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0年03月21日 16:38 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 我要評論
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3月21日消息,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0年會今日在京召開,環境保護部總工程師萬本太出席論壇並代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宣讀了其演講稿“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以下為發言實錄:
萬本太: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下午好。我説明一點,我們環境保護部周生賢部長本來應該親自到會作講演的,因為他臨時有事,委託我代替他宣讀他的講演稿。他講演的題目是“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實現從解決溫飽、脫貧致富到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演繹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但産業結構偏重和過於依賴物質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資源環境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
中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進入新世紀,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快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並重、同步和綜合;從基本國情出發,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是一個勇於創新、勇於變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滯,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的歷史範疇,説到底要通過繼承創新,科學總結,在歷史的比較、國際的觀察和現實的把握,不斷深化對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以新舉措、新經驗和新成效推進環境保護,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中國環保新道路,從探索過程看,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每一個創新都是對過去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從探索重點看,具有多重性和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探索重點;從探索內涵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是一個海納百川、高度開放的系統工程;從探索任務看,具有長期性和前瞻性,要求著眼長遠從根本上扭轉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趨勢;從探索途徑看,具有實踐性和針對性,必須立足當前解決現實環境問題。可以説,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是我國環保事業大發展的30多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30多年。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提出以來,我們主動實踐,大膽創新,深入研究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社會和諧對環境保護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環境保護規律,並取得積極成效。
對環境保護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我們認識到,發展就是燃燒。在一定條件下,燒掉的是資源,留下的是污染,産生的是GDP。科學發展就是消耗的資源越少越好,産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資源節約”,後者是“環境友好”,總括起來就是又好又快發展。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主要是針對環境問題而言的,環境問題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主要因素。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首先體現在環境保護上,環境保護取得的任何進展任何突破任何成效,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必須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以水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基礎,統籌環境與經濟關係,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
其中,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恢復生機、提升活力是目標,遵循規律、道法自然是前提,系統管理、綜合治理是方法源截污、轉型發展是關鍵。節能減排是環境保護的硬抓手。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點任務是削減主要污染物派忙總量,減輕環境容量負荷過重的壓力。“十一五”以來,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明顯成效證明,節能減排是保護環境、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後産能的重要手段。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環境問題是貫穿于生産、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再生産全過程。
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能夠保護和改善環境;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在保護環境的同時,能夠保障、促進和優化經濟增長。追求和實現環境與經濟高度融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促進發展,是經濟及環境政策的內在要求。環境問題是重大民生問題。經濟發展決定人們的生活水平,環境狀況決定人們的生存條件。乾淨的水、清潔的空氣、放心的食品和優美的環境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係社會穩定,關係發展的根本目的。
對探索環保新道路的方向、原則和框架體系的認識更加深化。探索環保新道路,從時代要求看,必須堅持環境與經濟相融合,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從核心任務看,必須堅持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從價值取向看,必須堅持環保為民的根本宗旨,切實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從實現途徑看,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從動力源泉看,必須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儘早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正確處理好“六個關係”,構建“六大體系”。一是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二是正確處理預防與控制的關係,建立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三是正確處理成本與效益的關係,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四是正確處理激勵與約束的關係,完善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五是正確處理統一監管與分工負責的關係,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六是正確處理規範引導與自覺自律的關係,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
對做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環保工作的認識更加深化。加強環境保護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推進環保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為確保擴內需一攬子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們深入研究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新挑戰,牢牢把握隨著擴大國內需求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的實施,必將帶來“産業結構調整、消費水平升級、環境問題轉型”。
對這一變化趨勢,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要有足夠的應對準備,需要從八個方面入手做好有關工作:一是擴內需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興産業發展的難得契機,必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綠色産業;二是擴內需難以逆轉短期內重化工産業快速發展態勢,必須毫不鬆懈地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三是擴內需推動落實十大産業調整振興規劃,必須充分發揮環評制度參與宏觀調控的作用;四是擴內需要求加快城鎮化進程,必須切實解決城鎮突出的環境問題;五是擴內需需要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必須統籌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六是擴內需促進經濟社會政策的創新,必須不斷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七是擴內需為科技自主創新帶來難得機遇,必須大力研發推廣高效綠色適用技術;八是擴內需引領消費水平升級,必須提倡和引導綠色消費。
對環境保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綜合作用的認識更加深化。環境保護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具有“先導”、“優化”、“助推”、“擴容”和“增值”的綜合作用。發揮好這一綜合作用,既可以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又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先導”就是推動區域、流域和行業規劃環評,明確生態功能區劃分,對發展什麼、鼓勵什麼、限制什麼、禁止什麼加以明確,引導地區和企業搞好經濟發展;“優化”就是利用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助推”就是對符合中央政策和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按規定標準程序加快審批,為不合規定的建設項目設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墻”;“擴容”就是通過推進污染減排,騰出和擴大環境容量,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增值”就是加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發展環保産業,形成現實生産力和創造綠色物質財富。
認識上的深化推動環保實踐不斷突破,環境保護成效不斷顯現。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有所減緩,重點流域區域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突出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主要污染物減排取得好于預期的明顯成效。2006-2009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計分別下降9.66%和13.14% 。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可以如期實現。第二,污染防治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國脫硫機組裝機容量佔全部火電機組的比重由2005年的12%提高到71%。城鎮污水處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3%。
第三,淘汰落後産能步伐加快。2006- 2009年,上大壓小、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淘汰落後煉鐵産能8172萬噸、煉鋼産能6038萬噸、水泥産能2.14億噸。第四,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改善。與2005年相比,2009年環保重點城市空氣二氧化硫平均濃度下降24.6個百分點;地表水國空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平均濃度下降29.2個百分點;七大水系國控斷面一類到三類水質比例提高37.3個百分點。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環境污染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潛在的環境問題還在不斷顯現。究其根源,經濟增長方式粗莽、經濟結構不合理是主要癥結。面對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日益突出的矛盾,中國政府在對今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時強調指出,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才能促進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
轉變發展方式,給探索環保新道路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當前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深入研究如何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綜合作用。具體來講,需要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積極探索。
第一,深入推進污染減排,以倒逼機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污染物減排是淘汰落後産能的“緊箍咒”。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健全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把污染減排與改善環境質量緊密結合起來,探索建立減排目標著眼環境質量、減排任務立足環境質量、減排考核依據環境質量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通過污染減排的倒逼傳導機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
第二,深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以源頭控制推動産業優化升級。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的制度化保障,是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控制閘”,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産業結構調整的“調節器”,我們將繼續研究健全環評、評估、審批責任追究機制和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完善規劃環評,探索戰略環評,把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以及生態文明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國民經濟體系和社會組織體系。
第三,健全環境標準,以市場準入引導新興産業發展和技術水平提高。環境標準是綠色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提升的催化劑。一項新的環境標準出臺,往往孕育著新興産業的發展機遇。我們將加快推進環境標準管理體系建設,著力提高標準體系的協調性、完整性和適用性,構建新時期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污染源監控標準體系和清潔生産標準體系,引領技術升級,推動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
第四,完善環境經濟政策,以環境成本優化資源配置。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必然是經濟社會政策創新的過程。創新經濟社會政策包括環境經濟政策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可靠保證。我們將繼續探索完善環境政策,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一體化。積極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改革,完善鼓勵節能環保的財稅體系,研究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産業政策,深化綠色稅收、綠色證券、綠色採購、綠色貿易等環境經濟政策。
第五,強化環境監管,以依法行政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我們需要有效協調各方面的行動和力量,忠實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為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良好外部條件。我們將以建立與新時期環保任務相適應的環境監管能力為目標,探索建立健全先進的監測預警、完備的執法監督和高效的環境管理支撐體系,逐步提高環境監管能力,依法強化環境監管。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著人類生存和發展,是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問題,既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應該也只能在發展進程中加以解決。中國政府作出轉變發展方式這一重大抉擇,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在要求,也是從根本上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命運不關乎機會,而關乎對機會的把握和選擇。我們相信,只要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在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征程上奮勇前進,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一定能夠實現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謝謝大家!
責編:任威風
相關鏈結:
聲明: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所載視頻、文章、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