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社會圖文 >

“錄音門” :醫患暗戰“步步驚心”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5日 2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因對醫生不信任引發的“八毛門”事件剛剛平息,另一宗同樣反映醫患關係的“錄音門”事件又在廣州浮出水面。今年9月21日,患兒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廣東省婦幼保健院治療,隨後經歷治療、回家、重新返院治療一系列波折。此期間,患兒父親因對醫生的做法産生質疑,要求全程參與專家會診討論並進行錄音。(11月1日《廣州日報》)

  誠如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所言:醫學是一門不確定的科學。正因為醫學的“不確定”,患者往往更願意選擇大醫院,往往會選擇多家醫院看病。因此,回頭來看“八毛門”,患兒家長的心態其實非常正常。是的,正因為醫學的“不確定”,使患者會對醫生的水平抱有基本的懷疑——畢竟生命是自己的,而且不可以重來。

  於是,我很能理解“錄音門”中的患兒家長。他是做煤炭生意的,醫藥費恐怕不是大問題;40歲生下兒子,恐怕也是掌上明珠。更何況,在複印了病歷給廣州的其他兒科醫生看,也找北京的專家諮詢之後,被問到的醫生專家都説“病情沒那麼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患兒家長處處小心謹慎,甚至錄音以防意外,在情理之中。現在來看,他的謹慎還是有道理的:9月29日,醫院建議出院繼續康復治療;10月8日,患兒的病情卻迅速惡化。

  倘若家長聽了醫院的建議已經出院,醫院還會負責嗎?這是第一個問題。與此同時,由於醫院工作人員疏忽,搞錯了患兒的用藥知情同意書(是用舊模板寫成的),上面顯示患兒“巨細胞病毒陽性”,還有“應家長強烈要求”等字眼。後來才知弄錯了,用了別的孩子的模板。倘若家長一不小心簽了字,萬一醫生用錯了藥,後果誰負責?

  更讓人悲觀的是,不僅醫學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一些醫生的醫德同樣也“不確定”。我們看到:8月31日淩晨,一名瀋陽病人在醫院內上吊自殺,而值班醫生兩次在距離事發地不到2米的地方打卡,“視而不見”。當然也有好醫生:去年,江蘇常州一位市民在市內一家醫院給孩子看病時,醫生開出了一毛錢的處方,孩子的病就痊癒了,這個處方被病人家屬譽為“最便宜的處方。”

  是的,醫學的不確定性容易引發質疑,而醫德的不確定性則加劇了這種“不信任”。而要讓醫院與醫生取得患者信任,信息公開與接受監督,無疑至關重要。遺憾的是,“錄音門”事件,卻讓不少醫務工作者感到壓力。一位學醫的網友説,“如果你幹活時旁邊有人在錄像,你能安心幹活嗎?”某醫院的一位副院長則稱,他已經告訴自己的兒子,“以後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當醫生。”醫生確實需要尊重與信任,但尊重與信任不是天然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與積累才能獲得。(劉義昆)

熱詞:

  • 錄音門
  • 醫患暗戰
  • 步步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