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中國電影産業化之路初見曙光

 

CCTV.com  2010年08月18日 13:5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4月13日,馮小剛執導的2010年萬眾矚目的史詩巨片《唐山大地震》曝光首批三款前導海報,片中關鍵人物——小女孩方登立於廢墟上的景象揭開了這部中國人心靈史詩的震撼序幕。此次曝光的三款前導海報以簡潔有力的“23秒,32年”作為宣傳語,貼切傳達了影片的核心故事與時間跨度。中新社發 李學仕 攝


  據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披露,由張國立、唐國強、鄔君梅等172位明星參演的國慶60週年獻禮巨制影片《建國大業》于2009年9月16日下午在全國影院首映,上映一天半票房已超4500萬元,預計其首週末票房有望突破億元大關。圖為湖北宜昌解放電影院,《建國大業》電影海報。 中新社發 劉君鳳

  當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衝破5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時,馮小剛創造了中國電影又一個票房紀錄,也創造了另一個賺錢神話。

  上一個紀錄是去年9月韓三平導演的《建國大業》4.19億,再之前是2008年底的《非誠勿擾》3.4億。與《建國大業》的全明星陣容“吸金術”不同,馮小剛這次主打的“親情牌”,賺取觀眾眼淚口碑的同時也裝滿了錢袋。

  1993年,當時的廣電部發佈3號文件啟動了中國電影機制改革,承擔影片進口業務的中影公司在1994年初接到了硬性任務,“每年進口十部外國影片”。11月中旬,第一部進口美國影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週的首輪放映,觀眾達139萬人次,票房收入1127萬元。

  中國觀眾不是不愛看電影,當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變形金剛》、《007》、《加勒比海盜》等來襲時,觀眾毫不吝惜自己的口袋。在引進分賬大片的頭幾年裏,10部大片佔據了整個電影市場近80%的票房。

  2001年中國加入WTO時承諾“將在現在每年進口10部左右影片的基礎上提高到20部”。在嚴峻的條件下,國産電影開始絕地反擊。從2002年底張藝謀的《英雄》開始,電影市場化之路初見端倪。那時的電影要賺錢,需要海外版權賣出和國內觀眾買賬。而武俠之路成為西方唯一認可的中國電影類型,同時也兼顧了大製作、大效果才值得花錢買票進影院的觀影心理。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