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備受爭議的河南安陽西高穴大墓(即河南省文物部門初步認定的“曹操墓”)在前日恢復挖掘。原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徐蘋芳斷定,西高穴大墓不可能是曹操墓,“考古最重要的是講證據,盜過的墓是絕不可以列入重大考古發現的。”(6月14日《東南快報》)。
“曹操墓”的真偽之爭,由去年底延續到今年初,抓住牛年的尾巴,當日曆翻至虎年,又有點“騎虎難下”。時至今日,真假尚無定論。但很多道理與常識形成共識,很多評論觀點聚焦為:公眾的質疑精神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質疑是一個社會的活力。除了質疑,便是對理性、常識的堅守,對人文精神的認知、呵護……這些是“曹操墓”真偽之爭帶來的啟示,是“被挖掘”出來的社會財富。
“曹操墓”的“再挖掘”,權威專家及民眾的“再質疑”,延續著真理與謬論的較量、真相與假相的較量。民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也將繼續為真相而戰。法律賦予公民的這些權利是否得到維護,關係到法律的尊嚴,關係到法制社會的進步。復旦大學考古學學者高蒙河説:“現在的考古學已經到了專家不是唯一的解讀者的階段了,權威也不再被公眾所堅信。”我們不能簡單地定性為“信任危機”,樂觀地講,“不迷信”就是回歸理性。其實,質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基礎,也是現代社會的責任使然。
讓真相戰勝假相,唯有在強大的質疑中增強“分辨力”,在強大的輿論監督下增強“辨別力”,之前的“華南虎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曹操墓”的真偽能否真相大白,離不開進一步的質疑與監督。
從這個角度而言,“曹操墓”最需要“挖掘”的是科學精神。有人這樣定義:科學精神表達的是一種敢於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具體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懷疑精神等,科學精神需要激活,需要不斷“挖掘”。如果公眾對“曹操墓”真偽的關注熱情轉化為對追求科學精神的熱情,那麼就是在“挖掘”科學精神,讓科學精神成為一種社會品質。
責編:趙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