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圍脖”的可愛與可疑

 

CCTV.com  2010年08月30日 15: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日報  

  經歷了一年多的人氣、市場培養,“微博”這東西終於有點要火的跡象了。

  證據一:這幾個月全國各地的媒體都在為微博內容開設專版、專欄。有的還忙不迭地到各網站上選秀,統計和評選“微博達人”。

  證據二:這幾天隨著舟曲抗災,有媒體開始大肆宣傳“手機+微博”在救災前線向外界報道災情的事跡,大有“微博帶新聞走入新時代”的豪情。

  證據三:像當初博客剛興時一樣,已經有一些彼此處於競爭態勢的知名藝人,開始在媒體和粉絲的眼皮底下,利用在微博發毒舌言論,玩起了明貶暗損的眼球遊戲。

  ……

  不管微博會不會像近幾年的博客一樣,再為我們演出一遍從“深入人心”到“可有可無”的成長軌跡,它作為最新的大眾傳遞、交流信息的載體和手段,這一點已是絲毫無疑。偷懶和趨利本就是人的天性,前者來自使用者,後者源於開發和推廣商家。

  微博的懶惰和趨利

  先説懶惰——當初博客的流行,本是為了方便那些不具備文章寫作條件和能力的人們,與外界溝通和發言的需要。一篇幾百字的博文,自然比一篇起碼千來字的正式文字要好寫得多——基本上都是“自命題”,不用經歷題材篩選、內容審查、構思佈局,還允許在常識和用詞上錯誤百齣!不過博客再怎麼省事和自由,內容也時不時老要去更新,天長日久下來,還是一個不小的文字工作量。現代人壓力大,一般對文字又沒有太強的責任感,一旦在寫字過程中感到辛苦,進一步偷懶的想法自然會生出來——每篇最多一百四十字的“微博”便應運而生。

  再談趨利——自打有了商品和資本流通以來,人類所有託福于科學的日用發明,都是生産者為了無限榨取利潤,而推向市場的。博客——網站,網站——商業廣告,博客、網站——其他傳媒,傳媒效應——廣告投資和資金吸納……“博客”問世以來所創造的嶄新牟利路線圖,“微博”遲早還要為我們重演一遍。看過一篇商業分析文字,説的是微博營銷和用戶人群分析。作者披露:某網站現有微博用戶兩千萬,預計年底會發展到五千萬上下,兩年後甚至有望過億!這家網站現在還有數百家企業作為它的註冊商業用戶,總估價值據説已經達到了八、九億美金……

  這個時候,再回過頭來看微博上那成千上萬條的“一百四十個字”,哪還是什麼性情、思想、時尚、喜怒、創意……分明不過是一堆在嬉鬧中提前扔進郊外水塘的人生碎片。這些碎片的惟一價值,不過是以孩子式的天真,為網絡世紀的斂財者們,湊個熱氣騰騰的“人場”。也許這樣説讓人覺得過於悲觀、決絕乃至殘忍,但它卻可能最貼近未來人們回看我們這個時代的感受。

  不過既然是高科技年代商業的“糖衣炮彈”,“糖衣”式的柔軟和溫馨話題也照例還是有的。有的話題甚至還可以站到“媚雅”的高度考證一番。比如像“博客”、“微博”這類新鮮詞,在我們內地,這些年都是直接來自英文的音譯,聽著有些冰冷,不如港、臺的翻譯做得更到位:人家是結合音譯和意譯,比如“博客”,翻成了“部落”、“部落格”,隱隱倒是能意會出——在重重壓力下自閉、孤獨的現代人,內心尋找歸屬感的意味。不過,內地人玩諧音的思維似乎比其他地區的網友發達,於是“微博”成了現在網上口口相傳的“圍脖”,憑空加了些溫暖和體貼。

  “圍脖”的雙刃劍

  從“部落”到“圍脖”,我們每個人耗費的文字量被大大節省了,不過伴之而來的是,發言難度也更趨於降低。言論自由度的增大,固然可以催生思想的活躍,同樣也可以掩飾智力的走低。記得當初“BBS”和“聊天室”剛興,有人曾戲稱“也許坐在網線另端和你聊天的是一隻狗”;現在呢,隨便誰胡亂貼個一百多字,只要腔調夠出位、夠另類,便有可能被爭相傳頌,成為“達人名言”。你不可能知道你推崇的那個發言者是“犀利哥”還是“章魚保羅”。

  微博的出現,有助於抒發民意、宣泄情緒、進行自我心理疏導,這是其可愛的一面。

  可同時也對人們今後文字中,“邏輯性”所處的地位提出了一個挑戰。尤其是歷來適應起新生事物比較迅速的青少年,一旦適應了新的語言習慣,對傳統乏味的課堂作文訓練,恐怕會更加逆反。傳統作文訓練縱然有一萬個不好,有一點卻是別的無法替代的,那就是——對人的邏輯性、以及遣詞造句中理性的培養。怎麼來彌補這一層現行教育的局限和盲區,是值得引起重視的。獨生子女也好,富二代富三代也好,本來新人們或多或少都缺乏生活與情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養,現在再加上語言方面邏輯思維的弱化,未來社會的非理性色彩,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性,顯然會大大的增加。內地現有的社會管理機制、教育機制和心理疏導機制,是否對應對這樣的局面做好了足夠準備?

  由人推己,我現在開始有一點擔心:有倖生存于網絡時代的本人,會不會因為充分享受了人類信息技術所創造出來的方便,而變得比兒時的我更不靠譜?!(況禹)

責編:郭筱紫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