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媒體稱中國貧富差距呈現一定程度固化苗頭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7日 13: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解決貧富差距問題的思考

  由於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而且呈現有一定程度的固化苗頭。我們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並儘快採取措施予以妥善解決。

  應當看到,我國解決貧富分化和固化問題比一些新興國家條件好得多。我們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政府執行有力、政治形勢穩定、經濟持續增長、改革不斷深入等,都將為解決問題提供更良好的環境、更有利的條件、更豐富的手段,對此要充滿信心。同時也應當承認,我們也面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我國文化傳統中有“窮無根、富無苗”的認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濃厚,老百姓平均主義思想較為強烈。特別是中國30年前大家都一起啃饅頭吃鹹菜,現在出現貧富差距拉大勢頭,如果任其發展,民眾的不公平感和被剝奪感將比一般新興市場國家更為強烈。

  二是我國解決貧富分化和固化問題面臨的國際環境比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嚴峻。由於意識形態和綜合國力水平等原因,中國崛起屢遭“敵視”。一些國家可能利用我國貧富分化和固化問題大做文章。

  三是我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掩蓋了一些社會矛盾,必須正視經濟增長放緩或衰退時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可能。早在100多年前,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就注意到,社會大動蕩往往不是發生在經濟長期停滯的地方,而是發生在經歷了經濟增長的地方;最可能發生動蕩的時刻是經濟增長停滯、開始出現下滑的那個拐點。對此,我們不能不防患于未然,及早並積極解決正在形成的貧富分化和固化苗頭等社會問題。

  總之,未來一段時期,要下大政治決心、花大改革力氣來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構建合理、公平、暢通的貧富流動機制,推進社會管理制度建設,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堅實基礎。

  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構建效率與公平均衡的收入分配製度,推動收入分配差距逐漸縮小、收入分配秩序不斷規範。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重在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均衡。不僅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而且要注重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不僅要解決增量意義上的收入分配不公,而且要漸調存量意義上的財富佔有不公;不僅要形成讓人民群眾分享更多經濟發展成果的體制機制,而且要形成有利於促進生産力發展、效率提高的制度體系,推動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收入分配差距逐漸縮小、收入分配秩序不斷規範。當前,最為重要的:一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並健全要素分配製度,充分發揮市場調節收入分配的基礎性作用。這是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基礎。二是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完善勞動用工機制、工資決定機制,提高勞動者薪酬水平。這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基本手段。三是完善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體制,加大強農惠農力度,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發展戰略,促進縮小城鄉區域收入差距。這是公平收入分配的體制保障。四是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加大稅收政策調節力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快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這是公平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敢於正視和衝破既得利益格局,加速推進社會管理改革與創新。一些國家的情況表明,在經歷了快速的經濟發展之後,革新社會管理將成為至關重要的命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要把貧富分化和固化問題一同解決,尤其要注重解決正在出現的貧富固化苗頭。這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如果説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的重要任務是打破思想僵局,那麼現在我們的重要任務是衝破既得利益格局,深入推進改革。我們要把解決貧富固化苗頭作為下一步社會管理改革的突破口,勇於打破“犬儒主義”對不公平不正義的漠視,打破“存在就是合理”的庸俗哲學,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和制約,著力營造一種銳意改革、豁然生動的新氣象。要秉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革新精神,加速推動社會管理改革與創新,為中國下一個30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開闢一條廣闊的貧富流動之路。

  科學構建“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學歷結構,確保“寒門子弟”公平獲得參與貧富流動的入場券。開啟民眾希望之門的鑰匙中,最關鍵和最有效的一把就是教育。教育負有人力資源培育和階層結構塑造兩大功能,既要有普惠性,盡可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好的教育;又要有梯級性,與我國未來勞動分工相適應,致力於形成橄欖型的學歷結構。首先,要在全面普及基礎教育的基礎上,著眼于中國現代製造業發展對技術工人、現代服務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適當控制大學生、研究生的培養規模,擴大專科學生、技校學生的培養數量,構建小學、中學、專科、本科、研究生“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學歷結構,引導社會公眾有針對性地提升人力資源,跨入擁有特長和優勢的職業階梯。不僅要避免學歷盲目攀比和使用浪費,更要避免高學歷獲取較易、擁有者過多。其次,高等教育既要公平擇優錄取,又要完善“獎、助、補、貸”多元化的教育資助體系,確保“寒門子弟”能上學、上好學,取得參與貧富流動的平等入場券。教育公平是“底線公平”!第三,基礎教育要推行“平準化教育”,推進學校辦學條件均衡化,實行優秀教師輪換制,堅決取消“奧數考試”等入校門檻,大力推動教育資源向農村傾斜,實現社會底層出身學生平等入學。日本東京最好的小學人均經費不能超過最偏遠山區小學人均經費的兩倍,老師不能在同一個學校任職5年以上,這些促使好的師資充分流動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第四,嚴格控制推薦制範圍,防止優質教育資源的取得,從拼考分變成拼關係、拼路子、拼後門,防止原來旨在補救考試之弊的制度本意演變為少數人擁有的特權。

  堅持才當其位,只要是公共部門的工作,都要實行逢進必考、逢考必公、競爭上崗。普通民眾的向上流動之所以遭遇瓶頸,原因之一是被“排斥”或“擠佔”。少數強勢者可能將人力資源品質不高的親朋好友通過種種手段安排在國家和社會管理階層、經理階層、專業技術階層。因此,一要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加豐富和公平的就業機會。二要實行平等的招考政策,特別是公共部門的工作,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事業單位乃至國有企業,都要參照中央國家公務員招考模式,實行逢進必考、逢考必公,最大限度減少人為主觀因素和外力干預,最大限度地防止“關係決定機會”現象出現。考試製度雖然並非十全十美,但它有一個最大優點,就是相對公平。三要實行充分的競爭選拔政策。完善並更大範圍地推廣“競爭上崗”等成功經驗,在幹部選拔上實現高層指導與民眾選擇的良性互動。

  加快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為廣大民眾提供更豐富更公平更有效的市場機會。市場公正公平是民眾之福,市場壟斷是固化衰敗之源。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總的看,一些關鍵環節和重要領域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一方面,要大力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要打破壟斷,放寬準入,減少並杜絕以行政壟斷等非市場因素參與分配,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制度環境。要注重解決在部分壟斷領域,民間資本看似可以進入但實際上進入不了的“玻璃門”問題,以及進去之後受困于種種制約又被彈出來的“彈簧門”問題。完善財稅、金融扶持政策,特別是要放寬銀行業準入許可,建立多層次的市場化融資制度安排,擴大金融對內開放力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産權保護制度。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完善鼓勵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保障技術成果運用在收入分配中的應得份額;健全農地徵用政策,嚴格契約合同履行,保護弱勢群體産權。

  大力推進市場經濟條件下民眾的訴求表達機制建設與完善,更好地平衡“勞與資”、“官與民”的利益訴求。弱勢階層之所以貧困,不僅在於他們掌握的資源不夠,而且在於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渠道不暢。因此,要進一步健全訴求表達機制,增強民眾話語權,依法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有力推動貧富流動,有效釋放社會壓力。一是要完善暢通的訴求表達機制。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通過調研、走訪、聽證、信訪、監督、舉報等方式,提供更多公眾參與和表達的渠道。要通過深入基層、廣納民意、領導幹部接訪等,傾聽群眾訴求,反映群眾意願,疏導群眾情緒,維護群眾利益。二是要健全科學的利益協商機制。進一步細化、規範工資集體協商操作規程,培育協商共決理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公平有效地解決勞資利益糾紛。逐步提高一線職工報酬,實現體面勞動,使廣大職工有尊嚴地工作、生活。三是要強化有效的調解仲裁機制建設。政府要充分發揮談判平臺的提供者、談判規則的制定者、談判結果的保障者的作用,使各方能在一個平臺上良性互動,做到平等談判、友好協商、充分溝通、相互妥協。總之,要以法治為核心,加快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與表達機制,為貧富流動、社會長治久安提供有效保障。

  關心青年大學生和新生代農民工這兩個群體的工作生活問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中東北非國家動亂的主要參與者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受過高等教育,但苦於找不到工作或對工作不滿意的青年大學生和知識分子;另一類則是處於生活困境的社會底層青年。前者出思想,搞網上動員;後者出人手,積極投入行動。這警示我們:青年是天然的理想主義者,也是天然的批判主義者。在各種政治活動中,他們經常充當激進的推動者和主體參與者。每個青年背後是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贏得青年,某種意義上就等於爭取到了整個社會。對他們,一是關愛為本。要形成一種有利於青年身心健康的社會環境,積極疏導他們的激進情緒,減少他們的心理不安全感和社會疏離感,讓他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社會的關愛,增強他們對社會的穩定認同。二是服務為先。要傾聽青年心聲,鼓勵青年成長,不斷為青年解難事、辦實事。積極抓好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加強退役軍人技能培訓與就業安置工作,鼓勵他們自主創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實現人生價值。三是引導為重。要建立相對公平、公正的人才篩選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讓青年看到通過個人奮鬥不斷晉陞的希望;同時,引導青年建立合理預期,避免産生過大落差。

  持之以恒地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為社會管理改革、貧富流動提供最堅實最可靠最牢固的政治保障。“強有力的政黨領導是處於現代化之中的國家政治穩定的先決條件”。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要堅決維護中央權威,嚴肅黨的政治紀律,確保政令暢通。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拓展黨內民主渠道,創新黨內民主形式,豐富黨內民主內容,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要加強黨的隊伍建設,堅決反腐倡廉。要堅持從社會各階層中吸納新生力量入黨,擴大黨的社會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始終保持黨的蓬勃活力。要堅持從黨、國家、人民的根本和長遠利益出發,制定政策,抓好落實。要不斷增強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鬥力,切實做到共享成果保民生、厲行改革鼓民氣、循序參與聚民智、妥善引導疏民意、培育價值定民心,使黨執政的道路越走越寬廣。(楊 曉)

熱詞:

  • 固化
  • 貧富分化
  • 黨內民主
  • 貧富差距問題
  • 資助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