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韓浩月:網絡文學入圍魯迅文學獎的破冰意義

 

CCTV.com  2010年09月13日 13: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網絡文學作品《網逝》日前入選魯迅文學獎評選。專欄作家韓浩月認為,這表明網絡文學在經歷十多年曆練、尤其是近幾年市場化的運營之後,已經具備了融入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的條件,文學再無“傳統”與“網絡”之分就在眼前。

  韓浩月文章內容如下。

  網絡文學入圍魯迅文學獎的破冰意義

  9月8日,中國作協官網公佈《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備選作品篇目》,共130部作品入圍。由盛大文學旗下網站晉江文學城推薦的《網逝》,成為唯一一篇入圍的網絡文學作品。《網逝》是一部中篇小説,而今年魯迅文學獎的中篇評委會主任是中國作協主席鐵凝。

  今年3月份第五屆魯迅文學獎啟動時,第一次規定網絡文學可以參評,多家文學網站踴躍提供參評作品,成為當時頗為引人矚目的文化新聞。現在,眾多參評作品中只有一部作品入圍,從總量上看,所佔比例不到1%,但中國作協新聞發言人、書記處書記陳崎嶸表示,“這是一次破冰之旅,帶有試驗性、標誌性意義。”

  在官方話語體系中,一旦出現“破冰”、“標誌性”等字眼,就基本可以解讀為,某項鐵的制度已不再鐵板一塊,打開門縫後緊接著就有可能是大門敞開。所以,儘管本屆魯迅文學獎只有一部網絡文學作品入選,也足以表明網絡文學在經歷十多年曆練、尤其是近幾年市場化的運營之後,已經具備了融入主流意識形態文學的條件,文學再無“傳統”與“網絡”之分就在眼前。

  從草根表達,到市場寵兒,再到匯入主流,網絡文學在發生著悄然但卻迅速的裂變。網絡文學剛誕生時,更像是一場話語的狂歡,每位初嘗寫作與發表自由滋味的普通文學愛好者,都在迫不及待地體會著寫作最本質的快樂。這股新文學形式的創作洪流洶湧澎湃,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探討它的泥沙俱下。

  商業的參與,讓網絡文學第一次得到了規範與引導。作者不再濫用汪洋肆意的想象力,他們中的佼佼者清晰地意識到,為市場寫作即為讀者寫作,讀者需求即網絡文學的方向。訂閱和收費閱讀開始左右網絡文學作者的寫作,這逼迫著他們不得不注重寫作技巧以及想法設法延長自己的創作生命力,向傳統文學借鑒結構、邏輯、深度,成為讀者對網絡文學的新要求。

  在盛大文學舉辦的“三十省作協主席作品大展”、“茅盾文學獎入圍作品上網接受評判”等活動的推動下,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此番《網逝》入圍魯迅文學獎,可以視為兩種文學類型第二次大融合的開端,和第一次大融合時傳統文學仍對新興的文學形式抱有本能的敵意相比,這次融合以中國作協和魯迅文學獎所代表的傳統文學陣營,已經表示出歡迎的態度,這對加快兩種文學碰撞、發生化學反應、激發中國文學活力,是件好事情。

  讀者熱捧網絡文學,有借此表達對傳統文學“保守、缺乏活力、躲避現實”的不滿之情。但一個基本事實是:網絡文學沒那麼好,傳統文學沒那麼壞。反過來説亦如此。對待文學我們也許要自此放棄簡單“好與壞”的評價,而投身於文學體系重建的工程中去,大變革、大重組的時代,也正是誕生大作家、大作品的時代。

  文/韓浩月

  (文章僅代表署名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意見)

  (中新網9月13日電)

責編:郭筱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