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最需警惕“轉型陷阱” 維穩非拒絕改革理由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9日 04: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今天,體制改革已經陷入困境,可以説是個不爭的事實。近些年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擱置,政治體制改革尚未進一步推進。”

  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今天發佈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改革中途,“不想過河”

  在新的世紀走完10年後,國內的觀察家説“中國社會的氣質正在發生變化”;有人則認為改革已經終結,已經死亡。“如果説上世紀80年代的特徵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徵前期是改革後期是開放,而最新的這10年,維穩則成了最基本的基調。”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目前流行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種認為是改革處於停滯甚或倒退狀態。

  而這份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主筆撰寫的報告指出,中國現在最需要警惕的,不是上述兩者,而是“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

  “這就如同在一幢爛尾的大樓中,人們簡單裝修一下就搭灶做飯,娶妻生子,也儼然成為一片天地。”

  報告認為:“過去,我們過多地強調了漸進式改革的優勢,但現在看,一個漸進式改革的國家陷入轉型陷阱的危險會大大增加。因為在漸進中,使轉型過程停滯並定型化的機會太多,既得利益集團從容形成的條件更為有利。”

  “其實,現在中國的改革困境並非像有些人所説的那樣:‘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已經改不動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現在的問題是,可能是摸石頭摸上癮了,連河也不想過了。”

  盤點五大症狀:用“維穩”的理由,拒絕改革

  報告分析了轉型陷阱的“五大症狀”。第一個症狀是,經濟發展步履沉重並日益畸形。

  報告指出,中國在經濟上最現實的問題“不是停滯,而是亢奮、畸形的發展”。一方面,落後地區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潛力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體制決定了政府“反放緩”、“反停滯”的能力是極強的。“在轉型陷阱的格局中,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處境艱難,經濟活動的民間動力下降,於是,只能越來越依靠政府推動,大拆大建,上大項目,辦大活動,蓋大高樓,修大廣場,甚至造大塑像。”

  報告把這稱為“增量依賴症”。“在轉型陷阱中,人們沒有通過重要的體制變革來解決問題,於是只能寄希望於做大蛋糕,在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用發展形成的增量來緩解問題。”

  在這種增量依賴症中,經濟增長了,民眾不見得會受益;但如果不增長,民眾則會受損。

  症狀之二是,過渡的體制因素被定型下來。

  出人意料的是,報告指出“改革動力的喪失,並不僅僅是領導層的改革意願問題,而是在民眾中已經對改革發生了疑問”。

  “如果現在是民眾要求繼續改革,而既得利益集團在那裏阻撓和反對,事情也許還比較簡單。”報告分析,“問題在於,既得利益集團讓改革走樣變形,以改革的名義獲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眾對改革的抵觸。正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看到的,現在老百姓一説起改革就心驚肉跳。其結果是,不僅實質性改革受阻,而且這個字眼都在失去民心。”

  比如,在一些地區的醫療改革中,需要降低不合理的高藥價,相應提高醫療的價格,改變“以藥養醫”的現象。但過一段時間,壓下去的藥價又高了,結果是由過去的藥價高、醫療價格低變成兩者價格都高,患者的負擔進一步加重了。

  症狀之三是,社會結構趨於定型,固化為“貧富分化”的斷裂社會。

  報告提醒,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社會氛圍或社會心態:其一,由於社會中的門檻加高,社會活力大大下降。其二,階層之間的對立情緒凸顯,“仇富”與“嫌貧”的集體意識在蔓延。其三,普遍的不平衡感為部分人的絕望感所取代。“比如在農民、農民工和城市底層等群體中,存在看不到希望的絕望感。一些社會矛盾的激化往往與這個因素有關。”

  症狀之四,就是誤判社會矛盾形成的拘謹心理和“維穩”政策導向。

  “近些年來,社會矛盾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應當説,一些本來是市場經濟中正常存在的矛盾,其中絕大多數並不會形成對政權和基本制度框架的嚴重威脅。但近些年來,有關方面産生了嚴重的誤判,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幻象。”

  在這種判斷的基礎上,“大維穩”模式形成了。它將社會的大小事都與穩定聯絡起來,“動員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維穩,將一些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常規化、體制化,使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處於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

  報告指出,用“維穩”的理由拒絕實質性改革,是“轉型陷阱”的典型邏輯。“僵硬的維穩思維以及大維穩模式,最終結果往往反而是激化社會矛盾,甚至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盾演變為對體制的懷疑和怨恨。”

  症狀之五,社會潰敗日漸明顯。“首先表現為一些地方政府權力失控,暴力截訪、血腥拆遷;權力失控的直接結果,是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在降低。於是,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喪失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

  “轉型陷阱”是如何形成的?

  “轉型陷阱”下的體制,是怎麼逐步定型下來的?

  報告指出,它以權力與市場的奇異結盟為特徵。“往往是權力與市場手段的交替結合使用,在權力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權力手段,在市場手段方便的時候使用市場手段。”

  報告分析,在既得利益群體崛起的過程中,下述過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官倒”、國企改制、礦産資源開發、土地開發、房地産熱、企業上市融資……既得利益集團迅速支配了土地、礦産、金融資源,涉及遍佈全國的基礎設施、城市開發、公共工程、農村水利建設以及能源、電力、通信、製造等重要行業。

  “所謂中國模式,就是在這種體制中派生出的發展模式。在行政能力繼續強化的前提下,把市場體制打碎為市場因素,通過權力重組市場因素,實現對資源的高度壟斷。”

  由此,報告也解析了目前中國思想界“左派”和“右派”爭論的混亂。“因為在過去許多年中,人們一直把權力和市場看成是兩個截然對立的東西,兩者關係是此消彼長的。”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把“左”理解為對這個混合型體制中“市場”或“資本”因素的警惕,將“右”理解為對“權力”因素的警惕。反過來説,“左”是在為“權力”因素呼喚,而“右”是在為“市場或資本”因素呼喚。

  “在打破轉型陷阱之前,無論哪種呼喚,都有可能被既得利益集團借用,變成完善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而當人們還在為我國“市場化改革不徹底還是過頭”爭論的時候,一些權力的非市場化和商品的市場化相銜接,已經成為最有利的牟利方式。“比如從行政上獲得廉價的土地和資源,然後再以高價格賣到市場,還有比這種方式更有利於既得利益集團聚斂財富的嗎?”

  靠什麼打破“轉型陷阱”?

  報告承認,目前變革社會的現實動力已經越來越微弱。“轉型陷阱之所以能成為‘陷阱’,就是因為此時的體制已經對遏制變革作出了週密安排,資源壟斷日益嚴重、利益集團坐大、社會控制愈益嚴密。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已經完全沒有變革的動力。”

  “目前對改革停滯的不滿在增加,變革的要求也在凝聚,另外,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圈子在不斷收窄,許多群體被甩出圈子之外。這都是進行變革的現實動力,問題是如何將這種潛在的動力變成現實的動力。”

  報告認為,可能走出“轉型陷阱”的道路只有三種:一是由政府實施改革頂層設計,並有相應的力量推動;二是利用現有可能的因素推動社會力量的發育,使社會力量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機推動下的被動改變,“但這要取決於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省和覺悟”。

  不管哪一條路,報告呼籲,有四大措施是“不可回避”的:

  首先是,“匯入世界主流文明的方向”。報告認為,這個“世界主流文明”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理性、個人權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

  第二,“以政治體制改革再造社會活力”。

  “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建設,是走出轉型陷阱最現實的動力。”報告認為,可以將解決暗箱操作、促進權力公開運作、形成制約權力的機制,作為政治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近些年來,中央政府已在推進政務信息公開。

  第三,在民眾參與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頂層設計。

  “實際上,近些年來,改革之所以會走樣變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民眾對改革的參與。在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是由理想主義的激情來支撐的,缺少民眾參與的弊端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但在理想主義消退之後,利益成為主導改革的重要因素,缺少民眾參與的改革很容易演變為大規模的‘分贓’。上世紀90年代的國企改革中就有很多明顯的例子。”

  第四,報告最後呼籲,用“公平正義”凝聚改革共識。

  “在轉型陷阱中,人們感受最深的、最不滿的,是公平正義受到了破壞。因此,能夠重新凝聚改革共識的,就是將推進公平正義作為改革的基本價值和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説,民主與法治建設應當是未來中國改革的核心內容。”

  “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中國最需要的是一種勇氣,一種能夠正視既得利益格局,衝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破‘轉型陷阱’的邏輯,走出目前僵局與困境的勇氣。”報告最後寫道。

  本報北京1月8日電

熱詞:

  • 維穩
  • 改革困境
  • 改革動力
  • 非市場化
  • 轉型陷阱
  • 權力
  • 既得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