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看國民閱讀趨勢
傳統紙質報刊閱讀率下降
一年一度的國民閱讀調查又發佈了最新的調查結果。從本次調查看,2009年我國18-70周歲的成年國民書報刊及數字出版物等各種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2%,比2008年增長了2.3個百分點,體現了國民閱讀總體上呈增長態勢。從各類出版物的閱讀率結構看,圖書和數字出版物閱讀率在上升,而報紙和期刊的閱讀率則在下降,而且下降幅度還比較大。日前公佈的《2009年度全國報紙印量調查統計》也顯示,2009年,我國報紙總印量同比減少了6.78%,繼續了2008年的負增長態勢。可以説,近兩年全國報紙總印量的減少,與報紙閱讀率和閱讀量下降正可相互印證。
數字閱讀對傳統閱讀的影響
那麼,數字閱讀對傳統紙質圖書又會有什麼影響?本次調查中,在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國民中,有52.1%的讀者表示能夠接受付費下載閱讀。這一讀者群體能夠接受的一本電子圖書的平均價格為3.45元。調查顯示,在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國民中,91.0%的讀者閱讀電子書後就不會再購買此書的紙質版,另有9.0%的讀者表示閱讀電子書後還會購買該書的紙質版。
總體上看,多數人均表示,如果閱讀了數字版本,將不再購買其紙質版。聯想到近年來許多作品,尤其是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先在網上火爆以後再出版紙質版;再聯想到越來越多的學者習慣於通過清華知網、施普林格、愛斯唯爾等數據庫進行學術閱讀;聯想到越來越輕便的倣紙閱讀效果的電紙書,以及閱讀體驗更加完美的蘋果最新平板電腦ipad,我們將越來越無須懷疑90%的人們在閱讀了電子圖書後,將不再購買其紙質版本。畢竟,人們購買圖書,並不是為了購買紙張,而是其上的信息。既然已經獲得了上面的信息,那又為什麼還要買書呢?
何況,51.0%的國民認為當前圖書價格“比較貴”或“非常貴”,只有25.6%的國民認為當前的圖書價格合適,而認為當前圖書價格“比較便宜”和“非常便宜”的比例僅有4.4%。調查還表明,人們認為能夠接受的電子圖書的平均定價只有3.45元,而能夠接受的紙質圖書的價格為11.17元。既然如此,有更便宜的電子圖書,為什麼還是去買更貴的紙質圖書呢?
如果這樣,那麼數字閱讀衝擊的,就一定不僅僅是傳統報刊。雖然現在對紙質圖書的影響還未真正顯現出來,但這一天還會遠嗎?
數字閱讀改變的,並不僅僅是傳統紙質閱讀的命運,它還改變著閱讀本身。
數字時代,閱讀的本質是什麼
沒有人會質疑數字閱讀率不斷上升這一趨勢。從2009年的情況看,我國18周歲以上成年國民數字出版物閱讀率為24.6%。網絡在線閱讀和手機閱讀是兩大主要數字化閱讀方式,分別有16.7%的國民通過網絡在線閱讀,14.9%的國民接觸過手機閱讀,另有1.3%的國民使用其他手持閱讀器進行數字化閱讀,比2008年的1%增加了0.3個百分點,增幅為30%。從數據看,雖然2009年電子閱讀器風頭正勁,國民電子閱讀器使用率雖然僅為1.3%,增幅卻高達30%。但從佔比看,還是網絡在線閱讀和手機閱讀兩者佔據大頭。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許多國際閱讀專家看來,報刊閱讀並不算真正的閱讀,其瀏覽的是第二天就過時的新聞碎片。真正的閱讀只有讀書。只有讀書這種深度閱讀,才能將知識系統化地傳播下去,使人類文明不斷延續其輝煌。
然而,人們用於瀏覽新聞碎片的時間卻越來越多了。從國民對各類出版物接觸時長看,2009年,我國18-70周歲識字國民人均每天讀書時長為14.70分鐘,人均每天讀報時長為21.02分鐘,人均每天讀雜誌時長為15.40分鐘,人均上網時長為每天34.09分鐘,人均通過手機閱讀的時長為6.06分鐘。與上年相比,國民每天平均接觸報紙、圖書、期刊的時間有所下降,而上網和進行手機閱讀的時間則在增加。人們平均上網時間已經接近人們讀書和讀報所花時間的總和了。
那麼,人們在線閱讀和手機閱讀又在讀些什麼呢?從調查看,2009年我國國民上網率為41.0%,比2008年增長了4.2個百分點,漲幅為11.41%。而我國網民上網從事的活動中,選擇比例最高的是“網上聊天/交友”,佔69.7%;其次是“閱讀新聞”,佔61.2%;第三位的是“查詢各類信息”,佔48.0%。只有18.1%的網民將“閱讀網絡書刊”作為上網從事的主要活動之一。
從手機閱讀看,手機報是最主要的手機閱讀方式。在有手機閱讀行為的人群中,有近六成(58.7%)的人讀過手機報;另外,有近半數(47.6%)的人使用手機QQ、飛信;有手機閱讀行為的人中,三成左右通過手機閱讀小説或進行網頁瀏覽;兩成左右的利用手機聽音樂或玩遊戲。手機影視作為一種較為新型的影視播放模式,目前的使用者比例還不太高,約為4.9%。
手機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具有便於隨身攜帶的特點。但是,手機作為一種閱讀載體,具有屏幕小,顯示字數有限,只適於閱讀短小的片斷這一特點。那麼,這些閱讀還算真正的閱讀嗎?對主要用於手機閱讀的微博這一最新媒體的出現,SOHO中國的潘石屹認為,微博這種碎片化閱讀方式,正是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短小精悍的內容,通過不斷的連續發佈,多人共同跟貼討論,千百條微博的連續發佈量,其價值甚至可能超過讀一本單一作者寫出來的200頁厚的圖書。
從調查看,國民數字閱讀無論是在線閱讀還是手機閱讀,均具有較明顯的碎片化特徵。那麼,這還算是閱讀嗎?如果算,閱讀是不是真如潘石屹所雲,正在發生本質的改變?
數字時代,閱讀的前途何在
其實,不論是紙質閱讀還是數字閱讀,人們對閱讀的渴望都是存在的。從調查看,有68.8%的人認為在這個時代,閱讀對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説是非常重要或比較重要的。此外,從國民對自己閱讀情況的評價看,2009年我國只有7.5%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或比較多,而有58.1%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少或比較少。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不滿意的比例佔32.1%,遠高於對個人閱讀情況表示滿意的比例(16.1%)。人們不讀書,並不是不希望讀書。在不讀書的人群中,有41.0%的人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讀書,有39.9%的人是因為沒有讀書的習慣而沒有讀書。
對此,我們需要做的,第一是培養閱讀習慣。據國外跟蹤研究,一個人如果15歲前沒有形成閱讀的習慣,則一輩子都難以改變。所幸在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調查顯示,我國近八成(78.9%)兒童在3周歲前開始早期閱讀,其中25.2%的兒童在1周歲前就開始早期閱讀,但也有10.5%的兒童在5周歲之後才開始閱讀。另外,雖然絕大多數老師和家長都贊成孩子讀課外書,但也有超過20%左右的老師和家長反對孩子讀課外書。
其次,進一步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仍然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近年來,全國各地400多個城市開展了全民閱讀活動。然而,這一切都才剛剛開始。調查顯示,只有5.6%的國民知道身邊有閱讀活動或閱讀節,有74.4%的國民表示身邊沒有閱讀活動或閱讀節,另有20.0%的國民表示不知道身邊是否舉辦過閱讀活動。65.5%的國民希望當地有關部門舉辦閱讀活動,就説明了大多數人對舉辦全民閱讀活動持歡迎和盼望態度。
第三,促進閱讀,還需要將促進閱讀作為國家戰略進行考慮,並出臺相應的公共政策進行扶持。這一點,從農家書屋使用情況可以看出。從2007年開始,國家累計投入了20多億建設了24萬家農家書屋。本次調查發現,2009年我國已經建有農家書屋的地區,有六成以上(60.3%)的農村居民表示使用過農家書屋。在使用過農家書屋的農村居民中,約25%農村居民每月至少到農家書屋讀書1次,使用過農家書屋的農村居民的平均使用頻率為8.85次/年。可見,只要有條件,農民群體也是願意讀書的。要進一步促進公共閱讀,需要國家拿出更多的決心和投入,建立國家級公共閱讀基金,並設立更多的公共閱讀促進工程,如兒童閱讀啟蒙工程、校園閱讀促進工程、城市社區圖書館工程、發放國民閱讀購書劵等。這些,都是在國外實踐多年、行之有效的實實在在的舉措。
至於應當促進數字閱讀還是促進傳統紙質閱讀,目前尚無法作出定論。也許,這也可能並非問題的關鍵。
(本文作者為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國民閱讀調查課題組成員)
責編:郭筱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