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民間文化遺産面臨沒落 山西陽泉民企的拯救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6:1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工人在手工雕刻“刻花瓷”

       山西省陽泉市具有豐富的礦産資源,但生活在“礦山”上的陽泉人並沒有僅僅依靠這些來解決吃飯和發展的問題。千百年來,他們用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了精美的藝術品,這些技藝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其中,刻花瓷、煤雕等就是傑出的代表。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和其他走向沒落、急需挽救的民間文化遺産不同,通過民營企業的介入,祖先們留下來的這些古老技藝在新一代陽泉人的手中正逐漸走向産業化,不僅實現了“發揚光大”,而且正在走向世界,讓世人能夠了解、欣賞到民間文化的魅力。
 
       “南有青花瓷,北有刻花瓷”
  
       陽泉市平定縣平定古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獨特的重要地位。這裡生産的刻花瓷,以其獨特的材質、複雜的工藝和古樸自然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據《中國陶瓷史》記載,刻花瓷始於唐,興于宋,經五代而衰于金,具有千年的歷史。
  
       “我們一直致力於刻花瓷的傳承保護、開發和推廣工作,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在平定縣的一家陶藝公司,負責人馮海明説。
  
       走進繁忙的製作大廳,工人們正在嫻熟的在瓶體的“釉”上進行刻花作業。她們每個人面前都擺放著各種樣式的特製竹籤,先在瓶體上刻出圖案,再細緻的雕刻,整個過程完全手工操作。
  
       據一名女工介紹,即使一個熟練工,一天也就雕刻出兩到三個瓶子,而雕刻好後燒制過程中成功率也較低。“在上千度的高溫下,‘釉’成流質狀,不小心圖案就被破壞了。”
  
       馮海明表示,純手工、低成功率造就了刻花瓷的獨特韻味,但也制約了其大規模發展,只有形成“産業化”才能更好的傳承併發揚光大。如今,企業已能年産刻花瓷系列産品3萬餘件,並被評為“山西民間文化遺産搶救保護先進集體”。
  
       隨著工藝的成熟和規模性生産,刻花瓷逐漸被世人關注:2008年,獻禮北京奧運會的《龍騰奧運》刻花瓷瓶被國家體育博物館收藏;2009年,紀念建國六十週年國瓷《盛世昇平》在北京發佈;2010年,《祥和世博》刻花瓷瓶成為上海世博會指定專屬禮品。
  
       “目前,平定刻花瓷完成了民間傳統工藝向産業化技術的過渡。做為中國陶瓷界的一支奇葩,正逐步形成‘南有青花瓷,北有刻花瓷’的格局。”馮海明説。
  
       據了解,為了更好的傳承保護刻花瓷這一民間工藝,國內首家陶瓷文化工藝旅遊區“中國刻花瓷文化園”正在平定縣開建。屆時可實現年産各類工藝美術陶瓷及包裝陶瓷300萬件。並通過陶瓷文化,集“吃、住、玩、買”一體,帶動周邊經濟、文化的發展。

熱詞:

  • 民間
  • 文化遺産
  • 煤雕
  • 工藝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