚出口形勢不容樂觀,“量增價跌”現象十分明顯。

    來自湛江海關的數據顯示,2009年當地羅非魚出口量小幅增加,達到4.03萬噸,增加了5%,價值是1.2億美元,下降了14%,價格2900多美元一噸,下降18%。

    來自農業部的數據顯示,全國2009年羅非魚出口量同比增長15.4%,但出口額下降3.2%。由於我國羅非魚主要依靠低價佔領市場,預計2010年這種狀況很難改善。但如果行業持續“賠本經營”,帶來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養殖戶虧本,加工企業賠錢苦撐,出口“量增價跌”現象嚴重。2010年春天,羅非魚市場在回暖中寒意猶存,形勢依舊嚴峻。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局面,面對這些難題我們又該如何破解呢?

    “産能一哄而上,缺少整體規劃”是羅非魚産業面臨的主要隱患。2008年年初,冰凍災害襲擊南方,部分羅非魚因凍死導致減産,全國産量從上一年的113萬噸降至90萬噸左右。沒曾想,量少價增,國外經銷商給出的價格卻一路上揚,塘邊收購價最貴達到每公斤11.2元,比現在每公斤高出4元多,繼而引發羅非魚養殖數量,和加工能力的新一輪增長。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金融危機爆發,2009年羅非魚價格陷入低谷。

    羅非魚是一個世界性魚種,被譽為人類動物蛋白質重要來源的“奇跡魚”。上世紀90年代,國內開始規模化養殖,近幾年年增速都在13%以上,2009年産量達110萬噸,佔國際産量的46%,出口量佔世界“半壁江山”,預計2010年總量變化不大。與此同時,羅非魚加工業也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有加工企業200多家,其中出口企業170多家,年加工能力超過200萬噸,但全年實際加工量僅有60萬噸左右。

    “企業無序競爭、競相壓級壓價”是羅非魚産業存在的第二個隱患。調查中我們了解,目前我國羅非魚生産加工,主要集中在廣東、海南、廣西、福建四省區,出口量佔全國99%以上。尤其在2009年消費能力下降,出口企業為了保住原有市場份額,不惜以低價吸引經銷商,加劇了訂單價的下滑。

    有業內人士介紹,近5年來,美國終端市場羅非魚價格始終未變,但經銷商給出的價格卻一壓在壓,産業利潤流失。目前羅非魚産業低價運行的現狀,把本該養殖戶和加工企業應得利潤,統統落入經銷商的“腰包”。

    “出口市場單一,缺乏技術含量”是羅非魚産業發展的第三個隱患。廣東省作為國內羅非魚生産出口第一大省,數量佔全國近一半,其中湛江市數量佔到全省40%,地位舉足輕重。2009年,湛江市出口到美國羅非魚佔總值的79%,而全國超過60%的羅非魚出口集中在美國市場,出口産品主要以冷凍魚片為主,市場依存度過高。

    就目前羅非魚面臨的産業困境,我們將如何突破呢?這是湛江市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由於天冷魚有凍死的可能,楊水權決定啟網捕魚出售。在現場我們看到,他所賣得不單是羅非魚。

    大頭魚一公斤可賣10多元錢,桂花魚一公斤能賣40元左右,把羅非魚與不同魚種進行魚魚混養,是楊水權為了減少羅非魚賠錢,而嘗試的一種混養方法。

    養殖戶採取魚魚混養方式,進行價格互補減少成本支出。而企業則通過改良品種,提高成活率和加工率來節約成本,提高競爭力。

    “降低成本,提高品質,總量控制”是行業解困的首要策略。鋻於越南、泰國等國家“限量價高”的經驗,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年産羅非魚應該保持在100萬噸之內,産業各環節才能有一個合理利潤保障。為了使廣大從業者及時掌握業界行情,2010年農業部將加大市場預警機制,以減少産能盲目性。

    其次,“確定行業指導價格,試行區域配額 ”,是加強行業自律,破解困境的第二個要素。有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出口羅非魚價格是3美元/公斤,2009年卻下跌到2.77美元/公斤。目前南方主産四省區行業協會,多次召開羅非魚龍頭企業協調會,就羅非魚價格規範等內容進行協商,區域“配額制”也在探討之中。

    另外,“加大研發力度,拓展品種花樣”,是化解市場單一,走出困境的第三個要素。目前我國在國際上銷售的羅非魚産品,主要以冷凍魚片為主,産品單一,價格低廉。尤其在國家“保增長、擴內需”的經濟政策下,加工企業在保持出口的同時,要兼顧國內消費習慣,研發適時對路産品。為此,專家建議,2010年,羅非魚企業應跨地區、跨行業整合,形成産業鏈,共同應對國內外市場。

    “羅非魚渾身都是寶”,專家認為,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羅非魚産業鏈的“零廢棄”加工,這樣才能讓羅非魚身上的每一樣寶都能發揮作用,這個産業也才能進一步成為農民致富的好幫手。為了扶持羅非魚等出口産業的發展,今年這樣財政將投入專項資金推動此類漁業養殖的發展,相信,隨著有關政策的落實,老頭企業的帶動,羅非魚産業發展將更好,更健康,養殖戶的收入也將更高。好,感謝收看本期節目。

責編:劉岩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邊看邊聊

登錄 | 註冊

內容 

驗證碼: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