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絡與政府公共決策之間 可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CCTV.com  2010年05月28日 11:1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網  

  隨著民眾開始逐漸適應網絡化生存方式,網絡也開始進入國人的政治生活。新的網絡環境不僅培養了網民的民主意識,同時也訓練了其參政議政的能力,網絡上所形成的網絡民意已經開始明顯影響到了政府的決策。

  如何利用網絡傳播信息,推動發展,做好決策,已經成為各級領導幹部決策水平和執政能力的一大考驗。

  與此同時,中國的網民群體中尚有不夠成熟和理性的因素,這些因素有時也會阻礙科學決策的形成。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網絡在公共決策中的作用?網絡對於科學決策而言,究竟是一種朋友關係還是一種敵人關係?就這些話題,記者專訪了樂融網董事長李仉軍。

  網絡與科學決策可良性互動

  記者:有人説,網絡是科學決策的朋友,也有人説是科學決策的敵人,您怎麼看待兩者之間的關係?

  李仉軍:網絡與政府的公共決策之間,完全可以形成一種良性互動。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達3.84億,年度增長率為28.9%;手機網民一年增加1.2億。這一數據説明,網絡作為人們日常工具的價值正在提升,網絡民意已經逐步成為一個重要的民意反映渠道。現在我們很難想象,一個重大的公共決策出臺,可以忽略甚至是漠視網民的存在。

  與此同時,網絡還能暢通民意渠道,讓更高的執政者能清楚準確地了解基層的信息,從而做出科學的決策。基於一種互聯互通的技術,網絡這個獨特的公共平臺,為決策科學化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例如,過去一些基層領導幹部習慣了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由於信息渠道不通暢,高層領導幹部也很難從層層彙報中了解到真實的情況,很容易發生信息梗阻或信息失真,導致決策難以實現科學化。如今就不同了,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空間,只要執政者善於甄別,就不難從中找到大量有用信息,這無疑將大大有助於政府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記者:網絡時代,政府做決策與過去有何不同?

  李仉軍:傳統的決策程序與網絡時代的決策程序有共同之處,但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傳統的決策程序往往是由政府相關部門確定選題後,組織力量採取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在此基礎上形成決策建議,由行政領導拍板、下發文件交主管部門執行。實踐證明,傳統的決策方式仍然有用,但因人力、地域、調查對象數量和參與調查者的個人偏好等客觀條件的限制,也容易導致部分決策的公允、合理性不高、執行效果與決策者的預期相差太遠等問題。

  借助網絡資源,就能彌補上述不足。例如:某市市民非常關注的調整電價或水價的問題。該不該調、調到多少合適?對這些問題,生活在該城市各個不同層次、各種不同收入水平的人肯定是見仁見智的。如果當地政府在決策前先將有關方案放在網上,並設計好調查內容與方式,再通過當地電視與報紙等媒體發佈消息,發動市民上網發表意見,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及時、充分地傳達政府部門的意願,也能廣泛了解社會各階層的訴求,最終形成的決策也必定會更貼近民意,更能得到多數市民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網絡媒體要主動服務科學決策

  記者:網絡媒體種類繁多,有門戶網站、專業網站、博客、播客等等,在服務科學決策中如何才能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呢?

  李仉軍:不同的網絡媒體在服務科學決策的過程中産生的效果自然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例如門戶網站,它們的用戶覆蓋面廣,影響力大,可以在政府公共決策的科學化上作出較大的貢獻。而像我們樂融網這樣的專業網站,則可以在一些專業部門決策的科學化上出一份力。樂融網的誕生是為了解決廣大客戶與金融保險服務提供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樂融網定位於滿足中國中産階層的金融理財和保險需求,注重客戶的終身價值管理,在為客戶提供資訊與銷售服務時,始終以客戶的利益為中心,站在客戶的角度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在我們的運作過程中,我們著力為交易雙方提供安全和信用管理,使客戶在此平臺上獲得省時省心的金融保險服務,讓産品服務商通過樂融網的專業資訊和市場信息反饋,不斷完善和提升自身的産品設計。在我們網站運營過程中所積累的這些經驗,完全可以作為相關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及監管部門的參考意見,為他們決策的科學化盡一份力量。

  記者:“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個口號既形象地概括了網絡的隱蔽性特質,也將網絡的“雙刃劍”特徵亮在了公眾面前,網絡的這一特性對科學決策有何影響?

  李仉軍:不可否認,網絡確實有“雙刃劍”特性,網絡民意也存在一定的擴散效應和非理性成分,有時甚至處於失真狀態。譬如,在網絡上,我們不時會看到過激的言論,看到對他人的惡意誹謗,看到對主流民意的肆意踐踏。而個別人利用網絡話語權,壓制或打壓別人的言論空間,造成網絡民意的失真。這都是網絡上經常能看到的現象。但這與主流網絡民意比起來,畢竟只是個別和極端的現象,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個別現象就否認網絡民意的客觀存在,甚至於否認整個網絡在科學決策中所起的作用。當然,這也警示我們,政府部門的決策在聽取網絡民意的同時,也要認真進行甄別,惟有如此,才能確保網絡真正成為科學決策的朋友。

責編:郭筱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