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2天前的那個下午,高三考生沈飛的父母到學校參加高考家長會之後,回家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母親送醫後經搶救無效身亡,父親至今還躺在醫院的重症病房裏。為了讓沈飛安心高考,家人、交警和學校共同編織了一個淒美的謊言,讓他成為最後一個知道母親去世噩耗的人。(6月10日《新安晚報》)
狂熱與偏執,偉大與冷酷,關切與自私……一切相輔相成的悖論,每年都會在高考的瘋狂與悲愴中聯袂登場。沈飛的故事是令人糾結的:事關孩子一生的命運,就算是已逝的親人,恐怕也會理解學校等編織的謊言;然而至親至愛者黯然殞命,出於底線的人倫綱常,何至於非得不能見親人最後一眼?如果高考就是逼著孩子孩子以人性低分、成績高分的姿態“入世”,這樣的制度安排,即便公平正義,就是我們予取予求的完美法則?
類似的悲劇,不獨沈飛一家。數日前,長沙一母親送女兒高考路遇車禍,女兒在交警和路人的勸慰下含淚進考場;而前年,重慶一父親買菜途中被鋼管砸死,所有親友一起編織善意謊言,不讓女兒在高考期間知道真相。越是悲情無奈,越是隱射高考的價值癲狂。校方或者親人,其情可鑒,但社會需要為之臉紅、秩序當為之警醒:一者,要不是高考確實已成為無權無錢的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唯一“最不壞選擇”,民眾何以在一場考試上寄予如此沉重的功利期待?二者,要不是擔心社會結構板結、階層固化,“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的橫幅何以在高考考場內外引發如此強烈的共鳴?三者,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已然出臺、高考改革箭在弦上的今天,為什麼黑色的6月迄今不能被“漂白”?
當高考理性戰勝人性的溫熱,一切偉大與淒美便異化成了一種悖逆普世價值的妖異。有人説,這些“都是善意的謊言”——謊言是事實,善意恐怕未必經得起考量:於人生而言,只要社會構架公平、後賦機會平等,處處可以是考場,但人性中的善與悲憫,卻是最容易遮蔽、最難以養育的部分,告知孩子真相,也許會影響情緒,少了些分數,但尊重的卻是起碼的人性良知。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價值觀,以至於成人世界“高度一致”地認為父母去世都大不過高考的價值呢?高考的工具理性如此,那麼,官場的GDP政績呢?今天,連父母的生死都可以因高考而置之度外,明天,我們有什麼資格批評他們在效率與物欲面前慣常冷血?
“一個淒美的謊言”,不小心説穿了我們內心的私欲與不堪。道理很簡單:在一切價值選擇中,“高考”果真是永恒正確的至高無上?我們都在怨憤著人心不古、世情炎涼,卻又高調而不約而同地為不古的人心與炎涼的世情撒上一把狠毒的鹽。這不僅讓人聯想起不久前,羽毛球湯尤杯在武漢落幕,中國女隊奪回了失去兩年的尤伯盃,女雙隊員王曉理髮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就在尤伯盃開賽前,王曉理的外婆病危了,為了不影響她的備戰,各方選擇了隱瞞消息。難能可貴的是,事後,更多人在反思:一個冠軍獎盃,真的比見外婆最後一面還重要嗎?體育競技的主旨,就是不擇手段、不惜代價“冠軍至上”?以此為代價的名與利,果真值得公共輿論推崇備至?
一念蓮花,一念倏忽。人文社會的可愛,在於它終於將個體的尊崇從大紅大綠中的一抹,還原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性靈。高考的狂熱,是事實邏輯上的情有可原,而絕非價值邏輯上的本該如此。于健康有序的時代而言,人性、也唯有人性,才是高考最重的考題——而我們的解答與詮釋,恰恰是這個時代最真實的“底子”。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水平,是公共救援達到前最重要的生命保障。[詳細]
這個社會需要溫暖與正能量,但人們也應該明白,你為了免費的麵包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最為昂貴的。[詳細]
天災固然難以避免,但需要我們更充分的準備應對之。[詳細]
買東西事後覺得買貴了,不值這個價,就應該吸取教訓,下次買別的,而不是呼籲禁止所有同類商品出售。[詳細]
“不得強迫自證”意味著你有權保持沉默,但這並不妨礙司法公正、懲惡揚善。[詳細]
研究生教育的擴張與學校的發展策略和學生的就業形勢都有關係。[詳細]
經營書店不應成為小資們自娛自樂的文藝買賣,當人們在藍色港灣的湖畔頌詩之時,請不要忘了這些讀不到書的孩子們。[詳細]
婚姻中的兩個人都應該是平等的,都應該是基於感情的結合,而非經濟因素。[詳細]
沒有人否定廖某的犯罪行為,但更多的人表達的是同情。[詳細]
在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的路上,我們還有很多事要做,而抑制樓市投機,更是重中之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