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藝術品市場誠信缺失 權威鑒定成造假新招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8日 16:3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9月20日,第27期嘉德四季拍賣會結束。雖然只是一次介於每年春拍和秋拍之間規模較小的拍賣會,但為期四天的拍賣總成交額依舊高達6.81億元。面對如此強大的購買力,從14日的拍賣預展開始,在舉行拍賣的北京國際飯店門口,不少小拍賣公司向買家免費發放其印刷精美的拍賣圖錄,希望能從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

        近日,有拍賣圖錄展示了“李苦禪為紀念辛亥革命七十週年而作《蘭石圖》”的拍品,準備公開拍賣。而李苦禪之子李燕則表示,這幅《蘭石圖》真跡目前收藏在親屬家中,不久前還在李苦禪紀念館展出過,從未委託對外拍賣。

        一方面是藝術品市場近年來價格頻頻攀升,另一方面是依據拍賣法,拍賣公司對拍品瑕疵不承擔擔保責任,於是藝術品市場真真假假是非多,成了誠信缺失的“重災地”。

        古來作偽手段延續至今

        由於造假可以獲得豐厚利潤,藝術品的作偽古已有之。以書畫為例,唐太宗李世民因喜愛王羲之的書法,由宮廷內府蒐集,而鑒定工作主要由虞世南與褚遂良負責。據傳,褚遂良鑒定的法書真偽無一舛誤。此時待詔文林館的李懷琳,則善為偽跡,是個作假能手。

        到了明清兩代,商品經濟日趨發達,書畫作偽情況大增,古今名家贗品氾濫,其中不少造假方法沿襲至今。一類是用古書畫真跡做假。如挖去後代或無名家書畫上的原款,改添古代或名家的款、印;用拆配、割裂手法,將一本畫冊或條屏拆成獨立的多幅等等。另一類是完全做假,有的是臨摹名家原跡,有的是根據名家風格倣造,還有憑空杜撰的。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區域性特色,所謂“蘇州片”、“北京後門造”等等。

        篆刻家陳巨來記述,民國時期浙江嘉興人湯臨澤,曾用名家寫的封條改成書畫落款;用破舊明代犀角杯仿製文徵明、唐伯虎等名家印章;用松香涂在無款識的古金彝器上,假添文字;這樣的造假手段,竟矇騙了葛昌楹、姚虞琴等鑒定收藏家。

        今年6月,一件晚清海派書畫篆刻家趙之謙的行書“石橫水分流”橫幅鏡心在北京拍出了540多萬元的高價。從吳湖帆題跋可知,這件書法是寫給吳湖帆父親吳本善的。但在2008年的拍賣圖錄上,這件作品還是立軸,嚴格説是一副對聯的下半聯。由於是殘件,所以成交價只有20萬元多一點。

責任編輯:郭諭

熱詞:

  • 藝術臺
  • 藝術品市場動態
  • 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