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cctv調研區頻道 > 管理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爭奪"名人故里新聞時常見於報端 應超越狹隘眼光

CCTV.com  2010年05月28日 11:0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李白是哪人?曹雪芹的故里在何處?近年來,“爭奪”古代文化名人的新聞時常見於報端。無獨有偶,許多地區為塑造本省文化形象,紛紛立項並組織專家撰寫“省域文學史”。這些都反映了各地方對盤點當地文化資源,乃至發展當地文化旅遊的重視,本來無可厚非,但其中存在的不尊重歷史真實、不尊重文化規律的現象卻令人擔憂。

  當下流行的“省域文學史”,多以當下的行政區域為界限,蒐羅和編排自古以來的文學人物與作品,極力突出文學和文化的地方性,渲染文學和文化的區域特色。殊不知,這樣的文學史書寫方式極易造成學理上的漏洞與弊端。

  首先,文學史的省域化説不通。現在的省份,在古代並不都有,就是後來有了,邊界和區域在歷史的發展中變動也很大。這個地方出現了作家,在唐代的時候可能是安徽,但在宋代的時候卻變成了河南。從現在的省域觀念來看,不可避免出現了交叉和敘述的模糊。用現在的行政區劃去套古代的行政區域,頗似關公戰秦瓊。即使在近現代,行政區劃相對比較穩定,但是從大的省區的增刪,到小的地方的合併,也是常有的事情。更為重要的是,在相對統一的民族國家之內,文人作家其居住和生活往往是流動的。出生在江蘇,生活在安徽,去世在湖北,最後這個作家到底是屬於哪個省呢。最明顯的例子是李白。他出生在碎葉城,後來輾轉到過許多的地方,最後死在安徽。用省域文學史家的眼光來看,不知道他到底是俄羅斯作家還是安徽作家?

  其次,文化的省域化同樣荒誕。文化的地域特色是客觀存在的,燕趙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各有特色,差別巨大。但大的文化圈在很多的時候是跨省域的。如楚文化圈就囊括了安徽、湖南、湖北等多個省。省域文學史極力強調特定省域的文化,實際上不但割裂了而且扭曲了文化的真實存在形態。由於這樣的省域文化性是預設的結果,往往並不符合實際。進入封建時代之後,中國的民族文化已然形成,共同語的性質非常明顯。所以,我們很難分清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人創作的地方文化特色。這種民族共同語文學和文化在近現代更加的明顯。被有些理論家稱為地域文化流派的京派和海派,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地域文化。京派、海派,看似北京或上海的地方文化,其實卻是當時中國文化和文學現代化的兩個階段。而且京派並不是北京人文化,海派也並不是上海人的文化。就創作而言,存在藝術想象中的地域因素,但其間所謂的“省籍”元素卻是非常次要的。茅盾和魯迅都是浙江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有著對於浙江水鄉和當時地方文化的書寫。但是,這樣的省籍地方文化元素在他們的創作中,不是主要的。作家們所關心的是“整個的”國家和民族,而不是省籍和地區。所以在阿Q的身上,魯迅説反映“國民的劣根性”,而不是説“浙江人的劣根性”。

  可以看到,“省域文學史”在基本的邏輯和學理上都存在諸多弊端,而其要害則在於將文化工具化,缺乏對歷史真實和文化規律的尊重。文化的本質在於以文化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都建立在這個普遍性之上,並且是不斷變化、互相交融、超越地域的。以當下行政區劃來切割文化,難免一葉障目、削足適履。地域文化史應該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地域文化史的書寫者應該有更大的文化視野和歷史胸襟,而不是武大郎開店、短視功利地哄搶“文化資源”,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工具化。

責編:郭筱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