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小手藝 大財富(20120407)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7日 20: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61b03aa82728440b94d5d9322fbf744f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4月07日 19:38

CCTV-新聞

4月07日 19:38

重播:

CCTV-新聞

4月08日 03:45

CCTV-新聞

4月08日 05:45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焦點訪談):走進山東,來到鄉村,人們常常會發現一些在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手工藝品。像風箏、土布、草柳編織、中國結、年畫等等,您可別小看了這些小玩意兒,它們帶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從農村走向城市,從傳統走向現代,不僅帶來了上千億元的總産值,還帶動了上百萬人的就業。那麼,小手藝是怎樣成長為大産業的呢?

  古老技藝重獲生機

  每到晴天,就是女人們放線的時候,村裏的姐妹妯娌們聚在一起,從採棉紡線直到上機織布,要經過七十二道工序,這些在老式織布機上一經一緯編織成的提花鬥紋布,即為魯錦。

  在山東鄄城魯錦博物館裏,記載著魯錦的傳承。從先秦開始,魯錦已經流傳了2000餘年,到20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在魯西南紡車之聲,比屋相聞的勝景早已不再,即使在魯錦織造工藝復蘇的今天,在偌大的俊李莊,也只有四部織機,四家織戶。

  濰坊的風箏、楊家埠年畫、萊州草編、棗莊土陶。在齊魯大地上,積澱了數千年的眾多手工藝技藝,和魯錦一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他們面臨著一樣的境遇:生存、發展、創新。

  2006年,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啟動民間手工藝調研項目,項目組採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旨在清晰梳理民間手工藝真實的生存現狀。

  在長達五年的調研時間裏,令學者們意外的是:曾經沉寂一時的民間手工藝頑強地在市場的衝擊下發展起來,學者們最初的憂慮轉化為驚喜。

  村民侯素梅每天忙完家務,就是和婆婆一起編筐。在臨沂後張村,過去村裏人大多靠去城裏打工為生,空巢家庭比比皆是。隨著臨沂柳編産業的興起,侯素梅從城裏回來,一直在家靠編筐手藝吃飯。

  "打柳編筐",是村裏人人都會的傳統手藝,從唐代開始,柳編技藝即盛行于魯西南,歷經1400年後,這項普通農家自編自用的絕技如今成為臨沂人創收致富的門徑。侯素梅説她一天編能20多個筐 ,賺一百塊錢,一年能掙兩萬塊。

  像侯素梅家這樣的農戶,所有需要的原料和式樣都由經銷公司負責提供,而村裏人編好的所有産品都由專門的經銷公司計件回收,在這裡經過染色,包裝後銷往世界各地。

  經過十餘年發展,公司,農戶,客戶,組成了一條成熟的産業鏈。在政府的扶持下,就是這種公司加農戶的經營模式,使得柳編這種古老技藝重獲生機。

  在臨沂農村,像這樣的柳編企業,如今已經發展到802家,2010年,柳編手藝産業實現産值達到近70億元人民幣,産量佔世界80%,農家自編自用的土筐手藝如今發展成了當地的創意支柱産業,並帶動周邊25萬農民致富。

  2010年6月,《山東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開始實施。一度冷落在民間的傳統手工藝,有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的法律依據。

  中國結紅遍中國

  編結編扣兒,本來是農村婦女們人人都會的簡單手藝,十年以來,就是依靠手工編織中國結,在在郯城縣紅花鄉,這個默默無聞的小鄉鎮,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中國結生産加工基地,被稱為中國結藝之鄉。

  十年前,看到中國結深受大家喜愛,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軒然工藝品廠經理王廷省發現了這個商機,第一個把編結手藝引進到鄉里。沒有人想到,就是這小小的中國結,鋪就了紅花鄉越走越寬的致富之路。這一雙雙巧手編制的中國結,如今佔領國內市場80%以上,並遠銷美國、韓國、日本、東南亞等地。目前,紅花鄉形成"中國結"生産專業村15個,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8000余人,産值過億元以上,成為全鄉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在五年調研其間,學者們目睹民間手工藝的悄然轉型,民間手工藝項目課題組的調研初衷也在隨之轉變。最初的憂慮漸漸轉為驚喜。

  無獨有偶,不僅僅是柳編和中國結,在齊魯大地上,濰坊風箏、楊家埠年畫、巨野的農民畫、曹縣桐楊木雕等傳統手工藝都在新世紀以産業集群的形態重獲新生。 2010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山東省民間手工藝總産值已經突破一千億,産生了驚人效益。

  讓課題組驚喜的,不僅僅是農村手工藝在適應市場經濟時,轉型為農村文化産業帶來的巨大財富,傳統手藝創造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

  在臨沂後張村,柳編産業興起之後,盛極一時的民工潮帶來的農村空巢家庭基本消失。

  公司加農戶,隨著這種産業模式的推廣,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魯錦技藝也在慢慢復蘇,鄄城縣俊李莊裏又可以重新聽到老式織布機的韻律。

  2011年1月9日,中國美術館開年大展,眾多國內外名家和知名學者雲集於此,為展覽喝彩。沒有傳世珍品,沒有陽春白雪,參展的都是來自齊魯大地下裏巴人的手工創造,這次展覽,是農村手工藝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走進中國最高藝術殿堂。

  在十幾天的展覽期間,二萬餘觀眾駐足其間。展現在他們面前的,不僅僅是顯示民間藝人的精湛技藝,也是一條民間手工藝創造的財富之路。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