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專家談醫患關係急劇滑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5日 2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他們本來是同一道戰壕中的戰友,他們共同的敵人是疾病。然而如今,他們卻變成了彼此的敵人。

    “八毛門”、“錄音門”……正當接連發生的醫患事件讓醫患關係日益蒙上陰影之際,日前發生在潮州的一起更為惡劣的“病人砍殺醫生”事件,讓醫患矛盾這個話題顯得格外沉重。

    如今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到底怎麼了?病人到底還能不能信任醫生?醫患關係如果日趨惡劣會帶來什麼後果?

    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患者以及醫療界、法律界和衛生行政部門的多位專家,他們的分析和意見道出了這幾年醫患關係急劇滑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

  原因一:醫院市場化運作首當其衝

    廣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專家陳安薇,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學界的知名專家。她見證了醫患關係從和諧、溫暖到如今劍拔弩張的全過程。陳安薇認為,醫患關係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當中有很多深層次的原因,其中醫院市場化的運作首當其衝。“記得我父母從醫年代,看病幾乎不怎麼花錢,雖然當時醫療技術談不上先進,但醫患關係是和諧的、溫暖的。患者對醫生非常敬重,很相信醫生的話。而醫生由於不用背負任何醫院經濟效益的負擔,沒有獎金和效益的壓力,不用擔心病人欠費,所以對待病人特別坦誠,很替病人著想。”“上世紀80年代,隨著醫院市場化的推行,醫患關係開始變味。”到了今天,很多中青年醫生從來不在孩子面前提自己的職業,甚至不給孩子買任何與醫生有關的玩具。陳安薇説,這一代的醫生對職業沒有認同感,想法很壓抑,也很灰暗。

  原因二: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説,愛崗敬業的好醫生事跡往往出不了醫院大門,只在病人群體中口耳相傳。壞醫生雖是少數,但更容易廣為傳播,甚至成為行業“代言”,造成不信任的情緒在患者中擴散。陳安薇也認為,“像‘八毛門’事件,深圳兒童醫院的診斷本來是正確的,但一些媒體和網民沒弄清真相就大肆渲染,質疑聲幾乎一面倒地撲向醫院,無形中在圍觀者的心目中播下‘醫生都信不過’的印象,為下一次醫患矛盾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原因三:沒把與病人溝通當成義務

    廣東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主任、省律師協會醫療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宋儒亮長期從事醫療法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來,醫患關係之所以惡化,問題就出在“溝通”上。“醫術、醫德是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但光有醫術和醫德遠遠不夠,醫生還要懂法、用法。”宋儒亮説,事實上,有很多醫療相關的法律都已經規定,醫生對病人除了有治療的義務之外,還有在做檢查和治療前徵得病人同意、告知和説明這三種義務。

    “然而相當多的醫生沒有把這三種義務當回事。”宋儒亮對記者説,在他經手的一些醫患糾紛中,常常聽到醫生抱怨,我今天已經看了五十幾個病人了,怎麼可能好好跟你解釋?也有醫生認為,面對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深奧的醫學知識我能和他解釋清楚嗎?“如果醫生帶著這些情緒,其實就是把上面説的三種義務當成了是自己額外的、恩賜給病人的義務,但事實上,這些和給病人看病一樣,是他們必須做的。”

  原因四:醫療體制問題仍未解決

    “‘八毛門’、‘錄音門’和潮州殺醫案的性質不同,但卻折射出患者對醫院和醫生的不信任。”廖新波表示,前兩者是由於醫患信息不對稱,加上患者受一些醫患糾紛事件的影響,不相信醫生的正確診斷。而潮州殺醫案令人深思,即使醫生有錯,病人就讓醫生用生命來償還嗎?“這是一種淡漠生命的粗暴做法。醫患糾紛應該以法律作維權武器,而非揮舞刀子剝奪他人生命以泄憤!”

    最近發生的南海“活嬰被當死嬰棄”事件,廖新波説,此事屬於醫院嚴重的管理失誤。“如果以救死扶傷為本職的醫生也淡漠生命,忽視管理,不按醫療規章辦事,那麼南海的事件還會發生,也會令患者更加不信任醫生。”廖新波説,醫療體制問題重重,這是醫患關係惡化的根源,許多醫生因而悲觀喪氣。“但我們不能把體制缺陷當成所有問題的擋箭牌,醫護人員仍要堅持做人的良知和行醫的底線。”

  惡果:醫患交惡最終受害是患者

    “醫患關係再這樣發展下去,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陳安薇説,現在已經有很多醫生因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殺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險的手術和治療,使得一些本來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應有的治療,有的病人甚至被醫院拒之門外。而醫生們為了保護自己,誰都不敢給患者的病情“妄下結論”,這就意味著患者要做更多的檢查來證實醫生的診斷,從而使得醫療負擔更加沉重。

  出路:先開“關懷處方”再談治病

    宋儒亮直言,要改善醫患關係,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例如積極推進醫改,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醫院“以藥養醫”等問題,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産品向全民提供。“同時,如果醫生能把‘和病人好好溝通’當成自己必須做的義務,很多醫患矛盾是可以避免的。”

    從事人際溝通技巧培訓工作的高級培訓師王勇説,中國醫生的理念必須改變,要先給病人開“關懷處方”,再來談治病。他説,每個醫生不妨牢記美國醫生特魯多墓誌銘上的那段道出醫學和醫生角色本質的箴言:“有時去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市民曾梅表示:“我們不懂醫學常識,遇到問題就想問醫生,弄個明白。”但是醫生可能覺得醫學問題跟患者講不清楚,如同“雞同鴨講”,或者是沒有時間説,結果導致患者感覺自己被蒙在鼓裏,不受尊重,因而更加憤怒。曾梅建議醫院能設立專門的崗位,邀請心理學專業的人士來向患者進行解釋,化解患者“心結”。(記者黎蘅、任珊珊)

熱詞:

  • 專家
  • 醫患關係
  • 急劇滑坡
  • 背後
  • 深層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