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1+1]如何醫治“醫患之傷”?(20111227)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7日 22: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7298fa1a0f1d42f6ae543d2d3c45d4a9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調查顯示94%的醫院存在醫療糾紛,北京醫患糾紛調解案例比去年同期上漲42%。昨天,一篇《改病例被拒 患者家屬毆打急診主任》的報道刊出後迅速引發人們的關注。過去常常發生在弱勢群體身上的一些舉動現在在被認為是強勢的醫院或醫生的身上也開始發生,大家現在“都弱了”,那麼問題出在哪呢?

【近期醫患矛盾新聞回放】

  棄嬰門

    今年10月26日,孕婦劉冬梅在佛山一醫院早産下一嬰兒。接生護士告知家屬是女嬰,且已死亡,並將嬰兒裝進塑料袋丟進廁所。半個多小時後趕到的親屬要求查看,卻發現嬰兒還在動,並且是一名男嬰。

    廣東省衛生廳長談南海棄嬰門:典型醫療責任事故

  砍殺門

    11月3日,廣東潮州男科醫院發生一起兇殺案,患者因醫治不愈而報復,爆發“砍殺門”。

    9月15日,9月15日下午,一名身份不明男子將北京同仁院一名女醫生徐文追殺砍傷。 >>> 更多 

    同仁醫院女醫生被砍傷 衛生部強烈譴責暴力行為

  八毛門

    8月底,拒絕在深圳兒童醫院做10萬元的手術,患兒在另一家醫院憑藉八毛錢的石蠟油緩解了病情;10月,患兒病情復發,在武漢的醫院做手術,證明最初診斷無誤。

     “八毛門”事件始末調查:醫患互不信任 重在醫治“心病”

     “八毛門”事件始末調查:醫患雙方針鋒相對

  錄音門

    9月21日,患兒小梓涵患重症手足口病入住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其父因懷疑醫院過度治療對醫療過程全程錄音拍照。

    “錄音門” :醫患暗戰“步步驚心” (文字來源:京華時報)

【衛生部表態】

    衛生部分析"棄嬰門"等事件 五舉措恢復醫患關係

    衛生部昨天(11月10日)舉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鄧海華稱通過建立獨立第三方調解機制等五項措施,構建和諧醫患關係。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建起第三方調解制度。北京成立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凡索賠超1萬元的糾紛除了上法院以外,當事人還可選擇通過人民調解委員會享受“免費調解”,調解協議書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各方評論】

    專家談醫患關係急劇滑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廣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專家陳安薇認為,醫患關係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醫院市場化的運作首當其衝。“記得我父母從醫年代,看病幾乎不怎麼花錢,雖然當時醫療技術談不上先進,但醫患關係是和諧的、溫暖的。患者對醫生非常敬重,很相信醫生的話。而醫生由於不用背負任何醫院經濟效益的負擔,沒有獎金和效益的壓力,不用擔心病人欠費,所以對待病人特別坦誠,很替病人著想。”“上世紀80年代,隨著醫院市場化的推行,醫患關係開始變味。”陳安薇説,這一代的醫生對職業沒有認同感,想法很壓抑,也很灰暗。

    鐘南山痛批“醫學人文淪落” 醫患關係劍拔弩張

    鐘南山認為,醫患溝通並不是很難。“首先,(醫生)要考慮病人的病情,其次要考慮病人能否承受這樣的治療費用,如果你用這些藥他花不起,那麼就用別的藥來代替。”

     《夜線》 醫患之傷

【醫患關係破解之道】

    重建信任

    信任,在醫患關係中是一種依賴互動的循環:如果互相信任,會形成良性循環,如果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只會形成惡性循環。後者在當下表現得尤其明顯。

    設立醫患糾紛調解中心

    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提出,針對當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決途徑和處理醫患糾紛的專門立法,應儘快設立獨立於醫患雙方的第三方糾紛調解中心,公平、專業和規範的處理各种醫患糾紛,引導群眾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決醫療糾紛。

    醫護要堅持行醫底線

    廖新波説,醫療體制問題重重,這是醫患關係惡化的根源,許多醫生因而悲觀喪氣。“但我們不能把體制缺陷當成所有問題的擋箭牌,醫護人員仍要堅持做人的良知和行醫的底線。”

    醫生當先開“關懷處方”

    從事人際溝通技巧培訓工作的高級培訓師王勇説,中國醫生的理念必須改變,要先給病人開“關懷處方”,再來談治病。他説,每個醫生不妨牢記美國醫生特魯多墓誌銘上的那段道出醫學和醫生角色本質的箴言:“有時去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破除“以藥養醫”

    衛生部醫療服務監管司醫院運行監管處處長鐘東波表示,實行“醫藥分開”、破除“以藥養醫”,重在切斷“醫”與“藥”之間的利益關係。“醫”不僅指醫療機構,也包括醫生。 >>>更多

     中國青年報:醫患關係欠佳 藥方並不難找

    重建醫患信任媒體也要多一份擔當

   如今“八毛門”事件已經水落石出,證明醫院最初診斷無誤。但是,它造成的負面影響卻是短時間內無法挽回的。在這個過程中,媒體扮演了一個很難堪的角色,其不嚴謹的、帶有偏見性的報道誤導了公眾,對本來就存在的醫患矛盾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熱詞:

  • 新聞1+1
  • 如何醫治
  • “醫患之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