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旅遊頻道 > 廣西頻道 >

柳州積極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激活珍貴的文化寶藏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9日 15:30 | 進入旅遊論壇 | 來源:廣西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無巧不成書。6月17日,記者到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尋訪侗族農民畫傳承人吳述更,沒想到,她就在我們乘坐的開往獨峒的中巴上,而且與記者同在一排座位。

  話題就在趕赴獨峒鄉的路途上展開。吳述更從8歲開始就迷上了農民畫,喜歡用畫筆描繪自己熟悉的侗家民俗和生活場景。只要有空,她就與喜歡畫畫的同伴們在木樓裏、火塘邊用鍋底灰、藍靛和野梔子果作顏料,用樹枝當畫筆,學著鼓樓風雨橋上的古樸彩畫“塗鴉”,在楊丹、楊共國等侗家農民畫家的指導下,她一步步成長為當地有名的侗鄉農民畫的女畫家,並成為柳州市第一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今年4月,她的4幅農民畫走進了法國巴黎的展廳。

  下午3時多,記者來到吳述更家中。兩層木樓,挂滿了各種農民畫。喜慶忙碌的舂糍粑、場面盛大的“月地花”、淳樸歡樂的木樓對歌、溫馨浪漫的“坐夜”……色彩斑斕、形象逼真的畫面令人賞心悅目。吳述更告訴記者,2011年6月,在柳州市文化局的支持下,她把自己的家建成農民畫傳承基地,共有35名小學生和侗家婦女到她家裏學畫。“不管收益如何,我都要讓侗族農民畫一直傳承下去,走向世界。”

  根植于百里侗鄉的三江農民畫,正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政策的呵護下綻放異彩。該縣的農民畫已有2000多幅被國家文化部作為國禮送各國使館收藏,500多幅作品被全國各地博物館收藏,近2萬幅作品成為景區、酒店、賓館飾品。

  侗族農民畫,只是柳州市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産中的一朵奇葩。截至2012年5月,該市獲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的有侗族大歌、苗族坡會、彩調等5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23項,並率先在全區公佈了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共27個項目。此外,該市三江、柳江、柳城、融安、融水、城中區、柳南區等縣(區)已公佈了本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全市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和縣(區)級四級非遺名錄體系已基本建立。

  柳州市傳承人保護工作已走在全區前列。截至2012年5月底,該市榮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3人、榮獲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3人。從2006年至今,連續開展了五屆柳州市“十佳民間藝人”評選活動,授予50位優秀民間藝人榮譽稱號及獎勵,並首創了參評人員簽訂《傳藝帶徒承諾書》制度,“十佳藝人”已帶徒過百人。今年,該市還公佈了第一批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人;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基地、傳承點18個。其中,三江程陽八寨侗族木構建築營造技藝傳承人楊似玉的家中建立的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展示中心,展出了140多件實物和400多張圖片,將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築、侗族服飾、侗戲、侗族民間節慶等侗族文化的精粹聚集在一起,成為當地新的遊客吸引點。

  柳州市逐一激活非物質文化遺産,正發展成本地特色文化旅遊品牌,促進了農民增收。三江通過整合資源,使農民畫成為生産、加工、裝裱、銷售一條龍的文化産業基地。據統計,去年該縣農民畫銷售量達到近2000幅,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已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新興産業。當地的農民畫家,每月可有2500元-3000元的收入。融水苗族自治縣以苗族刺繡為基礎,研製開發了系列民俗工藝品,成立了刺繡行業協會,扶持建立苗族民俗文化産品龍頭企業,連接100多家農戶的刺繡産銷網絡,啟動了網絡培訓基地——繡坊,該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走上了可持續性保護和發展之路。 (記者 諶貽照)

熱詞:

  • 物質文化遺産
  • 農民畫
  • 苗族刺繡
  • 保護傳承
  • 傳承人
  • 侗族服飾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