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者通過微博直播 與網友分享不尋常的井下採訪

 

CCTV.com  2010年09月17日 12:0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2009年7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山西考察。這是7月5日,溫家寶深入同煤集團塔山礦井慰問煤礦工人。新華社記者姚大偉攝

  新華網太原9月16日電 (記者葉健、周劼人、劉曉莉)在網絡微博(http://t.sina.com.cn)上,5萬多粉絲,正焦急等待著礦井深處傳來的消息;在深暗礦道裏,一名“80後”礦工,正帶著記者緩緩前行。

  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近日出臺規定,要求“每班必須有礦領導帶班下井,並與工人同時下井、同時升井”,並將從10月7日起正式施行。其可行性迅速引發網友討論。

  帶著網友的疑問,9月11日下午,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山西同煤集團王坪煤電公司的礦井,通過微博直播,和網友分享了一次不尋常的井下採訪。

  (一)

  14時46分,陽光刺目的午後,記者被要求“全副武裝”——秋衣秋褲一套、棉衣棉褲一套、工服一套,外加棉襪子、長筒雨靴、白毛巾、頭盔、自救器和礦燈。

  礦井口兩排鐵軌伸向看似沒有盡頭的黑洞。汽笛一聲長鳴,單節“小火車”緩緩啟動,記者很快被黑暗淹沒。鐵軌和車輪發出“轟轟”巨響,震耳欲聾,即便大聲喊叫,同車的人也聽不見,只得任由巨響撞擊耳膜。

  “好恐怖啊,我怕黑。”從微博上看到記者拍攝的巷道口,網友“莫大子”留言説。

  黑暗、岩石和狹窄的巷道,讓記者回憶起王家嶺獲救礦工所説的“絕望感”:一旦透水了、瓦斯爆炸了,根本不知道往哪跑,就是再能跑你也跑不掉。

  這個巷道實在是太長了,“小火車”要坐半個小時。

  “今天礦長下井了沒”一名網友急切地問。記者用微博回復説:“礦長在上一班中已經下井,這次不隨記者繼續下井。”

  王坪煤礦是個中型煤礦,年設計生産能力約180萬噸。主管安全的副礦長于永家對記者説,“礦長下井”政策,能在很大程度上加強煤礦安全,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採取應對措施。

  不過於永家説:“礦長下井執行起來也有困難,最大的困難就是礦上其他事情就耽擱了,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建議,下井的煤礦領導應該是懂技術、懂業務的技術幹部,這樣才能避免走形式。

  “小火車”駛向更深的黑暗,微博的互動一直沒停。

  (二)

  4450米,1860秒。經歷漫長的黑暗與轟鳴,“80後”礦工王剛帶著記者在預定的車站下車。

  一團漆黑,寸步難行,記者只得打開礦燈。這裡的巷道變得有六七米高,五六米寬,是做交通運輸用的大巷。現在起只能步行,目標是王剛所在二機隊的採掘工作面。

  “這都涂著特殊塗料。”王剛指著巷道灰白色的墻面和頂板,“每天都要用水澆濕墻壁和地面。因為幹了的話,煤塵飛揚會損害健康。”

  巷道四通八達,上、下、左、右都有分岔。如果無人帶領,肯定迷路。王剛説,自己第一次下井時,要不是師傅帶著就走丟了。前後摸了五六天,才搞清這裡的基本結構。

  1986年出生的王剛畢業于山西戲曲學校,懂電腦軟硬體、會編程、精通網絡技術,懂音樂、會唱歌、會彈吉他,還當過酒吧DJ、組建過青年樂團。

  “想過無數可能,唯獨漏掉了礦工”。兩年前,王剛還是當地培訓學校一名吉他教師,月薪2000元。煤礦招工,每月4000元。兩倍的薪水讓王剛動了心。儘管妻子反對,但一輩子在礦上工作的父母覺得“靠譜”。

  井下的他是“新人”,網上的他早已“成名”。今年5月,他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鄂爾多斯煤礦工人的報道時,只發了一篇評論,就引來3萬多條回復,廣受網友關注。

  “我為什麼會出名可能因為我是個挖煤的。”習慣傳統礦工形象的網友,像發現新大陸,圍觀著王剛在網上的陽光和激情。形容他的標簽“史上最朋工”“80後礦工”一時風靡網絡。

  記者跟著王剛走在巷道裏,風從背後掠來,脖根發涼。這是礦井的通風系統在工作,以確保煤礦瓦斯不會聚集。

  “如果瓦斯濃度高,容易發生爆炸,要格外警惕。”王剛一邊走,一邊説著安全常識,“煤礦有五大殺手——水、火、瓦斯,頂板、煤塵……”

  又前行700多米,頂板上出現了錨桿、錨索,中間有一截還吊滿了水袋,專門用來防爆滅火。巷道墻壁是原始的煤層切面,固定有防坍塌的支護工具。由於鄰近工作面,瓦斯漸濃,記者的攝影、攝像器材都被卸下。

  沒有圖片、視頻,文字也停止了更新。“井下情況不明,編輯部正在等待記者傳回最新消息。”微博上這句話讓粉絲們有些著急。

  網上,從17時01分到18時14分,70多分鐘過去了,粉絲們一直在焦急等待井下的消息。網友“楊團結”問:“礦工的安全、隱患的排除和預防措施是否到位記者能報道真實的一面嗎”

  井下,王剛和幾個技術人員一直在給稍顯緊張的記者“寬心”:“我們煤礦重視安全,投入充分,工人訓練有素、紀律嚴格,礦難的可能性很小。”王剛還告訴記者,“不是每個煤礦都會出事,但也不敢説哪個煤礦絕對沒事。排除人為原因,正規的大煤礦、國有煤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

  為不影響煤礦的生産秩序,記者在繼續前行300多米後,決定和王剛返回。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剛平安升井。”微博一發佈,網友“曹健cj”就搶佔了“沙發”:“提心吊膽的心終於放下了。沒那個膽量就別下呀,礦工天天都是這樣的!”

  記者的井下採訪,最多也只是浮光掠影。相比礦工們一下井就是12個小時,還常年如此,實在是很難體會他們的艱辛。

  (三)

  “最痛苦的是整天不見陽光。上夜班,白天補覺見不到;上白班,下井時天還沒亮,出井時日落西山。”王剛告訴記者,地下長期潮濕陰暗,見不到光,礦工得關節炎的概率很高,各種職業病如影相隨。

  這些天王剛上白班,早5時下井,晚5時升井。12個小時,陪伴他的只有轟鳴的掘進機。然而,黑暗、寂寞,只是最初級的考驗。

  他曾被單杠粗的鋼筋壓趴下,邊爬邊哭,“那東西在啃我的骨頭!”那是他下井的第一天。

  他曾眼睜睜看著和自己一樣年輕的同事,被機器切掉了幾根手指。王剛從地上撿起還在跳動的指頭,包在手套裏,愣在原地。那是他下井的第二周。

  他還曾逃離嘩啦啦倒塌的頂子,追著一溜煙跑開的老工人,死裏逃生。那是他下井的第三個月。

  “20萬元,如果死在井下,這就是我一條命的價錢!”王剛告訴記者,好在這個煤礦是集團直屬公司,三天兩頭就有各種檢查,安全礦長、生産礦長和礦工幾乎每天都同下同上。

  不是所有煤礦都能做到“礦長下井”。有網友在微博上反映,很多礦的領導就很少和礦工一起下井。

  王剛現在每下一次井,就有100多元的收入,每個月滿勤21次。除了偶爾有事,他一定會按時上班。“我要讓老婆孩子過上幸福的生活,我是個男人”。

  離開礦井時,夕陽的余暉照在臉上,記者感到格外溫暖。“重見天日的感覺太好了!”記者不禁感慨地説。

  身旁的王剛重重地點了點頭:“我每一次上井的感覺都和你一樣!”這句話,給微博直播畫上了一個不尋常的句號。

責編:郭筱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