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非遺舞蹈“定位”藏身古村落 曾是婚禮上儀式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0日 17:1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錢江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發起人馮驥才説:眼下的中國,幾乎每一分鐘就有一種民族文化在滅亡。聽起來懾人,其實不無道理。
  
       在楠溪江的古村落裏,古樸的房舍、戲臺,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觀,令人流連。在其背後,那些同樣流傳了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為這片山水,浸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可是,在現代化進程中,它們正在消逝,有些已經瀕臨消亡。要保護古村落,保護和傳承這種文化傳統勢在必行。在81歲的金美月和79歲的毛岩葉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文化傳承的緊迫、困境和希望。
  
       現狀 不少“非遺”藏身古村落
  
       “這個舞蹈,過去結婚時都要跳的,現在農村結婚也簡單了,年輕人都不知道。”
  
       家住岩頭村麗水街的金美月,梳著利落的短髮,表演起了開門、掀簾等舞蹈動作,腰身柔軟,姿態優美。
  
       你很難想象,這位81歲的老人,是省級“非遺”繼承人。她正在跳的舞蹈,叫“定位”,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遺名錄。
  
       跟在金美月身後的3個女徒弟,是特意趕來學定位的。2009年,嘉善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建起了定位舞培訓班,村民盧碎娥學了3年,已經是“元老級”了。“以前傳下來的東西,如果我們年輕人再不學,就要斷了。”盧碎娥説。
  
       開門、掀簾、撣塵、打壁釘、挂畫、蓋椅披、分筷、敬酒、關門……雖然沒有樂器伴奏,但記者眼前的舞者,依舊神情動人,入戲入情。
  
       定位的風俗,可以追溯到東漢。劉秀逃至楠溪,被一位浣紗村姑救駕。即位後的劉秀,為了感恩,把這位村姑認作禦妹,賜其出嫁禮儀與皇室等同。從此,定位成了嘉善城鄉青年舊時舉行婚禮儀式的重要禮儀。
  
       被定位舞吸引的,除了記者,還有兩位法國遊客和一位美國遊客。記者在岩頭村採訪時巧遇了他們。他們説,吸引他們的,不只是小村的古建築,“還想來看看城市裏看不到的中國傳統風俗。”當金美月和徒弟們跳起定位舞時,他們立即舉起了照相機。
  
       事實上,在永嘉縣,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的有6個,分別是定位、溪下馬燈戲、永嘉花鼓、踏八卦、永嘉亂彈和南拳。
  
       這些名稱大多不為人所知,卻是古村落老人們的心頭好。在僅有100余人的應界坑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會哼幾句“亂彈”。岩頭村的婆婆滕玉英,會自編唱詞,教育村裏的孩子要努力學習。
  
       困境 織布機束之高閣
  
       而在位於楠溪江上遊的嶼北村中,許多老人至今還保存著傳統手工技藝。織布、釀酒、印染……村裏的很多老人都會,但卻因為沒有市場,漸漸不做了。
  
       “我今年做了5條麻布床單,請你們給我打廣告!”79歲的婆婆毛岩葉,一見到記者來了,興奮地從屋子拿出了好幾件“作品”:黃棕格子的床單,是當地人結婚的嫁粧;一對紅色的布袋子,是村裏人結婚時用來裝鍋子等嫁粧的,一對要賣500塊錢。還有一條細細長長的帶子,上面繡著各式圖案,這是大人背小孩子用的布包帶。這些手作,全是老人用織布機,一寸寸織出來的。
  
       可她卻有些煩惱:“織了這麼多,都放在那邊,買的人不多!”
  
       像毛岩葉這樣,有著一門祖傳手藝的老人,在嶼北村,處處可見。
  
       這是一個初建於唐代的村子,在2010年,被列入中國第五批歷史文化名村名錄。每經過一間屋堂,記者發現,門額上都寫著各種雅致的名字。比如更新堂,旁邊挂著一塊豆腐作坊的門牌,裏面卻空無一人。再走進閒存堂,這是印染作坊,以前老人們在裏面自織自染藍印花布,如今也是荒著,門前淩亂地擺著一些木頭。
  
       嶼北村村幹部汪德元告訴記者,在村子裏,有歷史文化傳統的手工作坊有18個,如今,還有一兩個老人住在裏面。最近,他們已經準備重新修建這些作坊,門牌已經陸續挂了起來。
  
       雖然織布機的使用率不高,但毛阿婆還是很想讓這項手藝繼續下去:“我原來織的床單太窄了,現在年輕人的床,都是一米八的,我織得寬點,可能買的人就多了。”
  
       要怎樣才能實現毛阿婆的心願?怎麼做,才是對古村落以及村中這些文化遺産、傳統技藝的保護?請繼續關注我們明天的“尋村記”報道。

熱詞:

  • 民間文化遺産
  • 非遺
  • 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