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尼勒克“非遺”保護漸入佳境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8日 15: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伊犁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哈薩克族婦女正在刺繡。

  天山網訊(記者紫燕攝影報道)尼勒克縣將“非遺”申報作為一項重點工作,發動群眾,從縣城到鄉村、從機關到學校,盤點尼勒克“非遺”家底。目前,該縣申報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4項、自治州級14項,確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73項;有國家級傳承人1人(格薩爾蒙古族祭祀舞蹈傳承人呂日甫)、自治區級傳承人4人。

  5月25日,在尼勒克縣舉辦的州直“非遺”基層文化工作骨幹培訓班上,來自州直有關部門的專家認為尼勒克縣“非遺”保護工作成績突出。該縣在“非遺”普查中創新了許多做法,使“非遺”普查工作有序進行並深入人心。

  該縣在對“非遺”靜態存錄的同時,探索活態傳承的方式,短短幾年,走訪調查各類民間藝人700余人次,收集民間文學12項,傳統音樂、曲藝、傳統美術19項;調查、收集傳統遊藝與雜技9項,傳統技藝18項,傳統醫藥4項,民俗11項;拍攝錄像資料近500分鐘,製作VCD光碟140余盤;完成了全縣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系統普查,建立了《保護名錄》和《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程數據庫》;12個鄉鎮場均結合實際建立了保護基地,如喀拉蘇鄉、喀拉托別鄉的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傳承保護基地,克令鄉的托勒傲傳承保護基地,科克浩特浩爾蒙古民族鄉的江格爾保護基地等;鼓勵民族民間藝人帶徒授藝,有效地推動了民間文化的傳播,擴大了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效益。尼勒克縣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在促進農牧民增收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有刺繡工人244人,年收入150萬元。

  該縣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及每年的“文化遺産日”以及春節、少數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系統宣傳,讓各類“非遺”項目集中展演展示。

  該縣文化館館長巴合達吾列提告訴記者,隨著“非遺”保護概念日漸為人知曉,不少傳承人主動找上門來介紹項目。通過“非遺”保護,文化的精神價值正越來越令人矚目。許多具有發掘價值和傳承保護價值的門類和項目被首次發現和發掘,不少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項目被挖掘和整理;更有一些項目,因傳承人已屆高齡而瀕危,如傳統醫藥、哈薩克族書法等,都是普查人員與時間賽跑“搶”出來的,一些日益邊緣化的傳統文化形式和內容也獲得了重視,得到了保護。

熱詞:

  • 非遺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承保護
  • 克令鄉
  • 尼勒克縣
  • 傳承人
  • 哈薩克族
  • 文化遺産日
  • 自治區級
  • 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