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天籟之音覓傳人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9日 16:4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藝術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千人侗族大歌

       侗家有三寶:大歌、鼓樓和花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侗族大歌。這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以“眾低獨高”為原則的聲部組合,協調默契,張弛有度,如行雲流水,被譽為“天籟之音” 。

       1959年,侗族大歌走出貴州大山晉京演出; 1986年,侗族大歌參加巴黎秋季藝術節; 2009年,侗族大歌入選人類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錄。現年67歲的吳品仙見證了侗族大歌一步步從深山走向世界,不久前,因為在傳承侗族大歌方面的傑出貢獻,她獲得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薪傳獎。

       “唱大歌離不開鼓樓,鼓樓是侗族人的文化活動場所。 ”吳品仙説,逢年過節,全村男女老幼都會聚集在鼓樓教歌、學歌、唱歌。六七歲時,耳濡目染的吳品仙就開始唱侗族大歌,參加寨子裏的歌隊,一唱就是六十年。

       “歌隊完全是自由組合的,不需要歌師的推薦,只要覺得合得來,七八個人就可以組成一隊,裏面有大人也有孩子。 ”老人説,過去沒什麼娛樂,大家就在晚上聚在一塊唱,純屬自唱自樂。現在娛樂方式多了,愛好這個的繼續唱,不愛好的就躲在屋裏看電視劇、玩電腦。

       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點。沒有指揮,多聲部的侗族大歌能被稱為“天籟”有什麼秘訣?

       “完全憑感覺。 ”吳品仙笑説,侗族人在漫長的歲月裏磨合出了演唱者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才能讓各聲部配合得如此和諧美妙。“高音在演唱中起著指揮作用,中低音跟著配合。在寨子裏唱的時候,沒人唱高音我就唱,低音的人少了我就來襯,很自由,只是外出演出時各聲部會相對有所固定。 ”

       模擬鳥叫蟲鳴、高山流水是侗族大歌的又一大特色,吟唱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之聲。“大歌的很多曲調,都是歷代歌師從自然模倣過來的,我們只能按照他們的模式來唱。社會變化太大,樹林的覆蓋少了,山水的環境變了,那些聲音是想象不出來的。 ”

       “漢人有字傳書本,侗族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 ”吳品仙説,以前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許多文化傳統、生活習俗、社交禮儀等都是靠這優美的歌聲一代代往下傳。因為,侗族大歌不僅是音樂藝術,而且是侗族的社會結構、婚戀關係、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要做侗家人,先得唱侗家歌。可侗族大歌的傳承問題讓吳品仙倍感壓力:“很多人都問我,你怕侗族大歌失傳嗎?我當然很擔心啊!可是怎麼保護呢?我也回答不上來。 ”

       寨子裏有九個歌隊,過年的時候會對歌,其他時間,在“三八” 、“五一”活動期間也會唱。但年輕人大多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有時候回來一兩個月學一下,還沒學熟,接著就又出去了。

       “不誇張地説,好多孩子前一天拿到畢業證,第二天就跑到沿海去了。 ”對此情形,吳品仙也很無奈。她也曾考慮過自己帶隊伍。不過,隊伍可不是好帶的。

       由貴州省文化廳組織推薦的演出,會有誤工補貼,比如今年端午期間去嘉興演出,除報銷交通食宿外,當地政府還給予每人每天100元補助, 6天600元,數目並不多,可大家也不計較,能出去演出大家都已經很滿足了。“可是,這隊伍如果常規性留下,我哪能開支得起?為了把侗族大歌唱出去,一個月400塊歌手都願意,可現在連40塊都難做到。 ”

       為了傳承大歌,村裏的小學還為三到六年級的學生開起了侗族大歌的課堂,2000年到2005年,吳品仙擔任了6年的音樂教師,每星期6節課,每節課40分鐘,每節課報酬6塊錢。2005年起,她的一個學生接過這個擔子……

       作為具有人類創作天才代表作價值的文化遺産,侗族大歌就在這樣的窘境裏艱難而頑強地生存。

       2008年,吳品仙被認定為侗族大歌國家級傳承人。多年來,她培養了2000余名中外侗歌歌手,為保護、弘揚侗族大歌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六十年的經歷讓她覺得,如今是國家和公眾對侗族大歌越來越關注了,能唱純正好聽的侗族大歌的傳人卻越來越難尋了。

熱詞:

  • 侗族大歌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