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蔣兆和:為人生而藝術,感動了一個世紀的畫家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5日 13: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09年春天曾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民生生民——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學術邀請展》上展示了一幅被譽為中國水墨人物畫巔峰之作的那張大畫——《流民圖》。這幅堪稱中國美術館鎮館之寶的反戰愛民巨作,那暗黃色的高麗紙上發黴的斑點、那殘缺的痕跡與畫面上坍塌的殘墻都在靜靜訴説著70年前中國歷史上最慘痛的那段歲月。一些老人在大畫前落淚了,一些年輕人在大畫前肅然起敬。人們怎能不默默懷念《流民圖》的作者——20世紀中國畫壇的一代巨匠蔣兆和先生!這位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開山鼻祖創作的《流民圖》等一系列反戰作品,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在反法西斯戰爭的世界藝壇上確立了崇高地位。他的藝術變革為中國水墨人物畫由古及今的轉換、為當代水墨人物畫多元化發展奠定了宏基。他關注民生,“為民寫真”的精神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川娃子練就過人技藝

       傳統水墨人物畫的現代革新

       1904年4月3日,一個名叫蔣兆和的川娃子,誕生在重鎮瀘州一個沒落秀才的家庭裏。幾間破敗的木屋,雖然陰暗潮濕,也算得是書香門第。蔣家從此有後,當然要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這春苗之上。讀四書五經、攻《史記》、《資治通鑒》、背詩詞歌賦、習字繪畫,蔣兆和的心靈早早就種下了藝術的種子。

       瀘州是三江匯合之地。那往來穿梭的白帆似乎把山外的一切文化都沉澱在這盆地中濃濃的酒罈裏。集市上熱鬧非凡,茶樓外“龍門陣”聽客熙熙攘攘。蔣兆和好奇地遊歷其間。他聽説有畫像人用炭精粉描摹作畫,遂産生極大的興趣,也仿傚之。他曾回憶:“當時用擦炭畫法給人寫照很時興,後來一位本家叔叔不知從哪兒打聽到這種繪畫的方法,就告訴我説要用炭精粉和削尖的筆在橡皮紙上作畫。我沒辦法搞到炭精粉,就把燃燒著的大蠟燭對碗一薰,把碗中濃黑如墨的煙灰當炭精粉用,經此一試還可以,就開始動手給左鄰右捨得朋友畫起像來,同時也臨摹一些山水花鳥畫。瀘縣有一個春榮照相館,知我能畫,就同我聯絡為其修補布景,最初把鍋底胭脂對膠來修補,效果還好,掌櫃的很滿意,又要求我給他畫些照相背景。記得我畫的竹石雲霧,虛虛實實模模糊糊,燈光照耀下效果尚佳,他也很滿意。我因此獲得一些報酬來添補家用。”

       窮則思變。也許是天賦使然,思變,驅使著年僅16歲的蔣兆和懷揣借來的50元路費,隨著江上涌動的潮水,隨著辛亥變革的腳步,加入到20世紀初中國第一批數百萬從鄉村流入城市謀生的“打工仔”的行列中。他懷著對春天的美好憧憬,闖進當時亞洲最繁華的都市大上海,向著更廣闊的天地敞開了心扉:“余命屬龍,雲則升天,水則入海,可以翻天覆地,騰降自如,於是吞吐大荒焉。”

       上海,確實成為蔣兆和“升天”“入海”“騰降自如”之地,也是他求學未成的社會大學。雖然剛開始的上海歲月裏,少年蔣兆和便飽嘗忍饑挨餓的滋味,有時甚至露宿街頭,但憑著畫炭像的本事,蔣兆和很快就在當時最時尚的先施百貨公司找到份裝潢設計的工作。他大膽創新,把中國字也寫成像洋文那樣的美術字,製成廣告牌陳列在公司門前吸引顧客,結果效果顯著。此舉也算開一時風尚,從此中國美術字開始遍地開花。蔣兆和後來又進入新新百貨進行專門的櫥窗裝幀設計,在廣告設計、圖案、裝飾畫裏開始了他藝術生涯的青春期。

       當時的上海各種文藝思潮都分外活躍,年輕的蔣兆和被深深地吸引到其中。中外畫家的美術展覽、各類世界美術名作的畫冊極大開闊了他的視野。16世紀的文藝復興賦予他人文思想,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又給予他敏銳的目光。蔣兆和不再滿足於炭粉畫帶來的愉悅,愈發感到其表現力的貧乏。他不斷通過自畫肖像來練習表現技巧,也開始借鑒西方美術技法,嘗試油畫創作和雕塑。晚年的蔣兆和在回憶錄中寫到:“我是沒有進過美術學校的人,也沒有經濟條件去接受正規的美術訓練,所以全靠自己的努力奮鬥。這點上可以使用社會生活的大學這個字眼,我上的正是這樣一所大學。”

熱詞:

  • 蔣兆和
  • 藝術家
  • 國畫家
  • 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