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傳濤:左手毀遺右手倣古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3日 10: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武漢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江蘇鎮江宋元糧倉遺址,是我國大運河沿線最重要的歷史資源之一,目前正面臨着被強拆的危險,荒謬的是,開發商拆除此處古建築的目的是修建倣古建築。據悉,相關部門已多次下保護令,但仍無濟於事。(7月12日《人民日報》)

  “左手毀遺,右手倣古”的故事上演了無數遍,可從來沒有一起事件像鎮江這般對比明顯。幾個月前,雲南大理毀唐代城關拓寬馬路,算是一種“現代文明”取代“古代文明”,而鎮江宋元糧倉事件卻有自己的特點:其一,開發商是想用“古代文明”取代“古代文明”,只不過,前者是假的“古代文明”;其二,當地文物局不是不作為而且是積極作為,省文物局與全國文物局也都出面了,結果卻還是讓人失望。

  有一種建設叫破壞,有一種無為叫保護。這句話體現在這裡,最貼切不過——即便不破壞,就得謝天謝地算是保護文物了。文物局敵不過開發商,其實本質在於文物局敵不過GDP政績論。文物保護,注重的是政府投入,即便有點旅游性的收入,也與房地産帶來的暴利難比高下。所以,保護宋元糧倉遺址,註定了是一項高投入低産出的投資事宜。而拆了再建,就不一樣了,一方面,建“假古董”能給當地帶來就業,另一方面,還能帶動當地消費。於是,政府權衡利弊之後,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然而,“倣古”與“毀遺”的爭論,似乎早已不辯自明。倣古建築年年可建,歷史遺址卻可遇不可求;倣古建築畢竟是山寨作品,其歷史價值與文化魅力,也將大打折扣。這樣的理念也在國際上得到過確認,1972年聯合國正式發佈《世界遺産公約》,其核心精神便是“保護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拆了再建什麼“假古董”。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就曾指出,我國目前在城市遺産的保護上存在“真古董”不如“假古董”的誤區。

  “倣古”代表着政府的功利思維,雖然形象突出,卻是舍本逐末。剔除政府觀念中的功利思維,保護文物,才可能讓政府和開發商重視起來。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