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尹鴻]“分離”或是“分制”:廣電改革向何處去?

CCTV.com  2010年03月03日 10:4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  

  什麼是制播分離?

  制播分離,對於中國廣電行業來説,已經不是新話題。

  什麼是制播分離?就是製作主體和播出主體分離,製作和播出方都通過市場行為來完成交易。

  而制播分離的前提必須是製作和播出方都是平等的市場交易主體,而不能一方在市場上完全競爭,而另一方則具有不進入市場流通的行政專營權。

  更重要的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所有的市場主體為了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競爭效益,都會趨向於制播整合,特別是對優質資源進行制播整合,以形成自己的企業優勢。一般情況下,電視臺只有在一些不影響其核心競爭力的邊緣産品方面願意採取低價購買的方式獲得節目資源。而政府則通常會通過防止企業在制播上的過於整合,用反壟斷規則來適當地限制制播的完全垂直整合,保障有限的制播分離空間,維持行業的活躍性。

  美國如此,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電視行業都是這種産業鏈高度整合、市場高度集中的壟斷競爭結構。美國三大電視網加上FOX和CNN幾乎控制了全國絕大多數電視市場。英國、德國、法國以及亞洲的韓國、日本都是兩三家電視臺控制了全國大部分市場份額。像中國這樣,在同樣一個收視市場上有40家以上的電視臺60個開路頻道在競爭,而且其中30家以上的電視臺都只有一個單一頻道而不得不趨向於觀眾人群最大化的同質競爭,在世界上很可能絕無僅有。所以,中國廣電是一個高度行政封閉但是沒有任何壟斷利益的高度競爭行業。

  因此,從産業規律來説,中國廣電改革的方向,不應該是分而更應該是合,更準確地説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整合而不是簡單的行政性捆合。那麼,中國廣電改革的制播分離的目的,顯然不是優化産業結構,而是為了轉變廣電市場運行機制的一種探索。

  為什麼要制播分離?

  制播分離,10多年前就是中國廣電的熱門話題,正如同後來紛紛颺颺的集團化一樣。但至今,制播也沒能分離,即便是過去因為特殊原因而形成的電視劇制播分離,如今也在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制播整合趨勢。其實,制播分離,既不符合産業鏈貫通的發展規律,也不符合中國廣播電視臺為事業主體、電視製作公司為企業主體的實際,而我們所謂的制播分離,例如最近的“上海模式”,包括過去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雖然是企業,卻是“臺管臺控臺屬”的企業,並沒有通過制播分離變成兩個利益主體,只是制播出現了部分分工,從準確意義上説,就是實現了一台兩制,在電視臺這個事業主體之下,出現了一個同樣屬於電視臺的企業主體。制播之間仍然是一個母體,並沒有分離。

  對於任何産業來説,為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競爭能力、擴大規模效益,都會趨向於市場集中。而媒介業由於以版權經濟為基礎,更依賴邊際效益,也更趨向於通過産業整合來增加規模經濟。對於電視臺來説,産業整合包括縱向的制播整合和橫向的跨媒介整合。全世界大多數媒介發達國家和地區,往往都由少數幾家綜合性媒介集團形成全國性壟斷競爭市場。這些集團既擁有製作機構,也具備播出平臺,還具備投資發行能力,同時不僅擁有電視臺,還擁有電影電視劇製作企業、發行企業以及音像、音樂、演藝、廣告等關聯企業,從而可以通過內容版權多渠道、多市場地創造最大效益。新聞集團、時代華納、維亞康姆、迪斯尼、索尼,甚至BBC、NHK、KBS等都在走綜合整合的道路。一般情況下,政府會通過一定的法規手段,防止行業過度壟斷,通過保護適度競爭來保證媒介為大眾服務的水平能得到提高。

  從這個意義上説,制播分離並不符合産業發展規律,在西方國家,由於市場往往過度趨向於産業鏈整合,所以容易形成行業門檻,阻止其他中小企業進入這個行業,一般政府會採取一定措施來維持一定程度的競爭,如美國的FCC曾規定電視網在黃金時間必須有部分時段(僅僅是部分時段)播出非自製節目來保證行業活力。但這樣做的前提,是電視臺已經形成了壟斷性和政府干預的合法性,企業本身並不要求制播分離,政府也不要求完全的制播分離,而只是防止制播過度合一而已。這與我們通常對制播分離的理解相去甚遠。

  另一個角度來看,制播分離更不切合中國實際。中國由於四級辦電視,導致電視競爭非常劇烈,根本談不上壟斷性,政府沒有干預産業鏈整合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在電視臺為事業單位而不是市場主體的前提下,如果製作從電視臺剝離出去,那麼製作方就會成為處在完全競爭市場環境中的公司主體,但它的交易方電視臺卻是不進入市場競爭的事業主體。儘管兩者在産品的商業經濟利益訴求上有共同點,但一個是公司、一個是事業機構,兩者的利益訴求、價值觀念、交易方式、管理機制等,都存在有形無形的千差萬別,根本不可能形成制播分離後的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市場。中國電視劇製作企業20多年來一直抱怨自己風險獨當,電視臺不公平交易,甚至惡意欠款等等,造成電視劇內容生産企業難以壯大而電視臺卻可以坐享其成。這正是制播分離在中國難以克服的困境。而多少年來,那些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苦心經營、篳路藍縷,至今也很難依靠電視節目製作和提供得到發展。而如果實行制播分離後出現的國有的剝離出去的公司,無論是管理機制或是人員構成,甚至還不如民營公司有優勢,生存都會困難,何談做大做強。對於失去了電視臺這一核心資源的所謂制播分離後的製作公司來説,幾乎沒有任何資源和資本在市場上競爭,其前途可想而知。

  制播究竟是否應該分離?

  制播分離理論的實踐基礎是近年來中國電視劇産業的發展。的確,電視劇的制播分離,曾經給中國電視帶來了正面影響。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開始出現的電視劇制播分離,是由於當時的電視臺作為國有事業單位,對吸收社會資金進入電視內容生産形成了嚴重的體制性障礙,當時是迫不得已選擇了分離。由於對社會開放了內容製作業,大量行業外資源進入電視領域,帶來了中國電視劇的繁榮。同時,由於電視劇對電視臺廣告收益影響明顯,電視臺不得不多少降低一點身份來與電視劇生産機構交易。而像當初光線、歡樂等生産非電視劇內容的民營節目公司,則全部被電視臺逼迫得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至於最終都轉向電影電視劇生産來維持生存。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儘管制播分離帶來了中國電視劇20多年的繁榮,中國也早已成為世界電視劇第一生産和播出大國,但中國至今卻沒有出現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性的、專業化程度高的大型電視劇生産企業。每年全國也只有不到20部電視劇達到了較高的製作和創作水平,大量電視劇都粗製濫造、濫竽充數。而當中國電視臺越來越依賴於電視劇,越來越買不起電視劇,越來越需要首播劇、獨播劇的時候,大家都重新意識到制播分離不是出路,制播整合才能控制資源、降低成本。所以,儘管電視臺本身的事業體制決定了中國電視行業的市場整合目前還不可能真正以資本為紐帶,但電視臺對電視劇的投資、預購、定制、自製已經成為各種形態制播整合的方式。分久必合的産業規律正在被證明。

  其實,對於中國的電視臺改革來説,真正應該也可以剝離的是那些非新聞類的、非必須的大量填補一般時間的普通娛樂節目、談話節目、專題節目,如同國外的大電視臺,一般都通過辛迪加市場購買這些可替代的一般節目。但在中國,由於電視臺特殊的事業體制,我們恰恰是通過這些節目的生産才能養活一大批人,才能讓廣告創收回到我們內部的節目生産中循環。做節目的過程實際上是養電視臺的過程。儘管目前電視臺生産的大量節目都是快餐節目,甚至有的是垃圾節目,但是電視臺依然要靠這些低成本的節目來維持頻道的運行。所以,制播分離顯然也脫離中國電視運營的實際現實,這也是制播分離目標長期以來只打雷不下雨的根本原因。

  顯然,對於中國電視來説,目前不是分離得不夠,而是過度分離。我們人為地將自己的産業鏈條打斷,過去是臺網分離,現在是制播分離,結果不僅不能將電視機構做大做強做好,去參與其他行業和領域的競爭,擴大産業的增量,反而是加劇了本行業産業鏈上下游的競爭,增加了交易成本,自己搶自己鍋裏的肉,造成惡性競爭,效益下降。廣電行業投資、製作、發行、播出分離,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分離,四級分離,臺網分離,在高度行政封閉的同時卻四分五裂、惡性競爭。中國電視這種結構性問題造成了中國電視高度分散、高度內耗,這也成為中國電視屢禁難止的同質化、低質化和粗俗化的體制性根源。事實上,電視市場的主體越少,不僅電視的經濟效益會增加,電視企業會更壯大,而且電視的輿論導向、文化品質的監管和提升也會容易很多。這也是為什麼中央電視臺的文化品質和政治素養更容易得到保障,而越是低級別的電視機構越難以保障其文化和政治品質的原因。

  是制播分離或是一台兩制?

  也許,只有從另一個意義上來理解目前的制播分離改革:將部分內容製作資源從現有的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進行公司化改造,以增強其市場活力,使不能進入市場流通的電視臺因而獲得市場流通的可能。事實上,無論是過去的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湖南的天娛,或是現在的上海廣播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都是這樣的改革方式。它們都沒有脫離電視臺的管控屬,與電視臺保持著完全的關聯性。這與制播分離完全無關,僅僅是通過剝離來完成內部分工或體制改造,通過重塑市場主體,來完成未來更高層面的資源整合和産業整合。

  所以,制播分離的提法很容易將中國廣電的改革誤導為一次新的波折。其實,從更準確的意義上説,我們現在是在進行一台兩制的改革。或者説是依賴制播整合的優勢,將電視台資源通過轉制後的市場主體,放到市場上去爭取效益的最大化,甚至完成市場的整合和重組,提升廣電的競爭力,開拓新的效益增量。

  換句話説,由於電視臺在現行政策之下,作為事業主體,不允許進入市場流通,導致電視産業鏈條最核心的環節在市場之外,結果是電視節目作為産品在市場上競爭,但作為主體的電視臺卻始終不因為産品的競爭發生兼併重組退出,所以,中國廣電的競爭越來越劇烈,為爭奪基本沒有增量的收視率而投入的成本越來越大,實際效益越來越低。在這種情況下,在電視臺內部剝離出部分資産形成企業,實際上是間接地使電視臺能夠進入市場流通、整合和重組,使沒有市場主體性的電視臺獲得一定的市場主體性。這是當前廣電改革的一條可行道路。但是,剝離出來的企業必須緊密依賴電視臺這一核心資源,否則便沒有市場競爭力。

  從這個意義上説,通過一台兩制,打造市場主體,依賴電視臺播出平臺的資源,按照市場規律,參與跨區域、跨行業、甚至跨國的競爭,這才是我們廣電改革的方向。眼下的制播分離改革最主要的是怎麼樣在轉制上下功夫,而不是非要把製作和播出拆開,制播分離作為改革突破口,其實分離不應該是關鍵詞,分制才是關鍵詞,分制也不是用制播來劃界而是以可市場經營來劃界,這才是改革的真正關鍵。

  所以,真正的分制改革,都是電視臺借助電視播出的節目資源通過企業的市場運作,使其效益最大化。其實上海就是這樣,我們現在所謂制播分離的成功案例幾乎都是走的這條道路,這與整體制播分離沒有關係,它恰恰是利用制播整合來進行市場運營的産物,通過市場將電視臺的資源效益最大化。

  當這種轉制深入發展以後,市場主體是可以産生一定程度的整合組合兼併的。這個重組包括跨行、跨界、跨媒、跨國的公司的結合。比如,全國出現幾大電視娛樂公司,控制全國上百家電視臺的播出渠道,出現幾大體育公司,擁有全國眾多的體育頻道,甚至可以形成影視新媒體等結合的綜合娛樂公司或者娛樂集團。但這不是分離,是借助電視臺的媒介資源來發展。分離只能削弱電視行業而分制才可能做強電視行業。正如同電影的改革一樣,通過轉制來打造市場主體,改變條塊分割,形成行業集中,通過産業鏈整合最終減少競爭提升效益。這是産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總之,中國電視目前的狀況,不是分不足而是合不夠,電視行業的行政封閉沒有帶來壟斷利益而是自我消耗。所以,中國電視一天不改變這種分而不合、分而難合的局面,中國電視就一天也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強。如何在保證新聞輿論導向的同時,為中國電視的分久必合找到出路,才是中國電視的發展之道。遺憾的是,我們至今還在討論分離,卻沒有認真研究在中國電視目前的體制背景下如何形成整合。世界媒介已經進入了海陸空協同作戰的集團軍時代,中國電視卻還在小米加步槍的遊擊隊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與其説“分離”不如説“分制”更符合中國廣電改革的實際。

責編:郭筱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