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先雲:上市公司別在樓市“快錢”中迷失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7日 09: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地方政府應當嚴格執行調控政策,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降低企業不合理的投資預期

    上市公司扎堆樓市,耐人尋味。據不完全統計,滬深兩市一千多家上市企業中,除130余家房地産企業外,近幾年來至少有兩成企業新涉足房地産。

    眾多主業與房地産毫無關聯的上市公司紛紛涉足樓市,根本原因是逐利。而近兩年逐利樓市“蔚然成風”,有其特別的背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外貿形勢突然逆轉,殃及眾多外貿企業和眾多實體經濟領域。上市公司出於業績考量,轉戰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而且一向回報率較高的房地産領域。

    個體的選擇一旦成為眾人效倣的熱潮,就容易導致危害整體的“羊群效應”。上市企業出於個體逐利目的,競相進入房地産行業,可能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而且最終也可能傷及自身。上市企業是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佔據著大量的社會資金和資源。非房地産主業的上市公司紛紛進入地産行業,使得原本流向製造業、服務業的可支配資金、資源被大量分流,“不務正業”勢必造成上市企業主業不精。

    從今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年報看,不少非房地産為主業的上市企業,其大部分盈利不再來源於主業,而是房地産和金融業務。從短期看,資金流向房地産可以改善公司的盈利狀態,但從長遠看,這誘導企業把精力和資金進一步投向房地産,導致經濟結構進一步失衡,實業逐步萎縮。而且房價一旦形成泡沫之後,誘發金融危機可能性大大增加。

    我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投資、出口的局面一直未能完全改變,消費長期是“短板”。眾多上市公司憑藉其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快速的融資能力競相進入地産行業,表面上增加了樓市的供給,實際上推高了地價和房價。而居高不下的房價,不斷地吞噬公眾在其他領域的消費能力,導致宏觀層面啟動內需的種種政策變形、落空。

    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樓市也不可能有永遠的高利潤。對此,企業經營者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政府必鬚髮揮宏觀調控的職能。眼下,房地産調控正處於關鍵時期,地方政府應當嚴格執行調控的政策,加大政策落實力度,降低企業不合理的投資預期,推動房地産價格回歸合理區間。從長遠看,政府還需要進一步降低部分行業的準入門檻,創造公平競爭、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資獲利渠道。恐怕唯有如此,才能對上市公司投資樓市熱潮釜底抽薪。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