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減持我銀行股份凸顯美金融機構只為永恒利益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18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銀行11月14日宣佈完成了拋售104億股中國建設銀行股份的交易,該行在8月拋售131億股建行股份時曾承諾12個月內不減持,其食言舉措令人驚詫。另一家美國金融巨頭高盛公司,則在11月9日宣佈減持17.52億股中國工商銀行股份;而此前的10月底,高盛曾接連發佈報告,稱工行H股至少會有50%的升幅。

    對於兩家美國金融巨頭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解釋,目前較為一致的是,外資銀行受到銷售業務虧損與補充資本金的雙重壓力,而剝離非核心資産和出售股權套現成為其提高資本充足率的主要方式。美銀是面臨巴塞爾協議要求,需要增加額外資本,即其核心資本充足率須達到9%;高盛則是投行業務、資産管理以及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大幅縮減,第三季度凈虧損4.28億美元,合每股凈虧損84美分。

    所謂哀兵必勝,兩家金融機構如此解釋它們減持的理由,既是為了博得同情,也是為了完成其商業操作。有人説美銀不守信譽,高盛唱多做空、愚弄小投資者;也有人説外資投行把中資銀行當提款機;還有人質疑持有建行0.86%股份的美銀已不符合“戰略投資者”的身份。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謂戰略投資者,其最本質的追求是獲取“戰略收益”,而不是幫助他人實現“戰略發展”.就是説,在與中資銀行合作的過程中,他們的理念始終是“商業利益第一,友誼友情第二”.

    建設銀行針對美銀8月末和此次的減持行動,均表示是正常的市場行為,未來雙方戰略合作還將繼續。據介紹,自2005年簽訂戰略協助協議以來,建行與美銀已累計完成98個協助項目、295個經驗分享和短期培訓項目,建行6000余名員工接受了各類培訓,94名中高級管理人員參加了跟崗培訓。儘管外界不一定完全理解上述合作項目的價值和意義,但至少建行認為這樣的合作很重要。那麼,外界僅僅依據持有股權的多寡來判斷雙方的戰略合作,可能就不夠全面。不過,公眾也由此産生新的疑問:一個靠拋售合作夥伴股權救自身之急的合作者,還能發揮多大的戰略合作作用?

    其實,自打2005年中資銀行改制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以來,戰略投資者的作用一直備受質疑,也令人糾結。當時,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需要先補充資本,否則難以達到上市要求;而外資機構入股,既要壓低價格,又要參與包承銷股票。一方有強大的資本實力,同時有口若懸河、登堂入典的管理邏輯;一方亟待突破資本和管理瓶頸,需要被強大的國際同行認可。於是,這種類似實業領域“以技術和資本換市場”的交易得以達成。客觀而言,當時外國金融機構參與認購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的股權,充當戰略投資者,對於推動四家銀行改制上市還是發揮了作用的。只是這樣做到底值不值,有一些不同意見。筆者認為,戰略上是值得的,策略上有可以商榷之處。

    今天,在中國五大銀行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化機構之後,對於戰略投資者的定位也應當有新的思考。美銀、高盛可以是戰略投資者,也可以是戰略合作者,也可以什麼都不是。戰略合作者也是有期限的,也是可以變卦的。當初人家來投資,首先並不是為了交朋友,更不是發揚白求恩精神;同樣,我們為了引入資本,爭取拿到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的門票,也需要給出一些實實在在的利益。

    在限售期滿後,外國機構拋售股票也是十分自然的。而為了實現套現目的,拋售者拿出什麼理由都不奇怪。但就美銀食言、高盛唱多拋空的做法,因為商業上划算就拋棄道德底線,是應當受到譴責的。

    還需要指出的是,最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外部機構對中國銀行業做出的種種評估,與美銀、高盛拋售中資銀行股份有一定關聯。其中兩個論調值得注意:一是誇大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對於銀行資産質量的影響,二是鼓勵中國大幅度下調房價。伴隨“唱空”和助推中國經濟“自傷”的聲浪,部分外資機構先竭力“做低”中資銀行股價,再伺機拉高的可能性,也是客觀存在的。筆者認為,這個週期很可能是一年以上。

    (作者董少鵬係《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本文內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熱詞:

  • 減持
  • 戰略投資者
  • 中資銀行
  • 建行股份