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在做事中成長

 

——作者:伍傑林

CCTV.com  2010年10月15日 08:1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NTV.CN  

  

  跳繩,起源於中國,遠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酉隔雜俎》就有記載這種運動,稱跳繩為“透索”,宋稱“跳索”,明朝時《帝京景物略》中説: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清朝的《有益遊戲圖説》也有記載稱“繩飛”,民國以後才稱“跳繩”。根據以上記載可以知道,現今國外的韻律操所採用的繩操,都是由我國跳百索中應用而成。

  英國健身專家瑪姆證實,跳繩可以預防諸如糖尿病、關節炎、骨質疏鬆、高血壓、肌肉萎縮、高血脂、失眠症、抑鬱症、更年期綜合徵等多種症病,而且還是一項相當好的減肥運動。因此,跳繩運動也風靡全球。

  跳繩可簡可繁,隨時可做,一根簡單的跳繩,卻能做出花樣百齣的跳法,而且跳繩場地活動範圍大,無論室內、室外、廣場、公園都可以進行,又特別適宜在氣溫較低的季節作為健身運動。

  如果你去大街問每一個人:你會跳繩嗎?我敢保證,百分之百的人説會;如

  果你再問:你想學跳繩嗎?我也敢保證,大部分人都會很疑惑,跳繩還用學嗎?據統計:80%——90%的人方法不科學,動作組合形式單調,缺少技術難度,跳繩技術動作落後。嘿嘿,其實啊,想要科學的跳好繩還是要學的。今天就給大夥兒介紹一位跳繩的權威人士,他就是胡平生。也就是我們《鄉約》的嘉賓。

  他被國際跳繩聯盟副主席、亞洲跳繩聯盟主席李鐘瑛譽為“中國跳繩王”,

  撰寫了“中國第一份跳繩的官方比賽規則”,我國第一個專業跳繩比賽的國際冠

  軍是他的學生。發明了胡氏跳繩獲得了國家專利和香港技術博覽會金獎、倫敦國際專利技術成果博覽會金獎。還發明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新型結構跳繩——龍花,可以擴展6大不同類別的龍花。2007年12月和2009年7月,國家體育總局先後舉辦了兩屆“全國跳繩公開賽”,來自全國的參賽隊伍絕大多數都是他的學生,30余個比賽項目獲獎的前六名選手中,他的學生超過了85%。由此可見我們《鄉約》的嘉賓胡平生是多麼厲害的人物。


  老胡就是一個跳繩天才,5歲開始跳繩,7歲一分鐘跳了221次,10歲由於編花的技術比較好就有夥伴叫他跳繩王,12歲便可直跳20個“四飛”(即跳起一次繩過身體四圈),13歲時完成國內最高難的動作“五飛”。 18歲至26歲在河北撫寧縣插隊,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勞作,做過農村所有基本的勞務,種水稻、種玉米、挖水渠等等,其中又一次勞作時,他興致勃勃的跳起繩來,結果引來非議,村民説現在飯都吃不飽還跳繩,省點體力多幹點活。在農村呆了七年,是他第一次跳,也是最後一次跳。此後竟與跳繩無緣三十載。

  直到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老胡偶然看到央視播出的一檔“跳繩”節目,解説員説“起源於中國的跳繩現在已遠遠落後於外國,稱表演者是“專家水平”。胡平生忍不住回了一句,“這也叫專家”?妻子在一旁説,那你也跳跳試試。胡平生被妻子一激,第二天找來繩子進行表演,讓妻子眼界大開。從那一刻起,跳繩對他已不是一般意義的個人愛好了。他暗自發誓,要把振興中國跳繩事業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

  胡平生歷時十年走訪了天津、陜西、內蒙古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尋訪跳繩高手,蒐集古今中外各種版本的跳繩專著。誰知忙乎了半載有餘竟一無所獲。看來只有自己來了。1989年老胡總結自己多年的跳繩技巧開始撰寫《競技跳繩》,一寫就是十年,99年才完成。為了推廣自己的《競技跳繩》又怕別人不相信,50歲的他又重拾跳繩技藝。跳繩技藝提高的基礎是體能的提高,然而,這對於年過五旬的胡平生談何容易。他開始向自己體能極限衝擊,每天堅持練功,下蹲幾百次,長跑幾千米,跳繩將身上抽得青一道紫一道,渾身疼痛晚上難以入睡,換來的成果是自己終於可以在繩上輕盈地“飛躍”了。


  此後,胡平生一直致力於全國跳繩運動的推廣,足跡遍佈國內21省(市),為民間鄉下跳繩運動進行講學、宣傳、表演和輔導,同時是國內多所大、中、小學校的指導老師或名譽校長,而他的弟子更是遍佈全國。

  一條繩,一個年過花甲的老人,一段苦樂相伴的傳奇。從內心來説,非常欽佩胡平生,因一個人的力量,讓跳繩運動成為了一種時尚。

  跳繩起源於中國,曾在民間廣為流傳,由於近代的種種原因跳繩技術的創新一度中斷,而胡平生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狀,繼承和創新了跳繩技術,並推廣全國,使起源於中國的跳繩真正領跑世界。

  在我心中老胡就是一個跳繩天才,用老胡的話説他只是個跳繩人,一個喜歡跳繩的跳繩人,一個喜歡教他人提高跳繩技術水平的跳繩人。這次採訪感動我的不是老胡的跳繩技藝,而是老胡那份對跳繩的執著與追求,近十年的推廣路。衷心祝願老胡的推廣之路越來越好。

  以前自己做東西的時候從來就不寫文稿,而通過《中國跳繩王》這期節目,也讓明白了該怎樣去寫人物節目的文稿。

  寫稿之前要先定一個主題,也是這期節目的魂,中心思想。有了這個根本後,其餘的一切都是為他服務的。

  最重要的的消息一定要放在節目文稿的第一句話;不重要的去掉或者濃縮;去掉形容詞,體現具體的數據、出處、權威性。

  比如説《中國跳繩王》提要:50歲開始專攻跳繩的他怎樣成為“中國跳繩王”?又如何撰寫了“中國第一份跳繩的官方比賽規則”?教出了中國第一個專業國際冠軍?


  這樣的話,觀眾一目了然,知道這個人的幹什麼的,有什麼成就,有怎樣的傳奇故事,也體現我們節目為什麼做他的社會價值和意義。當然細心的讀者發現了,怎麼全是問句啊?

  原提要:他被國際跳繩聯盟副主席、亞洲跳繩聯盟主席李鐘瑛譽為“中國跳繩王”,撰寫了“中國第一份跳繩的官方比賽規則”,我國第一個專業跳繩比賽的國際冠軍是他的學生。

  這樣一比較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差距。問句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也就是賣個關子吸引眼球吧。

  寫稿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記流水帳,一個小片就説一個主題,在尊重原有的事實的基礎上要有設計,要有角度去看問題,話題要集中展現主題,要營造反差,跌宕起伏。現場講故事就講一件事,有時講幾件事時,屬性一定要統一圍繞一個主題,最好放大一個點。千萬不要丟事,關鍵的放大,不重要的濃縮,給大家以交代,關鍵的才是跌宕起伏的佐證。要懂得營造反差,有獨特性、唯一性、新聞性就可以營造反差。

  比如:距老胡上次跳繩已30年了、加上年過半百,此時重拾跳繩他能行嗎?53歲的憑什麼就獲得了“中國跳繩王的”美譽。

  採訪要細緻,要有新聞敏感,儘量不要遺漏重要的信息量。我就犯了這樣的錯誤。胡平生小時候,經常和朋友玩跳繩的“殺刀遊戲”,換句話説就是“鬥繩”。 “殺刀”在50年代那會兒,大人孩子們都非常癡迷,且具有極強競技性。到了80年代,這項運動就已經沒有了。對於這期節目來説,傳承跳繩不就是要傳承以前古老的跳繩技藝嗎?

  提問要具體,語言要真實、自然、幽默、口語化,就像是和你最好的朋友聊天一樣。設計問題時要連貫、切口要小、要考慮到嘉賓説什麼。

  開頭、發展都很好了,那該怎麼收尾了?結束語一定到説“人話”,能總結嘉賓的性格、所從事事業的意義。

  從聯絡選題到確定拍攝行程有了大約一個多月,已是萬事具備。2009年12月5日我登上了去河南洛陽的飛機,一路上我滿懷憧憬。一切都按照我設想當中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9號現場可謂是我從業以來最艱難的現場,以前做現場導演組織調度兩三百人村民和演員都沒有這麼艱難過。由於身體原因,整天我都是在迷迷糊糊,説不好聽點連我自己是誰我都不知道,更何況還要調度現場。幸好還有高人孫蕾在現場,才得以維持大局。對於本期節目的現場我不想説的太多,因為我做的太失敗了。但是作為編導不管現場出什麼事一定要能遇事鎮定、隨機應變。同時也給予我們所有的編導,保重身體很重要,有好的身體才會讓你在工作中游刃有餘。

  在做事中成長,你會成長的更快。我堅信下一期節目我會有另外一番景象,因為我走過了一段完整的路。

  《中國跳繩王》嘉賓聯絡方式:

  嘉賓:胡平生

  電話:15818621428;037965511697

  郵編:471000

  地址:河南洛陽市太康路5號洛陽市跳繩運動協會

責編:劉祥耀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